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寶庫盛名的德格印經院,全名西藏文化寶藏德格印經院大法庫吉祥多門,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於1729年,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0餘平方米,坐落在德格縣城更慶鎮文化街,199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
在佛教薩迦派的寺廟更慶寺內有個印經院,名叫德格印經院一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寶庫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寶庫印經院”,也稱“德格吉祥聚慧印經院”。據藏文《德格世德頌》記載,印經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卻吉•丹巴澤仁(1689~1750)創建。始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卻吉窮乃(1700~1774)的鼓勵下,卻吉•丹巴澤仁在他52歲時決定修建德格印經院,到他61歲去世時,印經院尚未建成。他死後,他的兒子彭措登巴:索朗貢布和洛珠加措3人繼承父志,繼續擴建印經院,經16年才告竣工,後經歷世土司擴建,終於達到後來的規模。

自然氣候

景區處於高原高寒氣候區。

旅遊景區

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從傳統的藏式建築到經架上重重疊疊擺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畫雕塑等,都是珍貴的文物。在當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萬餘塊印版,是絕無僅有的。應當說,德格印經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當之無愧的。

木刻印版區

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經院文物的主體部分,截止目前,院藏印版總量已達29萬餘塊,可分為書版和畫版兩大類。書版根據傳統分類可分為六種,即《甘珠爾》、《丹珠爾》、文集、叢書、綜合、大藏經單行本。德格印經院所藏的大量書版中,有許多珍本、孤本和範本。如有印度早已失傳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漢地佛教源流》和早期醫學名著《居悉》(即《四部醫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是目前全藏區僅存的孤本,此經版作為檔案文獻已經於2002年3月被獲準首次登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中。德格印經院所收藏的376塊舊畫版雖然數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且珍貴。德格在歷史上是藏族傳統繪畫“門”派和“噶瑪噶則”(早期稱“噶派”)派的重要傳承地,特別是“噶瑪噶則”畫派自18世紀以來,已在德格形成了一個中心,並把藏族傳統繪畫中的“唐卡”藝術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經院木製印版的一個重大突破和創新。德格印經院所藏畫版大體上可分為“唐卡”、壇城(曼荼羅)、風馬(龍打)三類。

壁畫區

壁畫是德格印經院文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壁畫主要分布在大、小經堂內和大、小經堂外部牆壁上方。此外,在進門廊道左右和頂部,以及藏經庫中的個別牆壁上也繪製有少量壁畫。壁畫總面積大約為950平方米,其中有95%壁畫為古壁畫。在眾多壁畫中,除藏經庫有一幅《綠度母》壁畫為早期“門”派作品外,其餘均為“噶瑪噶則”畫派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康區“噶瑪噶則”畫派的最高藝術成就和風格特點,同時也使印經院成為早期壁畫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之一。

雕塑和古建築區

德格印經院的雕塑主要是表現佛、菩薩、羅漢、護法神、歷代高僧和歷史人物的泥塑像,分別安置在大、小經堂之內,大經堂內有14尊,小經堂內有6l尊。這些塑像色彩鮮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藏傳佛教雕塑藝術的審美情趣和高超技藝。德格印經院整座古建築物占地面積為163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886平方米,該建築物坐北朝南,高大雄偉,古樸莊嚴,其風格為藏式傳統建築,集德格寺廟與居民建築形式為一體,具有濃厚的德格風味。

旅遊指南

最佳旅遊時間

由於氣候關係,每年印經時間只有半年,從藏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間,人們可到印經院朝拜書版,稱為“巴爾恰東”。

歷史文化

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

公元7世紀末,藏王松贊乾布的大臣噶爾東贊的後代避難到康區後,生活在金沙江一帶。傳至30代時,這個家族的傳人索郎仁青為元朝帝師八思巴的膳食堪布,受到寵幸而獲得“四德十格”之大夫稱號,受封於元朝廷的稱號逐漸演變成當地地名。他統領的疆域跨川、藏、青三省區總計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這個家族在首領的率領下,轉戰金沙江兩岸,來到沙魯里山脈下的地方,建起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土司之國,於是這個陽光普照的地方便崛起了一座小城-德格。 頭上閃耀著先輩帶來的光環,腳踩戰馬踏出的廣闊土地,這個家族的後代-第12代德格土司土登澤仁並沒有躊躇滿志。為繼續擴充疆域,鞏固完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封建農奴制度,作為執掌德格地區軍政大權的土司意識到,早已創造過文字的藏民族,長期在馬背上的征戰幾乎不間斷地焚燒著脆薄的“紙頁”,自己再不能像過去那樣,以愚昧之舉吞食易碎的智慧。能不能通過“文”的辦法而達到“武”的效果,為漫長的歷史找到一處棲息之地?於是,他決定修一座藏文印經院,以弘揚佛法,達到控制佛教,鞏固家族統治的目的。

