情灑海西

情灑海西

該書從不同的年代和人生不同的側面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現四川。重慶巴蜀兒女在福建這片赤土地上留下的創業歷程,搏擊風雲,淡泊名利,敬業奉獻的人生軌跡,全面細緻地反映了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為建設福建、獻身福建無私奉獻、奮力拚搏、勇於進取、不斷開拓、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再現了廣大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為建設福建、獻身福建的塵封的記憶,再現了廣大四川。重慶巴蜀兒女與福建“同呼吸,共命運”的成長軌跡。

情灑海西

情灑海西
--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福建創業史
譙家懷 檀儒馨 著
作家出版社

序:千古風流,看我巴蜀

俗話說:“川人留川磨成牛,川人出川驚海內。”川人在巴蜀苦練內功後,一出招就能夠驚鴻游龍,氣動天下、技震八方。
千金一賦,文君當壚,乘駟馬過高橋的是司馬相如;雄文天下,洛陽紙貴的是楊雄;狂笑一聲出門去,我輩不是蓬萊人的是三歲隨父入川的詩仙李白。
在李白成長之地的江油,傳說李白小時候眼睛大大的,性情高蹈。未出川時,好觀奇書,喜弄長劍,頗有青城俠客風範。他二十歲時,曾跟隨青城隱士趙蕤學習帝王學。二十五歲前就遊歷遍全巴蜀山川,尤喜青城、峨眉二山。二十五歲後出川,中國歷史上最耀眼的文化之星便冉冉升空了。
繼太白詩仙后,巴蜀按不住寂寞,一口氣就誕生了一門父子三文豪,這就是蘇氏三父子。《六國論》、《前後赤壁賦》和《墨竹論》文驚中華,珠呈文史。可以不客氣地說:中國古代文學史下冊就是有他們才有了可以大書一筆的資本。三蘇中尤以蘇東坡為最傑出。這個曾說過:生不用封萬戶侯,亦不用識韓荊州,但願守嘉州的黃州團練副使最終沒有能在故鄉為官,以至竟客死荒蠻之地海南島。嘉州就是現在的是樂山。
巴蜀的宗教人士也是全國有名的,道教第三號人物陳傳老祖就是巴蜀兒女。另外,早在漢武帝時,邛崍的方士就在長安橫行無忌,深受喜神愛鬼的漢武帝寵愛。第一個看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有帝皇之相的就是邛崍的袁天罡。
進入近代,巴蜀也是高人輩出,畫壇向來有南千山、北傅傑的說法。其實是南風壓過北風。南風張大千就是我們巴蜀兒女。他與東北少帥張學良的友誼可以算是我們巴蜀子弟同東北兄弟友誼的縮影。
上世紀初,追隨民國之父孫中山到日本留學或是加入同盟會的巴蜀人就有127人之多,占全部會員960人的八分之一強。而其中的革命軍中馬前卒的鄒容、炸彈大王俞培論以及尹昌衡、吳玉章、張群等不一而足。這些人是那127人中的典型,是我們巴蜀的驕傲。
共產黨成立後,巴蜀又給黨和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將帥和高級領導骨幹。新中國的十大元帥就有四個是我們巴蜀子弟: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陳毅、聶容臻、劉伯承。趙世炎還是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開改革開放新局面、創一帶盛世的鄧小平就是我們巴蜀大地出去的巴蜀的優秀兒女。是中國最偉大的政治家。他給我們留下的三卷雄文將指導一百年中國的走向。
偉人眾多,凡人也很出彩。巴蜀人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全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個相對安穩的大後方,滋養了一個民族的繁衍。川軍甚至直接出兵百萬之多,前線陣亡和負傷的就有近八十萬人。
改革開放後,大量的巴蜀人走出三峽、邁過劍門,走向全國以至全世界,百萬大軍在一世界為藍圖的天下創造了一個個打工神話。千萬、上億的身家的富翁不斷在那些過去只會“面朝黃土背向天”的農民里湧現。
這真是應了毛主席的話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情灑海西-- 目 錄

