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體位

性體位

是性交時根據夫妻生理需要、心理需要與個人愛好而採用的相互配合的姿態和身體位。

基本信息

歷史

研究體位最早的是中國。2100年以前中國已有房中術,性體位是房中術中一個重要內容。房事體位的記載,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如早在竹簡《合陰陽》中就已提出“十動”、“十修”、“十節”、“八動”、“十已”等行為姿態。其後《素女經》九法、《洞玄子》性技30種、《玉房秘訣》等書又進一步發展。“十節”是指夫婦交合時採用的十種不同姿態與體位,這是仿生動作在性醫學中的最早運用。元、明、清三個朝代對性體位有較深入的研究。根據日本丹波康賴和荷蘭高羅佩曾在很早之前全面研究並總結過中國古代房中術的事實,可以有理由認為,國外的研究也受到中國房中術的影響。

意義

在諸多的性體位中,有些可增加性感,有些可增加生育機會,有些有利於優生,有些有利於防治疾病,故研究性體位符合科學的需要,不能籠統地斥責為誨淫之術,也不應認為是無稽之談。研究和運用各種性交體位具有如下意義:
①心理的需要:例如古稱“龍翻”,歐美稱之為“傳教士式”(男上位)的體位,是世界各國人都採用的傳統姿勢,但是永無改變地運用同一種姿勢,心理上難免出現刻板與呆滯的枯燥無味感,如常能合理更換,就會不斷有新鮮感,有利於激發夫婦雙方的性興奮,增加生理上的愉悅,促進心理的和諧。
②生理的需要:有些男子有生理缺陷(如陰莖短小),有些夫妻一方偏胖,有些婦女陰道偏低,如能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體位,就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從而增進性生活的和諧,促進夫婦間的默契。
③保健的需要:對妊娠婦女而言,特別是已屆妊娠中期或晚期,仍採用傳統的體位,就會壓迫孕婦腹部影響胎兒,對圍產期不利,如更換合適的體位,既符合性保健,又符合優生,可達一舉兩得的目的。
④治療的需要:某些性功能障礙與性事不當有關,通過改變體位可使其康復,實際包含“行為療法”的內容,可把這種療法稱之為“以性治性”。例如男子的“不射精”和女子的“性冷淡”患者,如能更換合適的體位,患者症狀可得到更大的改善。

分類

①男上位:男俯臥,女仰臥,男在上。
②女上位:男仰臥,女在上,女兩腿跪於男性骨盆兩側。
③側位:男女側向面對面擁抱。
④坐位;男坐在椅上,女性兩腿騎馬式放於男性兩腿外上側。
⑤立位:男女面對面站立;或男站將女抱起,女摟男頸、雙腿勾夾男腰。
⑥後進位:女向前彎腰、手支撐於床,男直立站於女臀部後方。
⑦跪位:女仰臥床上,兩腿伸直分放床外椅上,男於女兩腿間對跪地上;或女跪伏床上撅臀,男於女後采跪位。後者又稱胸膝位。⑧蹲位:女仰臥,兩腿向兩側微分開;男蹲,兩腿屈曲,置於女性骨盆兩側,男性用手於兩側將女性臀部略上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