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愚蠢嗎?

19世紀恐龍的發現,成了一個典型的案例,說明身體的大小與聰明之間的反比關係。恐龍腦子很小,身軀龐大,是笨拙愚蠢的象徵。它們的滅絕似乎只說明它們的身體構造有缺陷。

我在這篇文章中所支持的修正主義解釋,並沒有把恐龍捧為才智非凡的典範,但是卻認為恐龍的腦根本就不小。

就具有那么龐大身軀的爬行動物而言,恐龍的腦"正好".

亨利。傑里森研究了10種恐龍的腦,他發現它們非常符合我們根據爬行動物推導出的曲線。恐龍的腦並不小,與它們這么龐大的爬行類相比,腦的大小正好。遠遠大於帕克太太解釋恐龍時估計的腦量。

傑里森在研究時,並沒有對不同種類的恐龍做一下區分。他研究的10種恐龍分別屬於6大類群,不太適合相互比較。最近,芝加哥大學的詹姆斯。A.霍普森收集了更多的資料,得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霍普森沒有適合所有恐龍的統一標準。因此,他針對每一個恐龍,比較了和我們預期體重相當的爬行類的平均腦重。如果恐龍的腦重正好在標準的爬行類腦重曲線上,那么它的腦值為1.0(叫做腦化係數,或EQ,是實際腦重與相同體重爬行類的標準腦重比)。如果恐龍的腦重位於曲線上方(比相同體重的標準爬行類的預期腦量還要重),
EQ值大於1.0,位於曲線下方的EQ值小於1.0.

霍普森發現,主要恐龍類群的EQ值都高於平均值。這種情況與推斷出的恐龍具有快速的奔跑速度、靈活性和進食中的複雜行為(或逃避被捕食)非常符合。巨型的蜥腳類雷龍及其近親的EQ值最低,為0.20-0.35.它們的活動一定很緩慢,沒有很大的靈活性;它們可能僅僅仰仗龐大的身軀來防止被捕食,就像今天的大象一樣。接下來就是有甲殼的甲龍和劍龍,它們的EQ值為0.52-0.56.這些動物有沉重的甲殼,大概主要用於被動防禦,但是,甲龍棒狀的
尾和劍龍短劍狀的尾可能是用於主動搏鬥的,從而使它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接下來的是角龍類,它們的EQ值為0.7-0.9.霍普森認為:"大型角龍類頭上有角,主要採用主動防禦的策略,它們在避開捕食者和種類競爭者時,大概比用尾巴作武器的恐龍需要更大的靈活性。小型的角龍類沒有真正的角,大概要靠敏感和快捷來逃避捕食者。"鳥腳類(鴨嘴形恐龍及其近親)是腦最大的草食類,EQ值為0.85-1.5,它們靠"敏銳的感覺和快速的奔跑"逃避肉食類。快速的奔跑大概需要比原地防禦更敏銳、更靈活。在角龍類中,原角
龍身體小,沒有角,或許跑起來很快,它們的EQ值要比頭上有三個角的三角龍更高。

肉食類恐龍比草食類恐龍的EQ值高,這和現在的脊椎動物一樣。抓獲迅速奔跑或頑強抵抗的獵物,要比摘采靜止的植物需要更多的智力。巨大的獸腳類(霸王龍及其近親)的EQ值從1.0至大約2.0.EQ值最高的恐龍,是體型不太大、好動的腔骨龍類中的窄爪龍,它們的EQ值高達5.0.窄爪龍要捕捉快速奔跑的獵物,其中包括小型哺乳類和鳥類,因此無論在發現還是捕捉到獵物方面,都要面臨比霸王龍抓到三角龍還要大的挑戰。

但是最能說明恐龍能力的、可能也是最常被引為對它不利的事實——它們死亡了。在許多人看來,滅絕含有太多的含義,就像人們最近賦予性很多含義一樣;性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問題,經常發生,但每個人的看法又不同,而且確實沒有合適的圈子來討論。但是滅絕像性一樣,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滅絕是所有物種的最後歸宿,並非只有身體構造式樣不佳的不幸生物才滅絕。滅絕不是失敗的標誌。

恐龍最明顯的特徵不在於它們的滅絕,而在於它們在地球上主宰的時間太長。恐龍統治了1億年,而那時的哺乳動物還是小型的動物,一直生活在恐龍世界的縫隙之間。哺乳動物占據統治地位7000多萬年後,我們有了出色的成績和美好的前景,但是我們哺乳動物現在並沒有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長久。

這樣看來,人類簡直不值一提,就是從南方古猿算起,也才有500萬年的歷史,而我們這個種,智人種,僅有5萬年的歷史。用我們的價值系統試圖做一個最終的測驗吧:誰敢打賭說智人種會比雷龍生存的年代長?(斯蒂傑。古爾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