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飛舞

心靈飛舞

本書屬於分類為心理健康,作者是李子勛。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電視劇里呈現的現象一一分析,有效且獨到,在業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去年的一部電視劇《中國式離婚》炒得沸沸揚揚,李予勛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電視劇里呈現的現象一一分析,有效且獨到,在業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李子勛在多年的實踐經驗中,也成為中國10年來心理學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人物。

——中央電視台《新聞會客廳》

李子勛屬於有愛心的心理醫生,他的內在是實的,愛流露於他的笑容與舉手投足中。是的,這是真正的專業工作者。

——《時尚健康》雜誌

內容簡介

喜歡超越的人與心理醫生一樣,永遠追求心靈的自由。這種自由在於即便被現實的壓力、苦惱、疾病纏身,內心依然是快樂且滿足的。那么,心靈存在嗎?在精神的哪一個層面呢?我們如何尋跡心靈呢?我在文章《高峰體驗》中寫到:“生命潛能、創造力、智慧、靈感、道德、坦誠、良知、博愛、慈悲、無私、使命感與信仰,對所有生命的珍視、保護與敬畏,這些都是人類心靈層面的內容。”心靈的升華需要思維的擴展,思維的擴展需要精神的能量,這個集子正是為了幫助人的精神捕獲能量,讓心靈飛舞。

本集文章由作者從1995——2005年發表過的文章里精選而出,這些文章以筆名子木、小里、曉立等發表,主要發表在《時尚》雜誌、深圳《女友》、上海《雙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雜誌。文章采自發表前的原稿,沒有採用經雜誌社刪改、編輯的成稿,主要是想體現我自己的觀點和創作風格。

作者簡介

李子勛,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中日友好醫院專職心理醫生,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學員,心理協會北京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

《父母必讀》、《女友》、《時尚健康》等健康與時尚雜誌的專欄作家。

中央電視台《新聞會客廳》、《實話實話》、《心理訪談》,北京電視台《心理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星星夜談》《情感世界》特約心理專家。

目錄

解構篇:對文化的思考

1.自信只是皇帝的新衣

2.人類的終極幻想——自由

3.個性新說

4.孤獨是人類的屬性

5.安全感源於我們選定的文化

6.解讀《康熙來了》

7.解讀《雙面膠》

8.解讀《3H》

9.解讀圖書《第五個》

10.尋找你的卓越

11.我們在《中國式離婚》中看什麼

12.解讀《瘋狂主婦》

13.壓力也是動力

14.愛最美麗的時候最簡單

15.完美的女人不能愛

16.誰偷走了我們的幸福

17.躁動的年代,躁動的心

18.星座的意義

19.井底之蛙的新解

20.心理篇:探索你的內心

21.高峰體驗

22.人的第三次誕生

23.弱勢控制

24.辦公室中的人性化

25.人類的社會情緒

26.雞助情緒

27.你怕什麼

28.愛情的非理性元素

29.愛是一種心理過程

30.男性篇:角色的洞察

31.男人與母親

32.創造自然與生命的神——父親

33.男人心中的處女情結

34.緘默的男人

35.男人,你的開放性有多大

36.當代男性禁慾主義

37.偷情的心理根源與對策

38.女性篇:示弱的強者

39.21世紀女性發展的狂想

40.愛情中的”虐待”現象

41.安全感是女性的外衣

42.女性創業的優勢與劣勢

43.女 性的情感需求

44.騷擾的另一面

45.心靈的健康是更重要的

46.重要的遺忘與時間無關

……

婚姻篇:相愛難相處更難

專業篇:走近心理醫生

書摘

孤獨是人類的屬性

因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所以孤獨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屬性。就像動物要分群居和獨居動物一樣,群居動物必定會害怕孤獨,而獨居的動物喜歡孤獨。我們可以把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作比較,貓科動物(獅子除外)差不多都是獨居的動物,所以流浪的貓可以生存得很好,流浪的狗卻死得很快。美國的自然科學電視節目,拍攝到深山的一隻老虎(貓科),它獨自生存著,自得其樂。鏡頭展現它吃飽睡足到一個池塘里沐浴,非常擬人化的行為,搔首弄姿,雖然不會笑,卻眼帶滿足,你不得不認為那傢伙過得很滋潤。流浪的狗和孤獨的狼一樣,是驚恐不安的,夾著尾巴的,它們可以忍飢挨餓,千里迢迢去尋找自己的族群,或者趕快投入新主人的懷抱。當然。文化把這種被孤獨感驅使不得不依附一個人或群體的行為稱為忠誠,而把像貓科那樣獨立、不依附什麼的動物視為自私、狡猾、虛偽或自我中心。所有的靈長類和人是群居動物,看看動物世界,猴子們因為害怕被趕出群體,甘願屈尊受辱。當一個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了它,對它最嚴厲的懲罰就是群起而攻之,把它趕出族群,猴王離開這個族群的時候,離死就不遠了。即便滿山遍野都是豐富的果實,它也不能獨自存活下去。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人之所以會去追求社會認同,甘願放棄個性,遵循共性,正是由我們天生不能孤獨的屬性而非道德所決定的。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人們讀書、娛樂、交友、戀愛、結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力與金錢欲望都是為了分心。分什麼心?分孤獨的心。怕自己無事可乾而感覺到孤獨,怕由孤獨感引發莫名的焦慮、恐慌與不安。其實,連上帝也知道孤獨是驅使人最好的手段。古版聖經里,人原本是一體,上帝嫉妒人類無憂無慮的生活,把人劈成兩半,一半為男,一半為女,讓他們一生下來就不得不面對孤獨與不完整,只有努力尋找到另一半,才能擺脫孤寂的折磨。哲學把孤獨、死亡、自由和意義列為人類需要深思、自省的四大課題。孤獨感引發人兩種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是人的歸屬感,二是存在的焦慮。歸屬感好理解:“我是誰的孩子?我的家在哪兒?我的團隊是什麼?”或者“我是誰?我被誰需要?我的信仰,主義,社會身份是什麼?”等等。回答這些問題正是在滿足人的歸屬感。婚姻也常受歸屬感的驅使,明明知道對方不適合自己,但失去家的孤獨、恐懼使人屈從在不愉快的關係里。存在的焦慮與生俱來,正如我們對危險的恐懼,不能夠被理性、邏輯解釋。只要活著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