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交集

悲喜交集

悲喜交集,漢語成語。交:共。悲傷和喜悅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也可說悲喜交加。

基本信息

成語典故

出處《晉書·王廙傳》:“當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禮,聞問之日,悲喜交集。”

五十六歲時,弘一法師即對自己的後事有明確的處分,其弟子傳貫有繪貌傳神的描述:“師當大病中,曾付遺囑一紙予貫云:‘命終前請在布帳外助念佛號,但亦不必常常念。命終後勿動身體,鎖門歷八小時。八小時後,萬不可擦體洗面。即以隨身所著之衣,外裹破夾被,卷好送往樓後之山坳中。歷三日有虎食則善,否則三日後即就地焚化。焚化後再通知他位,萬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終前後,諸事極為簡單,必須依行,否則是逆子也。”及至1942年10月10日(舊曆壬午年九月初一),西歸前三天,弘一法師手書“悲欣交集”四字贈送給侍者妙蓮,是為絕筆。這四個字完整地表達了他告別人世前的心境:悲的是世間苦人多,仍未脫七情六慾的紅火坑;欣的是自己的靈魂如蛻,即將告別娑婆世界(佛教中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遠赴西方淨土。他在致夏丏尊、劉質平和性願法師的遺書中都附錄了兩首偈句: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第一首是警勸他們勿要執迷於人生表象,如此而想獲取正覺正悟,無異於南轅北轍;第二首是對自己靈魂得到美好歸境頗感欣慰。大智者的告別儀式的確有些不同,弘一法師大慈大悲的臨終關懷(反過來,是死者關懷生者)給人留下了至為深切的感動。

示例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二回:“魏安厘王聞信陵君大破秦軍,奏凱而回,不勝之喜,出城三十里迎接。兄弟別了十年,今日相逢,悲喜交集,乃並駕回朝。論功行賞,拜為上相,益封五城,國中大小政事,皆決於信陵君。”

詞語辨析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又高興又難過,心情激動

成語舉例:悲喜交集的父親緊緊抱住了久別的兒子。

近義詞:驚喜交集、悲喜交加

反義詞:無動於衷、麻木不仁、心如枯井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又高興又難過,心情激動

燈謎:悲喜交集(打字一)謎底:志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集,不能讀作“jiē”。

成語辨形:集,不能寫作“結”。

成語辨析:悲喜交集與“百感交集”;都含有“不同的感情同時交織在一起”的意思。不同在於:“百感交集”指“許多感情;許多感慨”交織在一起;悲喜交集指“悲哀和歡喜”交織在一起。

英文翻譯

intermingling of sorrow and joy;mixed feelings of grief and joy;joy mingled with pain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