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胰管、膽管病變引起的急性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後吻合口附近的空腸上段病變所致出血也屬這一範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全面診斷包括病因、部位和嚴重程度的判斷。這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症,主要臨床表現是嘔血和便血,或者胃管內見血性液體,年發病率在50~100/10萬之間。根據失血量的多少可以分為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數小時內達1000ml並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顯性出血(嘔血和/或解柏油樣黑便,不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和隱性出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疾病簡介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以及胰腺、膽道的出血而言,是臨床常見急症之一。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嘔血和黑糞,患者一般不難自我判斷。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胰管、膽管病變引起的急性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後吻合口附近的空腸上段病變所致出血也屬這一範圍。這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症,主要臨床表現是嘔血和便血,或者胃管內見血性液體,年發病率在50~100/10萬之間。

臨床表現

本病以嘔血和黑便為主要表現,血容量的減少可以導致周圍循環的變化。根據失血量的多少可以分為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數小時內達1000ml並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顯性出血(嘔血和/或解柏油樣黑便,不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和隱性出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全面診斷包括病因、部位和嚴重程度的判斷。要重視既往病史和症狀、體徵在病因診斷中的作用。例如消化性潰瘍常有反覆發作中上腹痛史,用抗酸解痙藥物常可以止痛;應激性潰瘍常有明確的創傷史;作過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要考慮發生吻合口潰瘍出血的可能性;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患者常有血吸蟲病或肝炎病史,以往吞鋇檢查可見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惡性腫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貧血等表現;膽道出血患者常有右上腹痛、黃疸、嘔血的三聯症。應該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發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可以沒有任何自覺症狀,這時要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就需要依靠胃鏡、B超等輔助檢查手段。

檢查診斷

纖維胃鏡是診斷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選方法,不僅可以發現出血的部位和原因,而且有助於判斷再出血的可能性,決定是否需要急診手術。研究表明在發病後24小時內行急診胃鏡檢查可以儘快明確病因、減少輸血需求和手術機率,並縮短住院天數。大約20%~35%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需要行內鏡下治療,採用電凝、雷射、藥物注射或金屬鈦夾鉗閉等局部止血措施,5%~10%的患者最終需要手術治療。

其處理原則主要包括有效的液體復甦,出血徵象的監測以及病因治療。由於各種止血方法的不斷改進,約80%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經非手術治療達到止血目的。對部位不明確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經過積極的初步處理後,未能有效控制,且生命體徵仍不穩定,應早期行急診剖腹探查,以期找到病因,徹底止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