印經院是宗教文化聖地,該修在什麼地方呢?一天,土登澤仁思緒萬千,閒庭信步,走出宮寨,只見耀眼的陽光照拂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體和空曠的山野上那疏落的植被,連同官寨的金頂都燃燒成金黃色,那些通往河灘的裸露的砂石滾燙得如一顆顆朝聖的心靈,在陽光下發出光輝。而寨前寨後的村莊和成片的樹林,堆砌成一片金色,燦爛輝煌如夢境。一曲曲經聲如歌如唱,金頂、紅牆、轉經筒在眼前晃動,彩色的經幡在嘩嘩飄響,香霧繚繞的經堂里飄出頌經的真言。如果說當時這些景物只是出現在土登澤仁腦海幻景的話,那么突然發生在他的眼前的情景就使他格外驚異:一位藏民趕著馱牛行至土司宮寨前,馱牛不知何故受驚撒蹄而奔,將所馱貨物拋灑滿地。土登澤仁大驚,上前詢問,才知這位藏民是從金沙江對岸而來(今西藏江達)。他刻制了一部《稱多》的經版特來敬獻土司。此地緊依宮寨,後靠大山,前臨小河,經版滿地,佛法無邊。土登澤仁閉目默念後,頃刻轉怒為喜,連聲稱:好好好,印經院就修在此地。

於是,建在宮寨旁的印經院的輪廓在他的腦海里飛速勾勒。4代土司30年建成3樓1底印經院,一座占地近3000米、共3層、建築面積近萬平米的樓房,在今天看來,並不是什麼大的工程。可是在200多年前(1729年)的藏區,要修此建築,那的確並非件容易的事。當時,土登澤仁徵集上千差民,砍伐木料,平整地基,開山鑿石,刻制經版,這些基礎的工作耗時10年,直到土司魂歸天國。不知土登在世時是如何向後人作的交代,也不知立下了什麼家規,就像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那位傳說中的平凡而偉大的愚公一樣,在修建印經院中,老子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一代代土司義無返顧地接替了前任土司的擔子,風雨無阻,大步前行。那些差民們以子換父,以弟換兄,長期艱辛勞作,無怨無悔。經過4代土司,費時30年,建成了3樓1底的印經院

儲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

中國的萬里長城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中國藏區的《格薩爾》被稱為世界最長的史詩。作為《格薩爾》故鄉的印經院的經版,也可謂是一個奇蹟。一部文化史詩,偏遠落後的德格,要在200多年前承載藏族文化,弘揚佛法的重任,那的確過於沉重。可是,這個家族及德格人硬是挺起胸膛,挑起了這付重擔。成千上萬的差民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全部投進了印經院,才帶來了今日印經院的萬里墨香。

在今日印經院的庫房裡,存放著20多萬塊印版,這些印版中,有經文,有史籍,有畫版,儲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們是藏族文化的長城,文化的史詩,文化的奇蹟,僅看看印版的製作就會震撼人心。印版以紅葉樺木為材料。每年秋後,差民們上山伐木,選擇順直無結的樹幹,截成長10*100厘米長,厚4厘米的木塊,用微火燻烤後,放進糞池漚制一個冬天。

次年,將木塊取出,用水煮、烘乾,推光、刨平後作胚板。雕刻人員根據技藝精湛的書法家,寫在紙模上的文字進行雕刻。通常情況下,技藝嫻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塊印版的單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畫版的單面文字雕刻。比如,聞名全藏區的《甘珠爾》是由100名書法家花了3年時間,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書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如果沒有這些印版,或許藏民族的文化史的許多重要內容將無處可尋。由此而論,保存歷史的印經院,有重新認識和進一步發掘的必要。

