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門

忠門

忠門鎮位於美麗的忠門半島中部,是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北大門,東瀕平海灣,西臨秀嶼港,南與東埔鎮和山亭鄉相鄰,北與月塘鄉接連。全鎮陸域總面積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30畝,海岸線總長18公里。忠門鎮的鄉鎮企業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主要行業有以“忠門人走天下”而名揚四海的蒸籠業、建材物流和商貿等;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主要種植品種有甘薯、花生、麥、豆等;水產業以海塗養殖為主,品種有海蠣、蝦、魚、蛤等。1997年,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16.7萬,轄聯星、坂尾、月埔、雙筶山、西園、前康、岱前、礪山、洋埭、東潘、柳厝、後坑、安柄、沁頭、秀華、秀田、秀前、瓊山、何山、東坑、前范、東埔、塔林、侖嶼、霞塘、西山、度下、梯吳、西埔、東店、烏垞、山柄、山亭、利山、蔣山、港里、莆禧、東仙(包括筍竹厝、山柄、東蔡、下沙、山坪頂五個村)、文甲、西前、西埔口41個村委會和忠門、王厝2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忠門鎮位於美麗的忠門半島中部,是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北大門,東瀕平海灣,西臨秀嶼港,南與東埔鎮和山亭鄉相鄰,北與月塘鄉接連。全鎮陸域總面積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30畝,海岸線總長18公里。境內多為海撥12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鎮共轄2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113個村(居)民小組,2007年底總戶數7617戶、人口34880人。全鎮交通便捷,通訊發達。莆(田)文(甲)與忠(門)東(吳)兩條公路在忠門交匯,形成人字型結構而貫穿全境南北端。水泥道路寬闊,四通八達連線各村(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忠門鎮成為忠門半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全鎮有完全中學1所,在校學生5380人,國小9所,在校學生2033人,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所11個。忠門鎮的鄉鎮企業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主要行業有以“忠門人走天下”而名揚四海的蒸籠業、建材物流和商貿等;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主要種植品種有甘薯、花生、麥、豆等;水產業以海塗養殖為主,品種有海蠣、蝦、魚、蛤等。此外,綠洲無公害蔬菜、天成火龍果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也陸續在忠門生根落戶。

近年來,忠門鎮的社會經濟事業發展迅速,家園清潔行動、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村村通安全飲用水工程、殯葬改革公墓區建設和城港大道二期工程建設等穩步開展。同時,忠門鎮充分依託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戰略優勢和媽祖文化的獨特優勢,著力實施民資回歸工程,不斷加強各重點工業項目招商引資,極力推介東秀小區、現代物流中心、建材貿易中心和西埭小區等項目的建設;此外,客運樞紐中心已竣工,工業園區的建設與開發也正在嚴密的規劃和部署之中。

人傑地靈慨而康,湄港新城抒華章。隨著莆田市委、市政府建設湄洲灣港口城市的戰略部署和“以港興市、工業強市,努力開創港口經濟新局面”的戰略要求,忠門,這一港城重鎮必將彰顯青春風采並成為一顆璀璨明珠,映襯于海西建設和港城互動的宏偉藍圖之中。

歷史沿革

忠門鎮古稱浮曦洲。陳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縣後,境內地域一直歸屬莆田縣管轄。

忠門鎮名起源於唐代的中門坊。唐貞元十六年(800年),四川推官莆人林蘊,不受節度使劉辟協從判亂的威逼,臨刑不屈,於鹹通十年(869年)得謚"忠烈"。其後,莆田知縣鑒於林蘊後裔遷居浮曦洲,逐置中門坊於境,以旌表門閭。

宋代,改坊建中門亭,以亭之東置新安里(今下忠門),亭之西置崇福里(今稱上忠門)。自宋代以來,境內新安里、崇福里隸屬崇福鄉,里下設村坊。元代,村坊改設為社。

明代,崇福鄉改稱第七區,清代沿襲明制。

民國2年(1913年),廢里建區,以中門諧音,新安里、崇福里合稱忠門區,並一度成立忠門鎮,忠門地名因而得稱。

解放後屬忠門區、廿一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5年,東莊公社及湄洲公社析出後,境內區域相對穩定。

1984年,忠門人民公社改稱忠門鄉,1988年改為鎮建制。

1997年11月18日,忠門鎮行政區劃調整為一鎮三鄉,即忠門鎮、月塘鄉、東埔鄉、山亭鄉。

忠門鎮位於秀嶼區南部,忠門半島中部。轄2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莆文公路橫貫鎮境。

【代碼】350305102:~001西埭社區 ~002王厝居委會 ~201後坑村 ~202柳厝村 ~203安柄村 ~204沁頭村 ~205瓊山村 ~206秀前村 ~207秀田村 ~208秀華村

【沿革】1958年建忠門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建鎮。1997年,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16.7萬,轄聯星、坂尾、月埔、雙筶山、西園、前康、岱前、礪山、洋埭、東潘、柳厝、後坑、安柄、沁頭、秀華、秀田、秀前、瓊山、何山、東坑、前范、東埔、塔林、侖嶼、霞塘、西山、度下、梯吳、西埔、東店、烏垞、山柄、山亭、利山、蔣山、港里、莆禧、東仙(包括筍竹厝、山柄、東蔡、下沙、山坪頂五個村)、文甲、西前、西埔口41個村委會和忠門、王厝2個居委會。1997年10月27日,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忠門行政區劃的調整,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

忠門之典

據有關資料記載,天后林默的家族是當地的望族。她的遠祖林祿是隨司馬睿渡江的晉招遠將軍,官至安郡王。祿之裔孫林萬寵,授饒陽太守,居莆田縣北螺村(北螺村在今西天尾鄉汀渚村,林氏開莆始祖總祠就置在汀渚附近的烏石自然村).林萬寵有三子,次子林披,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累官檢校太子詹子兼蘇州別駕。披所出九子,均除州刺史,世稱“九牧林”,披之六郎蘊,系唐貞元四年(788年)西川節度推官,官終邵州刺史。因其忠烈,故自唐起,有“一門忠節”之稱。其居留地,邵為今莆田縣忠門鄉。宋嘉佑六年,仁宗帝向侍御史林悅索觀《林氏族譜》並御筆題詩兩首賜悅。其一為: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

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故家喬木盤根大,深谷猗蘭奕葉鮮。

上下相承同記載,二千年後萬千年。

同時,仁宗還親筆御書“忠孝”二字以賜。究我縣“忠門”之典,當源出於此。至於詩中之“喬木盤根大”和“猗蘭奕葉鮮”自宋迄今,則是莆田林姓門前的統一楹聯。

——摘自《媽祖研究資料彙編》第92頁 林洪國著《媽祖世系及莆田天后宮史跡》

以上資料說明,忠門地名是由“一門忠節”而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