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可視化

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

概述

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被可視化的“思維”更有利於理解和記憶,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傳遞的效能。
實現“思維可視化”的技術主要包括兩類:圖示技術(思維導圖、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等)及生成圖示的軟體技術(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隨著“思維可視化”技術的發展,其在各領域的套用防越來�廣泛,越來�深入:比如在商業領域出現的“可視化思考”會議;在教育領域出現的“思維可視化教學”;在科研領域出現的“思維可視化研究”等。

概念區分

“思維可視化”與“知識可視化”的異同
知識可視化”的概念較“思維可視化”的概念出現得更早一些,它主要強調的對知識表征的可視化呈現,北京師範大學“知識工程研究中心”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深入。而由華東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提出的“思維可視化”則更側重於知識表征背後的思維規律、思考方法、思考路徑,在可視化的過程中更強調對思考方法及思考路徑的梳理及呈現。

研究現狀

國內外與思維可視化相關的研究主要來自於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等領域。國外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側重於“方法論”與“工具化”。例如: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 )發明出思維導圖這種高效的筆記形式;英國劍橋大學的愛德華・德・波諾博士開發出以“水平思維”為核心思想的“德波諾思維訓練體系”;日本七田真博士40多年來致力於倡導和實踐基於圖像記憶功能開發的右腦教育;心理學家及教育技術學家諾瓦克於1970 年在康奈爾大學提出來概念圖(concept map)技術。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所發明的魚骨圖(或“因果圖”)。 相對於國外,此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為理論的提出及單一技術的教學實踐套用。例如: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維型課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師範大學“知識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知識可視化技術,並開發了“易思―認知助手”軟體;另外,國內各地也有一些教育研究機構及學校在探索相關技術的教學套用。國內在這一領域已經開展系統性研究的機構是華東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該所專門成立“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主要開展思維可視化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套用研究與實踐。中心主任由劉濯源特聘研究員擔任,已設計完成針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思維可視化高效教學模式”,並在全國各地開展了一系列教師培訓活動,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該中心還承擔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重點課題:《思維可視化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