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漢語漢字]

愛,漢語常用字 ,讀作ài,最早見於金文 ,其本義是“喜愛”“愛好”,意為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後來又引申出“愛情”“愛惜”“貪”等意思來,《說文解字》解釋為“行走的樣子”,可意為“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之義。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字源演變

愛,在甲骨文里沒有發現,直到戰國時代,才開始在“中山王方壺”(圖A,金文)、“中山王圓壺”(圖B,金文)和戰國印(圖C,金文)里發現這個“愛”字。

由“欠”(或“旡”)和“心”兩部分構成。“欠”(圖A1)和“旡”(圖A2)都是端坐地上張著口的人形,“欠”的口”朝左,“旡”的口朝右。這個張口的人,用右手撫著心(圖A3,圖D1)以表示“張口告人,心裡喜歡”的意思,這就是“愛”這個會意字,圖(D)的小篆繼承了金文(圖C)的形體,只是把“欠”變為“旡”了。但秦始皇併吞六國以後統一使用的(圖E)的小篆“愛”,字腳卻多了一隻向下的足(夊),以表示“愛”是一種行為與行動,反而把字繁化了。這個向下的腳即“夊”的演變流程,圖01-04的形體,是一隻向下的腳逐漸由實化變成線條化、筆畫化。因為腳趾向下,所以表示由遠而近的行動。這個“夊”不單獨成字,後來作為“冬”、“處”、“各”、 “夏”等字的表意符號。

之後隸化成圖F所示字形,隸化後楷書則為圖G形體,主要是上半部分的變化。簡體楷書的“愛”則採用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夊”簡化成“友”。楷書由中間帶“心”的“愛”簡寫成現代漢語中的“愛”,不僅導致金文字形中的“欠”形部分消失,連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親愛;喜愛; love 《世說新語》: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 愛幸、愛樂
男女間有情 love 《古詩四首》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愛戀
喜好 like,be fond of 周敦頤《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 愛玩
愛護 care for 《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愛人以德、愛物
愛惜,珍惜 treasure,cherish 柳宗元《駁復仇議》:不愛死,義也。 愛身
捨不得;吝惜 stint grudge 賈誼《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吝
be greedy for 《宋史·岳飛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愛錢
友愛 friendly affect 《左傳·隱公三年》:兄愛弟敬。 愛敬
憐憫、憐恤、同情 take pity on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容易發生某種行為 be apt to 愛發脾氣、愛下雨
惠、仁愛 love 《左傳·昭公二十年》:古之遺愛也。 愛惠、令愛
讓人投入和眷戀的情慾 love 示愛、獻愛

詳細釋義內容的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愛,行皃。從夊,㤅聲。烏代切。古音在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烏代切。《集韻》《韻會》:於代切。《正韻》:於蓋切,同。仁之發也。從心旡聲。又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

又《孝經·諫諍章疏》:愛者,奉上之通稱。

又《諡法》:嗇於賜與曰愛。

又姓。宋刺史愛申。

又葉烏胃切,音穢。《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楚辭·九章》: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袁宏·名臣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達人兼善,廢已存愛。《謝瞻·答靈運詩》:尋塗塗既睽,即理理已對。絲路有恆悲,矧乃所在愛。

《說文解字》“愛” 《康熙字典》“愛”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 韓國
“愛”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字形對比、書寫演示參考資料:書法欣賞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上古音系
廣韻 烏代 去聲
蒙古字韻 去聲
中原音韻 皆來開 皆來 去聲
洪武正韻 於蓋 六泰、皆 去聲
分韻撮要 第十九栽宰載 陰去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