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齶扁桃體炎

急性齶扁桃體炎(acute tonsillitis)為齶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也稱為急性扁桃體炎,往往伴有輕重程度不等的急性咽炎。通常所稱“咽峽炎”(angina),多為本病的同義詞,但“咽峽炎”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全部或部分咽淋巴環的急性炎症,後者指急性扁桃體炎。

中醫稱齶扁桃體為“乳蛾”或“喉蛾”,急性齶扁桃體炎則為“喉蛾脹”或“蛾風”。

疾病名稱

急性齶扁桃體炎

英文名稱

acute tonsillitis

別名

急性扁桃體炎;咽峽炎;喉蛾脹;蛾風

分類

耳鼻喉 > 咽及頜面疾病

ICD號

J03

流行病學

急性齶扁桃體炎是一種極常見的咽部疾病。多見於10~30歲的青少年,50歲以上、3~4歲以下患者較少見。春、秋兩季氣溫變化時最多見。

病因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急性齶扁桃體炎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及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者亦較多見。近年來,還發現有厭氧菌感菌感染病例。

上述病原體存在於正常人的口腔及扁桃體內而不會致病,當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時,病原體方能侵入體內,或原有細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而受涼、潮濕、疲勞過度、菸酒過度、有害氣體等均可為誘因。有時則為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症狀,如麻疹及猩紅熱等。急性齶扁桃體炎往往是在慢性扁桃體基礎上反覆急性發作。

急性齶扁桃體炎的病原體可通過飛沫、食物或直接接觸而傳染,故有傳染性。

發病機制

急性齶扁桃體炎一般分為3類:

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

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多為病毒(腺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病變較輕;扁桃體表面黏膜充血,為急性炎症表現,黏膜完整,無明顯滲出物。

急性濾泡性扁桃體炎

急性濾泡性扁桃體炎病患扁桃體充血、腫脹。其黏膜下,出現較多大小一致的圓形黃白色點狀化膿濾泡。而有的淋巴濾泡內只有白細胞增多。這些化膿的淋巴濾泡一般不隆起於扁桃體表面,但可透過黏膜表層窺見。這些散在的黏膜下膿泡均分布於各個隱窩開口之間。

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

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病患扁桃體充血腫脹,隱窩內有由脫落上皮細胞、纖維蛋白、白細胞及細菌等組成的豆渣樣物,且可逐漸增多,可從隱窩開口溢出,有時互相連成一片形似假膜,易於拭去。

也有將急性扁桃體炎分為2類者,即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而後者從病理上看已包括了急性濾泡性扁桃體炎及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2種類型。

臨床表現

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急性濾泡性扁桃體炎、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3型扁桃體炎的基本症狀大致相似,只是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的全身症狀及局部症狀均較輕。就診斷和治療而言,急性齶扁桃體炎可分為急性充血性扁桃體炎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兩種。

全身症狀

全身症狀多見於急性濾泡性及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①起病較急,可有畏寒高熱。一般持續3~5天。②頭痛,食慾差,疲乏無力,腰背及四肢酸痛。可有便秘。③小兒患者可因高熱而引起抽搐,嘔吐及昏睡。

局部症狀

局部症狀為主要症狀:

①咽痛:為急性齶扁桃體炎的主要症狀。初起多為一側咽痛,繼可發展至對側。吞咽或咳嗽時咽痛加重。疼痛較劇者可致吞咽困難。也可引起耳部放射痛,此乃經迷走神經耳支或舌咽神經鼓室支反射所致。

②可表現為言語含糊不清,系軟齶運動障礙引起。

③若炎症向鼻咽部發展,波及咽鼓管,則可出現耳悶、耳鳴及耳痛症狀,有時還可引起聽力下降。

④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體腫大較顯著,在幼兒還可引起呼吸困難。

檢查:

①患者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紅,高熱,不願說話或畏痛而懼怕做吞咽動作。口臭,伸舌時見有舌苔。

②咽部黏膜呈瀰漫性充血,以扁桃體及兩齶弓最嚴重。

③齶扁桃體腫大,在其表面可見黃白色點狀濾泡(膿泡),或在隱窩口處有黃白色或灰白色點狀豆渣樣滲出物,可連成一片形似假膜,不超出扁桃體範圍,易拭去,不易出血。

④下頜角淋巴結腫大,且有明顯壓痛。有時因疼痛而感轉頭不便。

⑤血液學檢驗: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白細胞增多。

上述症狀及檢查所見輕重程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成人症狀較輕,兒童症狀較重。

併發症

其併發症的危害性往往大於急性齶扁桃體炎本身,由於抗生素的套用,其併發症已明顯減少。可分局部併發症和全身併發症兩類。

局部並發病

局部並發病較容易引起,為急性炎症直接侵犯鄰近組織所致。

(1)頸深部感染:最常見者為扁桃體周膿腫,也可引起咽後膿腫及咽旁膿腫等。

(2)急性齶扁桃體炎向上蔓延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竇炎;向下可引起急性喉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甚至可引起肺炎,頸內靜脈血栓性靜脈性靜脈炎等。

全身併發症

目前一般認為,全身併發症的發生與各個靶器官對鏈球菌所產生的Ⅲ型變態反應有關。

常侵犯肩、肘及膝關節,小關節受累較少。受累關節運動時感疼痛,僅當並發風濕性關節炎時方出現關節腫脹。

其症狀常在急性齶扁桃體炎發作後1~3周出現,有時也可發生於急性炎症期間。

可引起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內膜炎、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全心臟炎。在急性齶扁桃體炎後出現風濕熱者,心臟併發症尤為多見。