序: 千古風流,看我巴蜀
走進“海風閣” ——訪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碩士導師、著名國畫藝術家魏傳義
劉志萍和她的好來川 ——訪政協泉州市鯉城區委員會委員、好來川(泉州)餐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萍
夢想比條件更重要——記漳州龍海市鼎晟鋼鐵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馮 軍
奏響川菜火鍋的優美樂章 ——訪廈門李老六火鍋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如興
逐鹿市場竟風流——訪拼牌集團總裁助理兼常務副總侯昌武
志在中集鑄輝煌——記漳州中集貨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 濤
艱辛困苦:激發他發憤進取 ——訪泉州大日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守平
渝商漢子——訪福建龍巖天山礦業公司採礦項目總經理譚小成
巴蜀魚莊連鎖企業背後的智慧女人——訪福州市巴蜀魚莊連鎖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勝榮
任長忠:精心打造建築精品的農民工——記重慶市首屆“十佳農民工” 、南安市東星建築有限公司水頭分公司經理任長忠
川菜名店——好再來——訪泉州好再來火鍋城總經理張小林
食字路口的奇蹟 ——訪石獅市食字路口美食城董事長何 楷
打造天紅的輝煌——訪晉江世紀天紅海鮮大酒樓董事長邱登華
詩人李吉華 ——福建省渝商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吉華
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事業——訪南安市溪美英才蘆薈商店總經理湯太財
轉過彎,前面一片晴朗天 ——訪泉州川閩建築施工隊項目經理唐中衛
打造大型企業餐飲管理的領頭雁 ——訪石獅市民祥餐飲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 鎮
巴蜀兒女奇特創業之路——訪泉州華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明軍
附錄一:好來川,發展是不懈的追求
附錄二:尋夢,撐一支長篙
附錄三:著名品牌戰略專家——侯昌武
附錄四:唐守平:從平凡到卓越——訪泉州市第二屆創業精英、泉州綠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守平先生
附錄五:打工文學天空 林文榮
附錄六:守不住這片精神家園我心痛 陳佳裕 黃華榮
附錄七:誠文化心 家懷天下人——記達州市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打工文學》、《打工詩刊》雜誌主編譙家懷 雲中鷹