國家撥巨款維修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

印經院,不單純是“院”,按照今天的話說,則是出版社、印刷廠的綜合體。要管好這個綜合體並非易事。幸好印經院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如有藏版庫防火、防蟲、防潮的管理制度,印版出入庫要發行檢查、登記、簽名手續,不經土司允許,任何人無權更改版面和處理印版。除土司外,還有大量的藏族人民努力保護這座印經院,使它沒有隨著歲月剝蝕而成為廢墟。 在現代社會,這項保護工作已成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一代代文管人員嘔心瀝血,整理文庫,修複印版。僅在70年代和80年代,國家撥巨款一次次對印經院進行大規模維修。現在,印經院已成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也是人們遊覽觀光的好去處。印經院的印版當然有待於發掘和整理。但在現代信息社會裡,它存在的意義不在於,也不是以印版的實際內容給社會以知識,而是作為一種文化事業的現象存在著,讓人聯想到文化在政治軍事、社會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當然,內容豐富的藏醫藥文獻,已在印經院古為今用。被國家列為“七五”重點科研單位的德格藏醫藥研究所,根據印版內容,組織藏醫進行古典藏醫藥的研究,已整理出《四部醫典注釋》等10餘部醫藥學典籍,研製出數10種治療慢性疾病、具有神奇療效的藏藥,在社會上聲譽雀起。同時,印經院豐富的文化積累已吸引了大量中外學者的目光,我國史學界泰斗之一的四川大學教授任乃強,藏族第一個博士格勒,藏族第一個馬列主義哲學家平措汪階等都來這裡考察過。

藏族傳統文化的一面旗幟

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路程後,早已隨著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歷史步伐而壽終正寢了。而作為傳承藏族文化的印經院,今日依然屹立在德格縣城。德格-成為今天康巴標準藏語的發祥地,不能不說與印經院豐厚的文化積澱有關聯。

印經院的歷史告訴我們:文化是一種世代性的積累。改變民族精神素質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為印版史籍的積累保存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發揮著文化人也不能替代的作用。印經院的文化底蘊在於它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面旗幟,有了印經院,德格在藏族文化史中就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德格印經院德格印經院

創建史略 德格印經院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澤仁創建,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據德格版《甘珠爾總目錄》與《丹珠爾總目錄》等藏文史料記載,卻吉•登巴澤仁繼任土司後,開始選擇建選印經院的基地,經多方勘察,認定更慶歐普河畔的倫珠頂的尼乾普絨有祥瑞吉兆,便決定在那裡建選印經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初,印經院破土動工,歷經十二、十三、十四世德格土司的努力,前後耗時27年,終於形成了德格印經院後來的規模和建築風格。

德格印經院的刻版歷史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德格印經院創建前的萌芽階段。經多方考證和查閱有關資料證明,德格印經院院藏印版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前,早於建院時間26年,在德格印經院創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資雕刻的印版數量約為一千五百餘塊,主要為梵文、烏都爾文、藏文三文合璧的《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

2、德格印經院創建時期的初興階段。卻吉•登巴澤仁土司執政時期,一方面著手創建印經院,另一方面積極籌劃印版的刻制工作。從清雍正七年(1729年)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近十年間,較大規模的刻版工作全面鋪開,其目標旨在完成《甘珠爾》的編校、刻制和《丹珠爾》印版刻制初期工作。同時還完成了一些其他典籍的印版刻制工作,印版總數已近十萬塊。

3、德格印經院建成後的中興階段。這個階段從18世紀40年代至18世紀末,之所以稱為中興階段,主要是因為所刻制的印版數量之大,是此前和此後的所有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所以編輯和刻制的重要文獻數十部,總計三百四十多函,使德格印經院印版數超過20萬塊。僅《丹珠爾》的印版就達三萬二千餘塊。

4、19世紀以來的維持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大規模的印版刻制,使印經院藏版已達到相當規模。19世紀,德格土司統治勢力和經濟實力已開始衰落,所以印版的刻制逐步減少,處於一種相對維持階段。

5、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再興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格印經院一邊在進行維修,一邊著手對殘缺印版和新版本印版的刻制工作。從80年代前至2001年12月25日止,已補刻和新刻印版8萬多塊,相當於70年代末院藏印版總量的20%。

德格印經院成立260多年來。院藏書版基本守好。它不僅以兼容並蓄、版本良好、印刷考究聞名於世,而且也以其收藏各類印版的數量豐富、內容完備,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據說最多時藏有經版30多萬塊。清末,德格土司家多古森格兄弟爭奪王位。在混亂中,多吉森格之妾瑪趁機偷走一部2萬多塊書版的《寶庫》,賣給了噶舉派的八邦寺。這是唯一的一次較大損失。

