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菲奈斯

德菲奈斯

全名路易·德菲內斯(Louis de Funès),法國喜劇大師,被譽為喜劇之王。其處女作《巴比松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Barbizon),上映於1946年。

人物簡介

路易·德菲內斯(Louis de Funès)(1914--1983),法國演員,喜劇大師,以其活潑的演技、豐富的表情而聞名。本名路易·熱爾曼·達維德·德菲內斯·德加拉爾薩(Louis Germain David de Funès de Galarza)。

路易·德菲內斯

喜劇之王 ,這是去年法國媒體為了紀念這位老人逝世二十周年用的讚美之詞,是不是王我們不去苛求,但他作為喜劇演員的偉大勿庸置疑。Luc也是從小看他的《La Grande Vadrouille》(虎口脫險)長大,對法國第一印象就來自於他的表演。法國鐵桿影迷戲稱菲奈斯為“菲菲”(Fufu ),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暢談那些不知笑過多少次的電影橋段和故事。

1914年7月31日,菲奈斯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出生時,戲劇家莫里哀逝世271年,電影之父路易斯•盧米埃爾50歲,列寧44歲,卓別林和希特勒都是25歲,希區柯克15歲,法國喜劇演員讓·迦本和塔蒂分別只有10歲和6歲,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剛剛被刺,而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領袖戈達爾和特呂弗都還沒有出生。

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裡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酒吧的生活雖然苦,至少在餓的時候可以吃飯店剩下來的東西,爵士樂自由輕鬆的風格排遣掉了瀰漫在被占領的巴黎夜空中的陰雲。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如果說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煩惱的婚姻以及在追求戲劇和音樂的道路上懷才不遇,算是人生必修課,那么,與菲奈斯同時代湧現的傑出電影人之多,風格之多樣,發展之迅速則顯得難以預料了。

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湧、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都比他成明早,迦本曾經在40年代因成功地扮演了法國著名偵探小說家西默農筆下的“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而成名,塔蒂則因他輕鬆滑稽的生活輕喜劇而成為法國人心中的偶像,還有菲奈斯最崇拜的喜劇明星費南代爾(Fernandel),加上當時年輕有為喜劇新秀安德烈·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裡笑聲最多的年代。60年代初,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新浪潮”湧起一批法國新導演,戈達爾,雷諾瓦,特呂弗和馬勒,這是一批才華橫溢的電影天才,在菲奈斯演藝生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都拿出了自己在電影史上叫得響的代表作,法國電影也因而進入了繼“默片時代”後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而新浪潮運動倡導的嚴肅、簡約和寫實的電影風格,恰恰與菲奈斯的誇張諷刺喜劇格格不入。

無論怎么看,這樣一個時代,對一個腦袋已經謝頂的靠跑龍套出身的喜劇演員來說,都是生不逢時的,但菲奈斯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和獨特的喜劇天賦在這樣的時代脫穎而出。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從影40年的菲奈斯,因為跑過太多龍套以致於無法統計他到底演過多少部電影,在第一部電影中他演一個天堂的看門人,接著是酒吧服務生,銀行職員……,他在成名前60多部電影中演了無數令人難忘的配角,最終他在最輝煌的六七十年代以一種“激進的諷刺”風格彌補了喜劇青黃不接的電影空白,塑造了一系列“費奈斯式人物譜”。

芳托馬斯是法國最有名的江洋大盜,他在電影中的出鏡率比“法國版福爾摩斯”梅格雷探長都高,默片時代著名導演路易·菲亞德(Louis Feuillade)在1913到1914年間,用5部電影講述了記者方道爾(Fandor)和警察局長吉弗(Juve)共同追捕大盜芳托馬斯的故事。在影片中,芳托馬斯是一個善於喬裝改扮殘忍狡猾的罪犯,從事暗殺、詐欺和搶劫,警官吉弗(Juve)則是芳托馬斯的剋星,他冷靜,足智多謀,幾次將芳托馬斯送進監獄。後來有很多人先後翻拍芳托馬斯故事,但都不成功。直到導演安德烈·胡奈貝爾(André Hunebelle)決定讓菲奈斯出演警官吉弗,芳托馬斯的故事甩掉了“驚悚現實主義”的陳舊路數,重新給這個傳奇故事點燃了爆笑的喜劇氣息。“菲奈斯版本”的芳托馬斯故事裡,他把吉弗演成了一個自負刁蠻的小老頭,使他比傳說的更生活化,更具有現實的諷刺意義,這個願意打口哨招呼下屬,絲毫不具備當警察的身體素質的局長,對芳托馬斯憎恨不已,卻總成為芳托馬斯耍來耍去的活寶。

2 紀念菲奈斯逝世二十一周年,偉大的喜劇演員

與芳托馬斯中那個傻裡傻氣的警官相比,菲奈斯在“警察系列”電影中塑造的那個陰奉陽違、鬼頭鬼腦的警察局副局長路德維克就更加自私怪戾,這是一套先後拍攝了6部的法國喜劇電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喜劇:《聖特羅佩的警察》、《警察在紐約》、《警察結婚記》、《散步的警察》、《警察與外星人》和《警察與女警察》,這一群法國富翁度假別墅最多的小城聖特羅佩的圍繞在菲奈斯的身邊不折不扣的鴕鳥警察,他們彼此吹吹拍拍,在各種奇遇中笑料百出,遇事相互推卸責任,領功封賞卻爭先恐後,經常糾纏在一些與破案無關的小事上逞口舌之能。似乎從此打下了一個“搞笑警察”的模子,一直到德斯利·尼爾森的美國“白頭神探”和後來的“的士速逮三部曲”。