後記:渴望一片晴朗的天

幸福之門對幸運者永遠是敞開的,而對不幸者卻常常是緊緊關閉的,儘管那些不幸者為叩開幸福之門,歷盡了辛酸,流盡了眼淚……
我並不是一個常把不幸掛在嘴邊的人,時不時打造出的一點幽默,加上幾聲不會裝飾和談不上高雅的笑聲,也許會叫人覺得我很樂觀,但那滿臉的皺紋和早衰的容顏卻掩飾不住我經歷的蒼桑……
淚水浸濕了我的童年,屈辱鞭打過我的少年,度過傷痕累累的青年,卻又步入疲憊不堪的中年。我無耐地把這些統統稱為天意,因為不管你是不是一個宿命論者,當你對自己的命運無可耐何而又無法作出解釋時,一句“天意”不是最好的自慰嗎?
善待社會,償盡人間的酸甜苦辣
我從奶奶和父親那裡繼承了助人為樂的天性,但助人為樂卻讓我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乘車讓座是我從小保持的習慣,無論路途遠近,無論疲勞與否,只要有老人、孕婦、抱孩子的婦女、病人或殘疾人,我都會主動讓座。
因為讓座還受到過一次又一次不小的委屈。有一次,我乘車到愛人那裡去,一名抱著孩子的婦女上車後找不到座位,我因自己沒有座位,也只有愛莫能助。看到那名婦女抱著孩子吃力的樣子,善心驅使我主動提出,幫她抱一會孩子。也許是現代社會已喪失信任的原因,那位婦女瞪了我一眼,冷冷地沖了我一句:“我讓你抱乾什麼?”我碰了個釘子,但仍不死心,等有人下車時,考慮到那婦女抱著孩子不方便,便搶了個座位讓給她,誰知她看都沒看我一眼,便一屁股坐了下來,等到中途下車時,卻把座位讓給了別人。儘管那天天氣很熱,但我的心卻一片冰涼。我就這樣在心靈的嚴寒里站了一百多里路。
扶貧濟困是我一貫的做法。我記不住我幫助了多少人,但有幾筆較大數目的資助,我還是有印象的:為了資助家鄉失學兒童,我自費創建的“感恩巴蜀網” 幫助故鄉失學兒童73人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為幫助家鄉來此打工的一對夫婦,我曾一次性“資助”給他們400元錢;為解決打工文學愛好者無文學創作園地發表作品,經濟大潮衝擊文化領域,打工者們普遍文化素質低下造成“打工文學” 的沙漠化,我自費創辦了《打工文學》、《外來青年》、《打工詩刊》,並於2008年為打工文學愛好者結集出版《中國打工詩人》詩集!
因為太相信別人,我曾多次受騙。有一次被來自江蘇的一個騙子一下了騙去了900元。就連那對家鄉來此打工的夫婦,如果不是那天我回家拿材料碰見了,我“資助”他們的恐怕已不是400元,而是1000元了。
那對夫婦和我住鄰居,因廠里效益不好,經常放假。由於經濟拮据和無事可做,他們時常打架。我看他們挺可憐的,有時給他們送點油,有時把家裡因來客人才捨得買的一點魚肉分給他們一些。我看這樣接濟也不是辦法,就主動拿出自己積蓄幾年的1000元錢借給他們,讓他們在街上做點小生意,還幫他們到工商所疏通關係,安排好經營攤位,並請求工商所暫緩收他們的管理費。誰知他們拿到我的錢後,第二天,就趁我上班時悄悄地搬家準備逃走。幸好我回家拿資料碰上了,他們便撒了個謊,還了我600元,打了400元的欠條搬走了。
見義勇為給我的回報,也許更讓人心酸。
早在少年時代,我就曾把因玩水而滑入水中的同學從水中一起救了上來。
在我上四年級時,一個同學因剛學游泳,游到河心時體力不支,出現危險,許多小夥伴都嚇呆了,是我勇敢地游到河心把他救了上來。然而就是這位同學,後來因幾句拌嘴,好多年不理我,也許怪那時年齡太小的原故吧。
97年,我在石獅的房東因喝酒太多不省人事,幾家房客怕連累自己都不敢問。當時,我的孩子正生病,妻子非常著急,催著我抓緊去給孩子看病。可是我仍以救人要緊為由,讓妻子等等。先是從自家沖了一杯蜂蜜水讓人給房東喝,接著又匆忙趕到中藥店,自己掏錢買來解酒藥,親自給他煎好,讓他服過,這才和妻子一起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可就是這位房東,三個月內房租連漲了我兩次,翻了一翻。也許是因為當時他不省人事,不知是我救了他的緣故吧。
因為我喜歡看書和寫作,懂得一點法律知識,常無償幫助鄉友寫各種法律文書,甚至還從經濟上去資助一些打不起官司的鄉友。可是我的善舉,也給自己帶來數不清的麻煩。寶貴的時間被占用不說,個別被我無償幫助過打官司的人,卻抓住我好說話愛行善的“弱點”,常來麻煩我,甚至強逼我給他們借錢,不然就不走。有一次,一個被我幫助過的人讓我幫他借錢,賴在我家裡不走,沒辦法,我只好從朋友那裡借了300元錢給他,才算把這人打發走。更多的事,當他們把賠償款拿到手後就永遠消失了,連一個電話都不打,更別說“謝謝” 了。
從沒想過當官,也自覺不是當官的料的我,居然在接近不惑之年被恩賜了一頂烏紗帽--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和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秘書長(民間自封的)。為了不辜負秘書長這頂自封的烏紗帽,我可謂是盡職盡責,雖談不上有什麼政績,但不惜余力為鄉友調解糾紛、協調關係和不擺架子的實幹精神還是眾人皆知的:社會上,有我騎腳踏車到政府部門和工廠辦事不讓進門的笑談;鄉間裡,有我騎著破腳踏車在雨天裡,有我扛腳踏車挨雨淋的狼狽;小路上,有我因腳踏車跑氣,推著腳踏車行走的無耐;鄉友家裡,有我與鄉友面對面交談的笑聲……辛勤的付出,雖然沒能改變一些狂傲之人對我的輕謾,但卻贏來了在泉州巴蜀兒女的尊稱,一個一個“譙老爺”把我叫得歡。