1950年德格和平解放後,更慶寺及印經院受到人民政府保護。195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完成後,更慶寺仍為保留寺廟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印經院主體建築和藏經版得到民眾保護,損失很小。1979年平均月,德裕縣文物管理所成立,負責印經院的維修保護和書版的清理工作。1980年,印經院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了修葺。1982年春起,印經院恢復經書刻版印刷,對殘缺和少量遺失的書版重新雕刻、補齊。不到10年時間,僅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就印了6200多部,行銷青海西藏、甘肅、雲南、四川、北京、南京等地,為國內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所印藏文典籍還遠銷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根據德格印經院的版藏目錄,它的藏書之豐在我國藏族地區各印經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經典、天文、地理、醫學、歷史、文學、音樂、美術、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叢書或專著200多部,其中還有一些珍本、孤本。如該院收藏的《印度佛教源流》,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早已失傳。國際上的科研工作者和佛教徒也得求助於它。《漢地宗教源流》一書,也是研究漢地佛教和考查歷史上漢、藏關係的珍貴材料。有300年歷史的梵文、尼泊爾文、藏文對照的《般若八千頌》經版,亦為世界所僅有。

80年代末,為進一步改善刻版、印刷、儲藏等方面的條件,適應和接待日益增多的國內外客人,國家投資在印經院附近興建了一幢3層大樓,供藏學家訪問、學習之用。

發展現狀

德格印經院院藏典籍830餘部、5億多字,木刻雕版30餘萬塊。這些珍貴雕版,兼收並蓄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代表性經典著作,包羅宗教、歷史、科技、醫學、數學、文學、藏文文法等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學的各個方面,還珍藏了大量的古代亞洲文化思想史料,特別是還以收藏有一批稀世孤本而著稱。如刻制於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應該為宋代)的《般若八千頌》,在印度早已失傳的《印度佛教源流》;如早期藏醫藥名著《四部醫典》,是研究佛教和醫學最古老的唯一珍藏本。德格印經院的270萬多塊印版,深深刻下了雪域文化的記憶,為印經院贏得了“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的盛名。它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明珠。

傳承意義

作為藏族地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不楞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之首的德格印經院,因其廣博的藏族文化典籍收藏、嚴格的勘校、精湛的刻工技藝和高質量的印刷,使得德格版經書在藏族地區及國內外的藏學界廣泛流傳,十分有名。出於對信仰的極端虔誠,德格印經院對每一道工序的處理都異常嚴格。

德格印經院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圖書館、藏書樓,它的雕版印刷從製版、雕刻、書寫、制墨、造紙、印製工藝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紀以來的傳統方法,為已消失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證。就算到了印刷業比較發達的時代,那裡仍然保留了古老的傳統——手工操作。人們都在努力留住這些珍貴的記憶,因為這記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根。但是,後來由於製造的手工生產成本頗高,工藝複雜,藏墨生產工藝尚未恢復等問題都沒有解決,加上活字版技術又被更先進的電腦照排所替代,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傳承遇到了困難,亟待對此採取措施進行保護和實現傳承,使這一中華民族的一個耀眼的文化遺產能夠長留於世。

旅遊小貼士

景區分類:人文景觀搜尋同類景區

開放時間:上午10:00-12:00 下午2:00-6:00

門票價格:50元

最佳時間

高山峽谷地帶,年平均氣溫11.5℃至12.8℃。高原地帶,最冷月平均氣溫-5℃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度10℃至12.1℃,全年最低氣溫是一月份,可達-27℃。 最佳旅遊時間為4、5月 9、10月。

交通指南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西部藏民族主要聚居地。道路運輸是該州唯一的現代化運輸方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甘孜州道路運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社會化全民辦運輸的積極性促進了運力的猛增,運輸生產力迅速提高。截止2003年初,全州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業戶共有2500餘戶;擁有各類客貨運輸車輛2715輛,其中高級客車31輛,8噸以上大型貨車365輛,總運輸生產能力達8700餘個運載噸位;擁有四級以上客運站點22個;開行跨省、區及州內客運班線98條,經營運行總里程達3500餘公里;年完成客運量176.7萬人、旅客周轉量36719萬人公里;貨運量133.4萬噸、周轉量28519萬噸公里。在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