如果沒有《虎口脫險》如此風光的國際聲譽,菲奈斯本人最喜歡的電影《雅各布教士歷險記》則是他名至實歸的代表作,使菲奈斯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個高潮,上座率高達到7百萬。據說烏里在拍攝時經常因為笑得太厲害,致使攝影機劇烈抖動不得不重拍。影片講述菲奈斯的女兒即將嫁給將軍的兒子,他無意間捲入了一場“政治陰謀”,同時一個著名的猶太教士來法國參加宗教活動,結果從機場開始,警察、恐怖份子、年輕的總統、知名教士和菲奈斯女兒的婚禮就攪在了一起,該劇劇情緊湊,線索複雜,笑料百出,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不僅有許多的菲奈斯的拿手好戲,還緊扣當時法國社會重要的宗教分歧和種族主義,給以往菲奈斯誇張喜劇注入了浪漫的溫馨。至今劇中在口香糖加工廠那段戲仍然是許多喜劇效仿的經典橋段。

菲奈斯還演過用一根小棒指揮芭蕾舞女演員的指揮家(《指揮家》),對雇員吝嗇粗暴卻對客人百般諂媚的飯店老闆(《總統失蹤記》),嫌貧愛富阻止女兒自由戀愛的大資本家(《奧斯卡》)和西班牙國王的貪婪使臣(《瘋狂的貴族》),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地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名劇《吝嗇鬼》,塑造了法國電影史上唯一的阿拉貢。

今天的喜劇已經容納了很多表演之外的因素,比如戲仿,特效和漫畫,菲奈斯喜劇中雖然也有懸疑情節和動作場景做陪襯,但主要還還是在於演員的表演。他把舞台戲劇的喜劇手段搬上了銀幕:誇張的手勢,各種身體語言和聲音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白的表情化。

與過去那些喜劇演員的重要區別在於,他成功地表現了喜劇中被諷刺的對象,並使一群可氣、可恨的人物成為喜劇主角,抓住了這些人的本質特徵挖掘了人性的可笑之處,因而他的諷刺是激進的,從市儈到名人,從小氣鬼到大資本家,從知識分子到小丈夫,人最卑微的品質套上了菲奈斯的外套竟然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哈哈鏡效果,人們在看到那些自私、蠻橫、驕傲、獨斷和格格不入的角色而反思日常生活,他的表演後來變成了巴黎一些戲劇學校入學考試的一道測試題。

菲奈斯平時非常謙遜,也經常在反思自己的表演方向和喜劇風格,他說:“在剛開始時,從未,我從不敢相信我能如此挑剔的觀眾笑了這么多年。我問我自己還能繼續讓人開心多長時間。它讓我害怕,就像腦袋上懸了一把劍。我讀過和聽過一些關於我的東西,我知道我不能永遠都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只有走得更遠。”

當他剛剛導演過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後,1983年1月27日,他因心臟病發逝世,他給這個世界帶來太多太多的歡樂了,以致於上帝不捨得讓這個善良人在離去之前承受太多痛苦。斯人一去20載,我們卻還對著螢幕愣愣地以為他仍活著。去年1月各大雜誌的封面以及書店電影專架上都刊登這個人的笑臉,算是對一種永恆笑聲的紀念,從法國國慶之夜開始,每周六在法國電視6台輪迴播放菲奈斯電影,我們發現與菲奈斯同活躍銀屏上的還有別的知名喜劇演員,布爾維爾,考呂什,他們也同樣的優秀,但是被菲奈斯的笑臉給淹沒了,菲奈斯製造了一個時代。

出演電影

1946年,《巴比松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Barbizon),菲奈斯的第一部電影。

1956年,《穿越巴黎》(La Traversée de Paris),菲奈斯的成名作,在影片中他與法國老牌影星讓·迦本(Jean Gabin)和布爾維爾(Bourvil) 共同合作,使法國觀眾發現了這個32歲的喜劇天才。

1964年,《芳托馬斯》(Fantomas),菲奈斯與讓·馬雷重新演繹芳托馬斯電影。

1964年,《聖特羅佩的警察》(Legendarmede Saint- Tropez),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電影,該系列前後共拍攝了6部。

1966年,《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菲奈斯的代表作,是法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喜劇電影,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優秀的喜劇電影。

1967年,《長長的假期》(Les Grandes Vacances),與克勞德·讓莎(Claude Gensac)第一次在電影中扮演夫妻,之後他們先後在10部電影中扮演夫妻。

1967年,《奧斯卡》(Oscar),根據菲奈斯主演的同名戲劇改編的諷刺喜劇。

1973年,《雅各布教士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菲奈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1980年,《吝嗇鬼》(L’Avare),菲奈斯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著名諷刺喜劇。

1982年,《警察與女警察》(Le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ees),菲奈斯最後一部電影作品。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老路易和阿蘭德龍無疑是認識最早,印象最深刻的法國演員。甚至對於國內的職業演員也影響頗深,Luc記得很多年前和魏宗萬談起,對他表演啟發最大的喜劇演員就是這個法國老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