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漢語漢字]

心(拼音:xīn)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心”本意是心臟。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感情都說做“心”。又由思維器官引申為心思、思想、意念、感情、性情等,又引申為思慮、謀劃。心臟在人體的中央位置,故“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間部位等義。

“心”是重要意符,從“心”的字大多與思想、感情有關,如:思、恨、慕等。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字源演變

心[漢語漢字] 心[漢語漢字]

象形字。甲骨文(圖A)的“心”,是人或動物心的輪廓。但這個純粹的象形字的金文(圖B1、B2、B3)里卻從形體到線條都變樣了。之後形體差距逐漸增大。小篆因襲了金文的形體而訛變為圖(C)。對於隸變(圖D),就更離形離影。在豎心旁(D2)和現代的楷書(圖E)里,已經完全看不出“心”的樣子了。

“心”做偏旁時,字形會有所變化。左右結構的字寫作“忄”如恨、憂、懷。在字的下半部有的寫作“心”,如:思、想。有的寫作“㣺”,如:恭、慕、忝。

詳細字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心臟。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肌性器官。heart《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指思想、感情。mind;thought;emotion 你心想到哪裡去了? 《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理;心扉;衷心;全心全意。
古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代指腦。heart;mind;mood《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心得;用心;心領神會;心曠神怡。
中心、中央的部分。center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圓心;江心;核心
二十八宿之一。參見“心宿”《史記·天官書》:東宮蒼龍,房、心。
〈文言〉內心、品行。 heart;mind 《詩經·小雅·杕杜》:日月陽止,女心傷止。心愛;心意
〈文言〉本性;性情。temperament《周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心地
〈文言〉思慮;謀劃。calculation《呂氏春秋·精諭》:紂雖多心,弗能知矣。心重;心趄;心模
〈文言〉指木上的尖刺、花蕊或草木的芽尖等。《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中國古代哲學名詞。指人的主觀意識。與“物”相對。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心”是世界的本體。陸九淵《雜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佛教語。與“色”相對。佛教把一切精神現象稱為“心”,有“三界唯心”之說。《俱舍論》卷四:心,意、識體一。
(Xīn)姓氏用字。
動詞〈文言〉掛懷,關心。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北望貴土,乃心陵墓。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原文】

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凡心之屬皆從心。息林切(xīn)

【譯文】

心,人的心臟。屬土的臟器,在身軀的中部。象形字。依博士的學說,把心當作屬火的臟器。大凡心的部屬都從心。

【注釋】

①土藏:徐灝《說文段注箋》引《五經異義》:“古(文)《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饒炯《部首訂》:“古《尚書》說為土藏者,五行土位於中,舉五藏之部位言也。”

②象形:王筠《說文解字釋例》:“其字蓋本作,中象心形,猶恐不足顯著之也。故外兼象心包絡。今篆曳長一筆,趁姿媚耳。”

③博士:王筠《說文解字句讀》:“晉中興書:博士之職,博習舊聞,訓教學徒。”張舜徽《約注》引宋育仁說:“漢惟今文《尚書》立學官,置博士。”徐灝《說文段注箋》引《五經異義》:“今《尚書》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饒炯《部首訂》:“今文家說火藏者,五行火空則明,舉五藏之運用言也。”

說文解字注

人心,土臧也。

也字補。

在身之中。象形。

息林切。七部。

博士說為火臧。

土臧者,古文《尚書》說:火臧者,今文家說。詳肉部肺下。凡心之屬皆從心。

康熙字典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為火藏。徐曰:心為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並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為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於中。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史記·天官書》:心為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後氏祭心。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為尊也。

又去聲。《吳棫·韻補》:息吝切。《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下心字去聲。

又葉思真切,音新。《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葉先容切,音松。《詩·大雅(烝民)》:吉甫作頌,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葉思征切,音騂。揚子《太玄經》:勤於心否貞。

又葉桑鳩切,音修。《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葉疏鳩切。

又葉思敬切,音性。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為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茲興,茲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從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

◎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為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廣韻

息林切,平侵心 ‖心聲侵1部

火藏。《釋名》云:“心,纎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息林切。四。

心[漢語漢字] 心[漢語漢字]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宋體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宋體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動畫 書寫演示動畫

❶第二筆楷體是㇃(臥鉤)。

❷楷體四個筆畫互不連線。

❸左點起筆于田字格橫中線左端。

❹㇃從左點旁橫中線起筆,寫在橫中線下方,鉤尖輕接橫中線。

❺第二、第三兩個點都在橫中線上方,第二點在㇃上方,與㇃的鉤尖呼應,收筆於豎中線;第三個點在㇃的右上方。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音韻參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擬音
上古音slɯm
廣韻息林侵A下平二十一侵平聲三等開口侵Asim
中原音韻侵尋齊侵尋陰平齊齒呼siəm
洪武正韻思林二十侵平聲
分韻撮要第十七金錦禁急陰平

(音韻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