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丹東

德欽丹東

德欽丹東,緬甸民族解放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和創始人之一,緬甸共產黨前主席,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創始人之一。

人物簡介

德欽丹東德欽丹東
德欽丹東,緬甸民族解放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創始人之一,緬甸共產黨前主席。
德欽丹東原名丹東,1911年生於緬甸的東吁一個木材商兼地主的家庭。此 時的緬甸,正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殘暴和緬甸人民英勇的反英鬥爭,很早就觸動了丹東的心靈。在彬文那城中學畢業後,丹東便來到仰 光大學師範學院讀書。仰光大學被稱為是“最先播下激烈的民族意識和政治意識 種子”的地方。這裡匯集著一大批熱血青年,他們不甘做英國人的奴隸,立志要為 國家的獨立而獻身。丹東一來到這裡,就立刻被活躍的政治氣氛所吸引。他抱著 堅定的意志加人了熱血青年的行列,並且很快就成為一名活躍分子。

歷史成就

1932年,以仰光大學學生為核心,一批具有較高政治覺悟和強烈民族意識的知識青年組成了德欽黨。“德欽”一詞按緬文是“主人”的意思。他們成立這個黨,也就意味著要緬甸人起來做緬甸的主人,因此這個黨亦稱緬人黨。凡加入該 黨者,都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德欽”二字。丹東加人了德欽黨,從此定名為德欽 丹東。德欽黨成立後,就展開了廣泛的反英鬥爭。該黨一方面領導學生運動,舉 行罷課和示威遊行;另一方面又在工農大眾中廣泛宣傳反帝愛國思想,推動工農 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向前發展。德欽丹東積極參加德欽黨的鬥爭,並逐漸成為這 一鬥爭的左翼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大學畢業後,德欽丹東當了一個時期國民學 校的教員。他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從事德欽黨的鬥爭。
就在德欽丹東作為一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熱血青年為爭取國家的獨立而 鬥爭時,他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早在20年代初,仰光大學的進步學生就 開始接觸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30年代初期,在德欽黨內一部分思想進步 的知識分子中開始出現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德欽丹東作為德欽黨的重要活動 分子之一,不僅較早地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而且對這一科學理論發生了濃厚興 趣。在念大學時,他就開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正是在這一學習 和研究中,德欽丹東的思想由樸素的民族愛國主義進一步深化為革命的共產主義,大學畢業後,德欽丹東致力於在工農民眾中宣傳進步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 1937年,他創辦紅龍出版社,出版進步的政治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給予國內人 民以政治教育。與此同時,德欽丹東還與德欽黨其他領導人一起,通過建立各種 研究小組和協會,把大批進步青年團結和組織起來,並力圖使他們面向工農,與 工農反帝運動相結合。在1938年的反帝示威運動中,緬甸第一個工會和農會在 德欽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了。在此基礎上,緬甸共產黨於1939年8月15日在仰 光成立。當時的德欽黨總書記德欽昂山當選為緬共總書記山,德欽丹東是緬共的 重要領導人之一。從此,緬甸人民的反帝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緬共成立後,就開始領導大規模的反英鬥爭。於是,英國殖民主義者便立即 對緬共進行鎮壓。1940年5月,英國殖民當局以共產黨和德欽黨從事反英活動為理由,利用《緬甸防禦法》逮捕了許多共產黨人和德欽黨人。德欽丹東和許多緬 共領導人一樣,被捕入獄,開始了為時兩年多的獄中生活。
1942年上半年,日軍侵入緬甸。 日本侵略者利用緬甸人民對英帝國主義的仇視心理,企圖用宣布緬甸“獨立”的手段,來欺騙和麻痹緬甸人民,同年8月,日本殖民政府釋放了共產黨人和德欽黨人。德欽丹東、德欽素等人出獄後,立即著 手恢復緬共組織,開展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鬥爭。1943年8月,親日派勢力的代表 巴莫出任所謂“獨立”政府的總理。德欽丹東出任巴莫內閣的農業部長工。但與 親日的巴莫及其同夥不同,德欽丹東堅決地與日本侵略者作鬥爭。他是緬共和緬人民反抗日本統治者的最高領導人之一。
