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歌的時光隧道

一是先秦時期,以《詩經》為代表,形式以四言為主。 而一首歌的流行,又往往與歌詞的作者是名家,歌唱者是名歌星有關。 因此,了解古代的流行歌曲,專注於寫愛情的部分,無疑是捷徑。

內容介紹

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編纂以前,除《詩經》所收詩歌以外,今天所知道的上古詩歌,寫作年代大多數真偽不明,如相傳是帝堯時老人所作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歷來研究者都認為是戰國時代人偽作的。但即以《詩經》所收作品來看,中國詩歌的產生也足夠稱得上歷史悠久了。
現在講到詩的概念,總是使用“詩歌”這兩個字來表達,這是因為古代的詩都是能夠歌唱的,也就是能配合音樂進行演唱,所以詩又被稱為“歌詞 ”。據《漢書》等記載,上古先秦有專門負責蒐集民間歌曲的採風官,在漢代則設有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官署樂府。因此,現存早期的詩中民歌占了很大比例,到後來文人自覺地向民歌學習,創作詩歌,使詩這箇中國文學的主要文體日益發展成熟。
詩歌配合音樂演唱,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先秦時期,以《詩經》為代表,形式以四言為主。二是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樂府詩為代表,主要是五言、七言詩。三是唐宋元明清時期,以詞、散曲、民歌為代表,句子長短不齊。其中比較特殊的是唐朝的絕句,部分人樂府,部分被稱作“ 聲詩”,也可以歌唱。傳統上稱呼的詩歌,到唐以後已不再作為歌來演唱了。
宋代的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一百卷,收漢魏到唐五代的詩歌,分為十二類。所以可人樂的詩又被稱為“樂府詩”。樂府詩的內容,包括朝廷祭祀、宴會用的樂章,軍隊用的樂章、琴曲,以及一些抒情樂章。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歸人“相和歌辭”、“清商曲 辭”、“雜曲歌辭”的部分,大多是民間歌曲與文人抒情擬作,如《飲馬長城歌行》、《白頭吟》、《子夜歌》、《長相思》、《西洲曲》等,或悲壯豪放,或纏綿清麗,受到歷代評論家的慧賞。“雜歌謠辭”中名作雖不多,但《敕勒歌》一首,享譽千古。唐代的 “新樂府辭”,是文人擬樂府所作,以反映現實為世矚目,如白居易的《賣炭翁》、杜甫的《兵車行》等,都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唐五代及宋的詞,元代的曲,都被王國維評為“一代之文學”,與音樂的關係更加密切,其形式成熟後,必須依譜填詞;由於是雜言,更能表達情感,表現歌的韻味,所以很快就替代了詩的歌唱功能。
不管是詩,還是後來興起的詞曲,都是發源於民間,由民間口頭創作,過渡到文人的模仿、創作。從內容上來說,由俗走向雅;從格律上來說,從鬆散走向嚴密。但不管是民間創作,還是 文人創作,其中能流行的都是貼近生活、符合百姓心態的作品,其中通俗作品,尤其受到歡迎。唐人薛用弱傳奇《集異記》中“旗 亭畫壁”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故事載唐大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有一次聽歌伶唱歌,大家約定,以歌伶所唱誰的歌詞最多定勝負。一會兒,一伶唱“寒雨連江夜入吳”,王昌齡在壁上畫了 一橫,說:“一首。”又一伶唱“開篋淚沾臆”,高適畫了一橫。又一伶唱“奉帚平明金殿開”,王昌齡又畫了一橫。王之渙著急了,說:“這些人都是潦倒樂官,所唱都是俚俗之詞。”指著諸伶中最 漂亮的一個說:“這個人如果不唱我的詩,我就甘拜下風。”輪到那人,果然唱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三人大笑。同樣,流傳不歇的詞、曲、民歌,也都是這一類作品,如今天仍在演唱的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一首便是。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通俗是一關鍵,而在內容上則大多與愛情相關,此外或抒發消極人生觀,提倡及時行樂;在格調上要求婉轉流暢,或低徊綺麗。這樣才符合市民口味,才能受到普遍歡迎。而一首歌的流行,又往往與歌詞的作者是名家,歌唱者是名歌星有關。如金末元好問作過一首《驟雨打新荷》曲,詞調風流俊爽,寫的是人生苦短、歲月不居,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當時演唱的是大都(今北京)著名歌伎解語花,所以一時傾倒眾生,傳播天下。宋代的柳永,以寫通俗情歌出名,一時名伎以能唱他所作的歌自豪,形成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盛況。這種由名歌星唱紅流行歌曲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歌詞的作者是否名家,似乎不很講究了。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的流行歌曲,由於時代的不同,世界觀的變易,很多內容已難以為人廣泛接受。古今一轍的是,愛情作為人生永恆的主題,其內容、情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了解古代的流行歌曲,專注於寫愛情的部分,無疑是捷徑。由於詩詞作為歌曲,其演唱的功能已在大多數人的思想中淡化,且其中通俗作品占有的比例很少,所以本書著重選編了元明以來的散曲與民歌。人選的作品,基本輯自《全元散曲》、《全明散曲》及明馮夢龍編《掛枝兒》、《山歌》,清王紹述編《霓裳續譜》、華廣生編《白雪遺音》。作品次序,基本按時代先後排列。現知作者名的,標註作者及年代,流傳民間的或佚名的,不再標署。
用今天的思維方式對古代作品進行賞鑒一直是我們想做的一項工作,就其內容與形式來說,流行歌曲無疑是最合適的。因此,本書除對古代流行情歌進行分類外,特辟“今古對話”及“今古對唱”兩欄。前者旨在將今古情歌的時光隧道連線起來,以今述古;後者旨在將今古情歌的感情、語句連線起來,以今證古。通過這一新的形式,讓讀者與古代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溝通,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在“今古對唱”中,節錄了一些現代的流行情歌,以資說明,幫助鑑賞;有些歌本來是應該全首抄錄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只能割愛,謹此說明,並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