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無花果鸚鵡巴坦塔亞種

德氏無花果鸚鵡巴坦塔亞種

"occiden 【命名者及時間】Salvadori

基本信息

德氏無花果鸚鵡巴坦塔亞種
【中文名稱】德氏無花果鸚鵡巴坦塔亞種
【中文別名】巴坦塔德氏無花果鸚鵡,西狄絲瑪雷斯特氏無花果鸚鵡
【拉丁學名】Psittaculirostris desmarestii occidentalis
【命名者及時間】Salvadori, 1875
【英文名稱】Western golden-headed Fig-Parrots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無花果鸚鵡族、果鸚鵡屬、德氏無花果鸚鵡

外形特徵

德氏無花果鸚鵡巴坦塔亞種是德氏無花果鸚鵡的亞種之一,體長18~20厘米,體重108-126克。體羽是以綠色為主,從額頭到眼、喙之間是紅色到桔紅色,愈往外則逐漸轉變成桔黃色,脖頸上為泛青綠色,臉頰處包括覆耳的地方為黃綠色,眼下緣有一塊藍色斑,前胸處則是帶有藍色的線圈,往下外帶點類似葡萄紅酒般的顏色,翅膀與前胸等高處的肩緣地帶也帶有藍色,翅膀下覆羽為青綠色至黃綠色,眼四周裸皮處為黑色,虹膜棕黑色,鳥喙黑色,腳爪黑色。
該亞種具有深金色或黃色的臉頰和喉嚨, 耳羽具明亮的黃色細長帶,眼睛下面的藍色淺並更具綠色調,藍色領缺失。

生活習性

德氏無花果鸚鵡巴坦塔亞種主要棲息於低地森林,部份開闊的地區或山林內,或擁有一小片森林的熱帶草原上等。通常成對外出覓食,或組成小群,平日規律地於果樹上活動,偶爾也會在開花植物上看到,但它仍比較偏好無花果樹,咬開無花果的外在硬殼,在上面開了一個洞口,然後再吃裡面的果肉;有時也會與彩虹吸蜜鸚鵡在一起。德氏無花果鸚鵡飛行速度相當快,在飛行時彼此相互召喚的叫聲也是相當尖銳。在野外的主食是無花果,或者是植物分泌的蜜汁,還有花、或昆蟲及昆蟲幼體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大約從每年的七月間開始,常可看到高大多瘤的樹木上有繁殖群,群鳥經常進進出出巢洞且大聲鳴叫,巢的高度約在離地25米左右,巢洞也築在直徑小於30厘米的中空枝幹上。通常每次能產2枚卵,孵化期約19天,幼鳥長成羽毛則需約8周。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坦塔,薩拉瓦特,弗格克波西部(Batanta, Salawati and W Vogelkop. )。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