緬共領導的反法西斯鬥爭分兩條戰線進行。一條戰線是德欽素領導的武裝 抵抗運動;另一條戰線是德欽丹東領導的合法鬥爭中心。1943年至1944年間, 合法鬥爭中心成立了以德欽丹東為首的共產黨小組,在各黨派團體中,特別是在 昂山領導下的國民軍中進行廣泛活動,力爭消除他們之間的隔閡和不協調現象, 把他們集中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來。由於以德欽丹東為首的共產黨小組堅持 不懈的勞動,這一工作雖然困難重重,但很快取得了重大成效。1944年8月,德欽昂山於1940年8月在中國廈門被捕後脫離共產黨,後成為緬甸國民軍中的愛國將領真1947年7月19日被反動派暗殺。
共爭取了以昂山為首的國民軍、緬甸人民革命黨和其他抗日分子,秘密地組成了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它標誌著緬共發起並領導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 形成。昂山當選為同盟主席,德欽丹東當選為總書記。到1945年初,這個同盟的 成員已超過20萬人。這年三月,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發動了全國武裝起義。德 欽丹東是這次大規模武裝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5月1日仰光解放。8月 中旬起義部隊就控制了全緬甸。
日寇被趕出去了,英帝國主義又重新占領了緬甸。但是一些緬共領導人對英 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在1945年7月緬共二大上,通過了總書記登佩密提出的“和 平發展”路線。會後緬共解散了抗日武裝,接受英軍的改編,結果使革命遭受嚴重 損失。1946年2月,緬共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之一德欽丹東與其他一些 緬共領導人在緬共內部展開了反對登佩密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以德欽素 為首的一部分中央委員脫離緬共,1946年3月另立緬甸紅共產黨,其餘中央 委員在德欽丹東領導下成立了新的緬共中央,德欽丹東任總書記,繼續進行革命 鬥爭。從1947年起,德欽丹東擔任緬共中央主席。
人民自由同盟主要領導人昂山於1946年10月與英國達成協定,參加了以 英總督為主席的行政委員會。對此,緬共堅決反對。以德欽丹東為首的緬共及其 領導的革命組織退出了自由同盟,團結真正為緬甸完全獨立而鬥爭的工農和其 他愛國力量,推動革命運動在城鄉迅速發展起來。
在人民革命運動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允許緬甸於1948年1月獨立。便是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資產階級所篡奪。由資產階級組成的緬甸政府於3月宣布緬甸 共產黨非法,向共產黨發動武裝進攻。緬共被迫轉入農村,進行武裝鬥爭。德欽 丹東兼任緬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人民軍總司令,領導全党進行長期的艱苦 戰爭。1949年3月,德欽丹東經過巨大的努力,在卑謬建立了以緬共為首的人民 民主陣線,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武裝鬥爭和革命運動。到1950年初,革命武裝力量 發展到一萬餘人,解放了廣大地區。而緬甸政府只掌握了仰光和一些小城鎮。革命形勢很好。
但是,到1951年中,緬共中央提出了“兩年內贏得戰爭勝利”的口號。在一味進攻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支配下,緬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嚴重受挫,革命轉入低 潮。1957年前後,黨內又出現了以千埃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提出“以武器換 民主”的投降主義口號,又使緬共領導的武裝力量受到嚴重損失。1962年8月, 奈溫發動軍事政變上台,進而對緬共武裝力量實行圍剿政策。在這種嚴重的局勢 面前,德欽丹東與右傾機會主義進行堅決地鬥爭,並於1964年9月制訂了“贏得 戰爭,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領導全黨繼續進行武裝鬥爭。在德欽丹東領導下, 緬共領導的武裝力量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但是不久,緬共又重犯“左”傾錯誤, 使革命力量又一次受到嚴重損失,並喪失了南方的大量根據地。1967年,緬甸政 府動用幾十個營的兵力,向緬甸中部的革命根據地--勃固山區進行圍剿。德欽 丹東領導的緬共武裝力量雖然打退了圍剿,但自己所受損失慘重。之後,緬共以 游擊戰的形狀,繼續堅持武裝鬥爭。
1968年9月4日,德欽丹東在勃固山區的一次戰鬥中,被政府派來的特務暗殺身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