面對厄運,欲說戰勝不容易
人們常說:善有善報。但這句話對我來說似乎不再適用。
而立之年才結婚的我,獨的一人在異鄉打工,卻又夫妻兩地分居。
雪上加霜的是,2003年下半年,我父親就患了食道癌晚期。
作為兒子,為了父親我可謂是盡了孝道。為了醫治好父親,我和妻子先後跑遍宣漢、達州所有的大醫院,後來我又送父親到省城成都華西醫院。然而醫院的結論莫衷一是,有三位醫生說是食道癌晚期,一位醫生說是食道發炎,另外還有醫生說是缺鈣、先天性營養不良等,甚至連貧血、內分泌失調都有說法。令人頭疼的是,每個醫生的結論不管正確與否,你都必須按醫生的要求全面檢查一遍,花錢還不必說,把父親可給折騰苦了。尤其可氣的是,我從省城某位自稱資深的專家那裡花了近萬元拿來的藥,不僅沒有一點效果,還差點把父親送上西天
不能再這樣任醫生折騰了。為了少受醫生的折騰,也為了少花冤枉錢,我找來相關書籍自己查看,然後再結合醫生的診斷進行綜合分析。並最終選擇達州一個老醫生為父親做治療,也許上帝被我的孝心所感動,父親的情況一天一天好轉,曾被醫生說最多只活三個月的父親,竟然從2003年活到2009年。
在我父親生病這幾年裡,特別要感謝的是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和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的會員和鄉友給予我無私的的關心和幫助!特別是政協泉州市鯉城區委員會委員 、泉州市首屆“十佳外來青年創業精英” 、“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首屆執行委員會委員 、首屆執行委員會執行會長、泉州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第七屆理事長(代) 、泉州市好來川餐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劉志萍女士;第二屆泉州市“外來青年創業精英” 獲得者 、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首屆執行委員會委員、首屆執行委員會執行會長、泉州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第七屆監事長、泉州大日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泉州綠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守平先生;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副會長 、泉州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第七屆副監事長、泉州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第八屆副理事長 、泉州好再來火鍋城總經理張小林總經理張小林先生,等等不一一列謝!
是他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給了我最無私的邦助!
從2003年活到2009年我從福建到四川,又從四川到福建,來回行走在工作與家的路上。
現在有時想起來,都不知道當時是怎么熬過來的。
苦苦追求,打撈一網辛酸夢
人生的不幸、社會的不公並沒影響我對事業的追求。
然而說實在的,我並非是一個生來就有大志的人。
兒時最高的夢想只不過是能在炎熱的夏天喝上一杯涼涼的糖精水,或中午能在樹蔭下睡上一個難得的午覺。
少年時,難得有書看的我,偶然借讀了一本同學的《故事會》,受其影響,我的夢想從此有了質的飛躍,那就是長大從事我的工作。
由於家庭貧困,初二便掇學在家,對於讀高中考大學我已心如死灰,從此便放棄了大學夢,做起了一個新的夢——那就是至今仍有餘光的作家夢。
我之所以會做起作家夢,還是緣於我中學時的作文曾多次受到老師的表揚。
從學校回到家裡後,我覺得無臉見人,除了下地幹活外,有空就躲在家裡爬格子。我那時是非常勤奮的,常常寫到深夜,寫好後,揀好的就偷偷地寄出去。我等啊等啊,僅僅等來了唯一的一篇退稿信。
正當我的作家夢在失望的打擊下搖搖欲墜時,實在忍受不了我“不務正業、胡寫亂畫”的父親,為了讓我不再“不務正業” ,拜託媒婆到處給我張羅給我說媒,想讓妻子來栓住我的心。
結婚後,我著實安分了一陣子,可是卻因我與妻子結婚時未辦理結婚證(當時我的故鄉基本上不辦理結婚證) 。我的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就成了非法生育。無錢繳交非法生罰款 ,無奈遠走他鄉,過上漂泊的日子……
於是,在晉江打工的日子,我利用業餘時間,又繼續編織自己的作家夢,報考了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自學考試。並相約幾個年輕的文學愛好者聚在了晉江青陽一間簡陋的宿舍里。創辦一個屬於打工者的內部刊物——《打工文學》。
