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漢語漢字]

溫[漢語漢字]

溫,為漢語言法定規範簡化字,基本字音讀wēn,一聲。基本意義有不冷不熱、性情柔和等。

基本信息

wēn

溫

[釋義]①不冷不熱,冷熱合適:溫帶;溫水;溫暖。②冷熱的程度:氣溫;體溫;高溫。③把東西稍微加熱;把酒溫一下;把藥溫一溫。④性情平和;柔順:溫柔;溫順;溫馨。⑤複習:溫習;溫課;溫書。

組詞釋意

[溫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溫習已學過的東西,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例句〗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應該溫故知新,這樣才能不斷增長學問,加深理解。
[溫和] wēnhé ①(氣候)冷熱適度。②(性情、態度、言語等)平和親切。
〖例句〗昆明氣候溫和,有“ 春城 ” 之稱。
[溫暖] wēnnuǎn ①暖和。②因關係融洽、彼此體貼而感到親切。③使感到溫暖。
〖例句〗希望工程的實施,溫暖了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心,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的熱情。
[溫柔] wēnróu 溫和柔順(多形容女性)。
〖例句〗李叔叔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他有一個溫柔的妻子和一個聰明的女兒。
[溫馨] wēnxīn 態度溫和,舉止文雅。
〖例句〗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圍坐在飯桌前,伴著柔和的燈光吃著,說著,笑著,好不溫馨!

其他意思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溫 <名> 形聲。從水,聲。本義:水名
古水名
即今貴州省遵義市東的洪江
即今南盤江上游

溫

溫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溫江縣

溫度
人有寒溫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論衡•寒溫》

古州名
上無元年,始置溫州…。――《讀史方輿紀要》

溫 <形>
溫暖,暖和
陰氣溫,故溫氣應之。――《論衡•寒溫》

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

溫wēn
⒈暖,不冷不熱:~暖。~水。~泉。~帶。
⒉和氣,柔和:~和。~柔。~順。~良。
⒊將東西加熱:~酒。
⒋複習:~習。~故而知新。
中醫稱熱病:~病。春~。
⒍通"瘟"。

溫yùn 1.通"薀"。積蓄;含蓄。 2.通"慍"。惱怒。

姓氏起源

以地名為姓。溫是地名,即今河南省溫縣。溫縣夏代立溫國,商代設溫邑,春秋以後設溫縣,具有4000餘年的歷史。溫名由來是因該地有溫泉得名,夏代帝相年間昆吾氏之子封於此,因有溫泉建溫國。《溫縣誌》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此地已立國,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滅溫,溫為商之畿內邑。” 夏代帝相年間,夏政權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國處於混亂狀態之中。身為伯爵之位的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昆吾氏,在自己廣大的領地內,為加強管理,將太行山以南的黃河水北畔之地,封賜其子而建立溫國,成為夏的一個得力的地方國。溫國土地平整,水利方便,糧豐草茂,人口繁多,是個比較富裕的小諸侯國家。
夏代末期帝桀,暴虐無度,引起民怨,各地伯侯紛紛投奔商湯。商湯替天行道,起兵滅桀,先期攻入溫國,溫國滅亡。傳說建溫國之祖為良,溫國滅時國君為忠。溫國滅後,國人思念自己的祖先與國家,便以國為氏,產生了溫姓。後人稱溫之祖為溫良和溫忠,溫忠便是溫姓的得姓始祖。

溫

溫邑商代時期屬於冀州所轄。冀州侯的始祖也是夏代的昆吾氏,昆吾氏有四子溫、蘇、顧、董,賜封所在地均相互不遠,溫國被滅後,同宗有蘇氏活動到了溫地,以溫地為故里。冀州侯商代末年君,《封神演義》上說為蘇護,今溫縣城內有蘇護墓冢,城西南15里有蘇莊,蘇莊北夏莊處有蘇全孝、蘇忿生、蘇成、蘇明等的墓冢,為蘇氏故里所在地。

商末周初,有蘇氏投周伐紂,因功授職司寇,賜其家鄉十二邑建蘇國,都城在溫城。蘇國歷經396年之後,在春秋時期末代君蘇明時,溫國被狄戌所滅,蘇明自殺,其子攜部分族人逃到衛國,因思念自己的國家和都城稱溫子,後代以溫為氏。《左傳-僖公十年》載:“狄滅溫,溫子奔衛”,時間在公元前650年。
溫國被狄戌所滅後屬周王室轄。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太叔帶居溫造反,晉文公率師勤王,在溫消滅了太叔帶,周王將溫、州、原等邑賜於晉,晉將溫置為縣派大夫所轄,第三任大夫為黃帝重孫帝嚳後裔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代郄至。公元前573年,晉厲公誅殺郄至,郄至之孫逃到封邑,以為氏名溫田。

遷徙分布

溫氏散居在台灣各地,尤以新竹和苗栗兩縣為最多。台灣的溫姓,來自廣東,而廣東的溫氏族人則源於山西太原。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個叫溫日操的最先入居台灣下淡水港。這以後,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有溫明鼎入居新竹縣大義村開基。

堂號 :"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歷史名人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賦,八韻為一篇,據說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稱"溫八叉"。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開婉約詞派之先河,對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溫

溫子升:後魏中軍大將軍。他博覽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對策高第,補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譽為"江左文人"之一。
西漢有旬侯溫疥,東晉有江州刺史溫嶠,明代學者、書畫家。

中醫名詞:溫 ①溫暖。《素問·八正神明論》:“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素問·瘧論》:“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 ②熱性疾病的總稱。《靈樞·論疾診尺》:“脈盛躁者,病溫也。” ③溫病之簡稱。包括春溫、暑濕、秋溫、冬溫、濕溫等。或單指春季發生的熱性疾病。《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④溫養。《靈樞·本髒》:“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 ⑤溫補。《靈樞·五邪》:“補三里以溫胃中。” ⑥溫邪。溫熱病致病因素。 ⑦症狀。《素問·通評虛實論》:“手足溫則生。”⑧通“蘊”。蓄積。《素問·離合真邪論》:“逆而刺之,溫血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