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望尊

德隆望尊

德隆望尊,成語聯合式,近義詞德隆望重、德高望重。本詞口語、書面語通用。多作謂語、定語。解釋道德高,有聲望。多用以稱頌高年而有名望的人。出自《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尊,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德隆望尊德隆望尊
【漢語文字】德隆望尊

【漢語拼音】délóngwàngzūn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本詞口語、書面語通用。多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德隆望重德高望重

【詞語解釋】道德高,有聲望。多用以稱頌高年而有名望的人。出自《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成語示例】鄧小平是一位德隆望尊不可多得的領路人。

成語出處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先達德隆望尊。”

成語辨析

原文

德隆望尊德隆望尊
送東陽馬生序
朝代:明代
作者: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因為)家裡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

背景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四部從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德才。

賞析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於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於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分幾段來談。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一共有三層。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

成語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係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用太多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作者介紹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於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