為了籌集辦刊經費,他們首先寫信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一封封真誠懇切的求助信從我手中發出去,一封封勸告阻擋的信件卻飛到了我手中。我來打工掙錢的啊!然而風雨並不能阻擋奮飛的翅膀。我看著桌上的姍姍來遲的為數極少的幾百塊錢,狠了狠心,把剛領回來的薄薄的工資偷偷的取出幾張湊在一起,勉強湊足了一期的印刷費。
家裡人完全無法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覺得把錢和精力投入到一本沒有半點實用價值的小冊子裡,顯然是荒唐和難以接受的。家裡人甚至以要回老家威脅這群打工文學愛好者們。廠里的老闆們亦無法接受我的舉動,在老闆的眼裡,這是不務正業的表現,老闆們甚至在思考著是否解聘他們。不僅僅是辦刊經費,社會壓力同樣的沉重的。
然而結果未產生之前我毫無理由退怯,因為我已為這個過程付出太多,因為“打工文化”的沙漠依舊是那么的令人疾首。
整整一年了,一九九六年的五月,當我把一本薄薄的《打工文學》小雜誌擺在人們面前時,天空是一片亮麗。看到《打工文學》的打工者激動萬分,就像當年背著布包來泉州打工一樣。他們需要物資生活,他們也同樣渴望文化生活,而今天,《打工文學》給他們帶來了。
出於對文字的熱愛,出於對廣大打工階層的兄弟姐妹文化生活的關愛,一直堅持不懈地跋涉在打工文學的路上。誰又有什麼理由懷疑一個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為了打工文學奔走吶喊的打工兄弟?
在家鄉遭遇地震震災的時候,在親人遇難的時候,我仍然在路上,家人不理解,罵他沒良心。可有誰知道,一個男人的眼淚,流進肚子裡的眼淚有幾多?我在泉州組織賑災——“百餘名在泉巴蜀兒女再捐8萬多元”。並多次奔波企業之旬,先後為災區組織賑災46.36萬元。
人,大都以為文字沾到“錢”字就變味了。可朋友們想過沒有,我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自然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一個人,為人兒女,為人妻為人夫,為人父母,我們首先要打工,要養家餬口,不是嗎?然後我們才能做人!
就是這時候,在朋友的推薦和同事們的勸說下,我稀里糊塗地進了中央一家大型媒體駐石獅記者站。天生的拙嘴笨舌和不善交際注定我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但打打雜、搞點文字工作我還行,對在記者站工作的人來說,這已經很不錯了,簡直可以稱為是記者站里的骨幹。
業餘時間,我一邊自學,一邊隨心情寫一點東西,但大多都是一些愛情詩,偶爾也寫一些雜感。寫好後,撿好的,就去投稿,從此走向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
媒體工作往往比任何工作都會勾心鬥角,事業的不順,使我莫名其妙的憤世嫉俗,我渴望改革社會,渴望出人頭地。
所幸的是經過多年的苦苦掙扎,度過許多災難的我,已不再怨天尤人。 夢,就這樣一個一個破滅啦!破滅的是夢,而被破滅揉碎的,是那顆滴血的心……
經過心理調整,我現在已經度過心理上的沼澤,學會了笑對人生。
我是一個鍥而不捨的人,但並非是一個固執的人。對於那些意義不大的建議,只要我意識到後,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但對於那些我認為正確的建議,我會頑強地堅持到底。
“人微言輕啊!”面對社會的不理不睬,我只有發出這樣的感嘆來聊以自慰。
除了寫一些散文外,有時我還寫詩,創作點故事,但那已只是作家夢餘光的閃現,主編有詩集《中國打工詩人》、《中國打工詩歌年鑑》、《打工文學叢書》文學叢書。曾擔任巴蜀經濟貿易促進會泉州委員會第一屆副秘書長、第二屆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五、六、七屆秘書長。擔任過《中國社會報》副刊《警世專刊》泉州工作站站長,2003年3月在福建泉州市成功舉辦了全國性“首屆案與法研討會”。《中國質量與品牌》雜誌社福建辦事處主任、福建記者站站長。並擔任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駐大陸代表。首屆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華巴蜀兒女》雜誌主編。《社會法制》雜誌執行主編。
占用我時間最多的應該說還是我所從事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和巴蜀經濟貿易促進(同鄉)會秘書長工作,竭力為鄉友服務。
今天,有幸將我這十幾年撰寫的報告文學整理成集《情灑海西--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福建創業史》,算是對我人生的一個檢驗。為了保持巴蜀兒女創業事跡的真實性,我並未對文章采寫年代的文章做太大的修改,我選擇了保持。因為,歷史是真實的,每一個人創業之初的創業之路應該保留下來,讓我們和創業者都有更多的記憶。
前面的路,也許依然布滿荊棘,我想我不再會沉睡在舊夢裡,因為理想已深深紮根在我的每一個細胞里。
但我執著地認為:作為一文學愛好者,絕不能因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而息滅自己的智慧的火花,否則那就可能對不起社會,對不起自己!