可引起急性腎炎,多在急性齶扁桃體炎後2~3周出現症狀。另外,還可並發急性尿道炎、急性睪丸炎及附睪炎等。

還可引起膿毒血症、亞急性甲狀腺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及急性膽囊炎等。

實驗室檢查

急性齶扁桃體炎時,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常增多,有核左移現象。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有助於查明病原微生物和選用抗生素。尿常規可出現暫時性蛋白尿。膿液塗片多為鏈球菌。因扁桃體慢性炎症的存在,隱窩內細菌毒素不斷吸收,扁桃體可成為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的病灶。必要時檢查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等。

輔助檢查

對疑有肺部感染或心肌炎等併發症病例,應檢查心電圖、X線胸片。

診斷

急性齶扁桃體炎一般都具有典型之臨床表現,故不難診斷。血、尿常規檢查、血小板計數及咽拭子塗片檢查和細菌培養,對於與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有其重要意義。須注意與咽白喉、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潰瘍膜性咽峽炎、單核白細胞增多症,粒性白細胞缺乏症及淋巴白血病等相鑑別。

急性齶扁桃體炎按臨床表現分為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的診斷

炎症只侵及扁桃體黏膜及其表淺組織,全身和局部症狀均較輕。很少並發病。此病屬多發病,但常被忽視,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易鑑別,多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上也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同:

①急性發病。

②有咽痛、低熱和其他輕度全身症狀。

③扁桃體和(或)舌齶弓表面黏膜充血腫脹,其實質無明顯腫大,表面無滲出物。

④常伴有鼻腔、鼻咽部與喉部的黏膜炎症。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診斷

局部及全身症狀較重,可引發嚴重併發症。依據②⑤⑥條來診斷。

①起病急(潛伏期3~4天)或突然發病。

②發熱:高熱、寒戰,體溫上升可達38~40℃或更高。體溫過高者可發生抽搐。

③急性熱病容:面頰部潮紅,口臭,舌有厚白苔。

④全身症狀:頭痛、頸背和四肢酸痛,食慾缺乏,便秘。

⑤咽痛:劇烈,常可放射至耳部。

⑥扁桃體表現:扁桃體腫大,周圍充血,隱窩口有黃白色膿點或片狀假膜,但不超出扁桃體範圍,易於拭去,不留出血創面。如扁桃體實質內有化膿病變,可在黏膜下顯現出黃白色突起。

⑦末梢血象:白細胞達10×109/L~15×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高。

⑧可能發生的局部併發症:急性頸、頜下淋巴結炎或化膿;咽後壁淋巴濾泡、舌扁桃體、腺樣體化膿性炎症;急性卡他性、化膿性中耳炎;扁桃體膿腫、扁桃體周圍膿腫;咽側間隙感染;咽後膿腫、咽旁膿腫;頸內靜脈血栓性靜脈性靜脈炎,頸動脈破裂大出血;急性鼻竇炎;急性喉炎等以及全身性併發症;急性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急性心肌炎;急性腎小球腎炎;敗血症;急性骨髓炎。

鑑別診斷

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樊尚咽峽炎與全身疾病引起的咽部病變的鑑別診斷見表1。

治療

抗生素套用

(1)首選青黴素,注射前先做青黴素皮膚試驗。

用法用量:

①成人:肌注,每日80萬~200萬U,分1~3次給藥。靜注,每日200萬~600萬U,分2次給藥。

②小兒:肌注,按體重2.5萬U/kg,每12小時1次給藥。靜注,每日按體重5萬~20萬U/kg,分2次給藥。

(2)對青黴素過敏者,改用紅黴素。

用法用量:

①成人:靜注,每日1~2g,分2~4次滴注。

②小兒:靜注,每日按體重20~40mg/kg。分2~4次滴注。

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有含漱液、含片或噴劑,如複方硼砂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華素片、草珊瑚含片、銀黃含片、西瓜霜噴劑等。

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多飲水,半流質或軟食。高熱時,服用退熱止痛劑。便秘者可服牛黃解毒片,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消腫鎮痛作用。

藥物成分:牛黃、雄黃、大黃、黃芩、冰片、石膏、桔梗、甘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2~3次。孕婦禁用。

中醫治療

急性齶扁桃體炎屬表、熱、實證,外感風火,內有痰熱,聚結咽喉所致。治宜清熱解毒,化痰消腫。銀花9g,山豆根9g,板藍根9g,淡芩6g,焦山枝6g,象貝母9g,生地12g,大連翹6g,生石膏15g,蘆根15g,薄荷葉6g(後下)。

凡惡寒、高熱、脈浮、無汗者可用甘桔湯(甘草、桔梗、銀花、馬勃)或麻杏石甘湯。

梵谷熱、無惡寒、口乾,舌燥、脈數而浮者可用甘露飲(天冬、麥冬、生地、石斛、茯苓、楷杷葉、茵陳、甘草、熟地、枳殼)。

按病情辨證施治,2~3天后,可獲一定效果。

預後

急性齶扁桃體炎經過適當治療後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

急性齶扁桃體炎為一常見的疾病、影響工作、勞動及學習,且易發生併發症,應以增強抵抗力,預防為主。

相關藥品

青黴素、紅黴素、複方硼砂、硼砂、呋喃西林、牛黃解毒片、大黃、黃芩、桔梗、板藍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