作者簡介:

譙家懷

譙家懷 : 男,四川達州人。幼時頗聰,長大愚鈍。喜歡閱讀、旅行、電影。1967年生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柏樹鎮國家AA級旅遊景區、省級森林公園觀音山下一個叫東嶽(堰埡)村磴子壩一個貧困家庭。82年春夏,看著柏樹鎮上洶湧的人群,開始用心打量這個奇怪的世界。因為看不到意義和方向,覺得自己的未來像整個的了無虛度了,初二掇學。晃蕩了幾年後,結婚生子後迫於生計,走向離鄉背井的打工生涯。扛過石頭,挑過磚塊,在近五十攝氏度的車間裡搬運過一百多斤的冒著熏人熱氣的食品,品味了最底層民眾的艱辛和無奈,開始閱讀,思考人生和社會。仍然學不會迎逢拍馬,學不會虛偽、冷漠,不安心工作,九五年在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一個象山村的村莊創辦了全國第一本民間刊物打工文學,閒時看書看碟,有精力的時候,就去為貧困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在福建省晉江市成立打工文學作者協會並擔任首屆會長,同年五月創辦《打工文學》雜誌,2000年創辦《外來青年》雜誌。2008年創辦《打工詩刊》雜誌並擔任主編、主編有詩集《中國打工詩人》、《中國打工詩歌年鑑》、《打工文學叢書》文學叢書。曾擔任巴蜀經濟貿易促進會泉州委員會第一屆副秘書長、第二屆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五、六、七屆秘書長。《中國社會報》副刊《警世專刊》泉州工作站站長,2003年3月在福建泉州市成功舉辦了全國性“首屆案與法研討會”。《中國質量與品牌》雜誌社福建辦事處主任、福建記者站站長。
現擔任中華巴蜀兒女聯誼會駐大陸代表。首屆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華巴蜀兒女》雜誌主編。《社會法制》雜誌執行主編。
出版報告文學集《情灑海西》--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福建創業史(譙家懷、檀儒馨合著)。紀實文學《我在南方望故鄉》(上、下集)。詩集《故鄉是我的根》。

檀儒馨

檀儒磬:1970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省人。石獅市泰古齋主人。09年開始發表文字。《中華巴蜀兒女》雜誌副主編、《打工詩刊》副主編。 
詩作散見《中國社會報》、《打工文學》、《社會法制》、《打工詩刊》等多家官、民刊發表詩歌50餘首。 
作品入選《中國打工詩人》、《2009年度詩選》、《中國打工詩歌年鑑》詩集。
著有報告文學集《情灑海西》--四川.重慶巴蜀兒女福建創業史(檀儒馨、譙家懷合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2010年與打工文學倡導者譙家懷、楊雲鷹創辦民刊《新城市人》文學雜誌。並擔任《新城市人》文學雜誌副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