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樓

藏書樓

藏書樓,中國古代供藏書和閱覽圖書用的建築。中國最早的藏書建築見於宮廷,如漢朝的天祿閣、石渠閣。宋朝以後,隨著造紙術的普及和印本書的推廣,民間也建造藏書樓。但歷經歲月滄桑中,許多藏書樓輝煌不再,損毀嚴重,留存下來的也岌岌可危。

基本信息

釋義

藏書樓藏書樓

"藏書樓",系指歷代官方機構、民間團體或私人收集典藏圖書文獻之處所,指稱以藏書的建築、藏有圖書的建築。

建築學上"樓"的含義是指構架為二層或二層以上的房子,不少藏書樓符合其制,如寧波天一閣、清代皇家七閣便是。但本書所言之"藏書樓"含義更為廣泛,早期藏書的山洞、石室、倉房、地窖,後期廳室、平房、經堂、書院,只要是藏書之所,皆可歸之藏書樓。實際上,人們今天所常常提到的"藏書樓",也都是指的這一涵義。本書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研究、闡發中國的藏書樓的。

藏書樓建築從初始的借用、兼用發展到後來專造專用,逐步形成自身獨有的專業特點,即普遍要求具有防火防潮防盜防蟲等功能。

藏書樓並非皆以"樓"名。常見的藏書樓除名以某某樓外,還多以某齋、閣、堂、室、居、軒、館、亭、房、洞等名之。更有一樓數名,乃至有名無樓者。而實際上早期的藏書樓都並非以樓為名,把藏書處稱為某某藏書樓是到了明清以後才比較普遍了。書樓之命名深得微言大義春秋筆法之精妙,寥寥數字藉以傳達事主旨趣欲求、性情處境,乃至書藏特色、規模等。

古代藏書樓歷史大致終結於清末民初。其時,西學東漸,現代意義的圖書館相繼建立,取代並極大擴展了藏書樓的社會功能。也有少數近現代藏書樓延續至今。

背景

藏書樓浙江四大著名藏書樓之一——玉海樓

中國是世界上最愛讀書和藏書的國家之一,延綿數千年的藏書文化是人們堪為珍視的傳統文化。據史料記載,中華大地曾有過數以千計的藏書樓,

中國的藏書文化追本溯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私家藏書與官藏並駕齊驅,成為中華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兩大重要渠道,特別是從唐代出現雕版印以後,書籍開始普及,宋元以來漸成風氣,明清則達鼎盛時期。作為藏書文化物質載體的中國藏書樓,它的規模、歷史和功績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據文獻記載,最早的私人藏書樓始於北魏,在此後的1500多年中,相繼出現過幾千座藏書樓,其中有一定影響的就達1000多座。

寧波天一閣、杭州文瀾閣、瀋陽文溯閣、海寧衍芬草堂、海鹽西澗草堂……這一座座古老滄桑的藏書樓,曾經串起了中國悠久燦爛的藏書歷史。

代表

天一閣

建於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的浙江寧波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為面寬六間的兩層樓房,樓上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櫃藏書,樓下為閱覽圖書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築南北開窗,空氣流通。書櫥兩面設門,既可前後取書,又可透風防霉。清朝北京故宮文淵閣是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的藏書樓,其房屋制度、書架款式等仿天一閣。

天一閣天一閣

天一閣是兵部侍郎范欽的私人藏書樓,也是目前亞洲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由於政府重視,社會各界熱心支持,天一閣歷經430餘年風雨,依然保存完整。新建的天一閣博物館擁有4500平方米的書庫和辦公樓,藏書增至30餘萬卷,並開闢了地方志珍藏館,成為收藏新編志書的中國三大中心之一。作為中國藏書“第一樓”,天一閣在藏書文化研究方面一直保證處於領先地位。在功能上也不斷延伸,現在的天一閣既是藏書博物館、學術研究院,又是國家級文物保護遺址、江南園林,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標誌。

文淵閣

清代藏書樓以北京故宮文淵閣最為著名。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設。其房屋制度、書架款式等仿天一閣。文淵閣的平面仍為六間,前有方池,後有假山,屋頂為綠色琉璃瓦歇山頂。文淵閣藏書數量比天一閣多一倍,因此內部結構變為上中下三層,以增加藏書容積。底層的三間閱書廳高貫兩層,空間開闊。

其他藏書閣

自宋代以來,府、州、縣學內也多建有藏書閣,宋代稱稽古閣,明清稱尊經閣。清代私人藏書家也建造了不少藏書樓,如常熟錢謙益的絳雲樓、瞿鏞的鐵琴銅劍樓,湖州劉承幹的嘉業堂等。

為了分藏《四庫全書》副本,清朝政府陸續在全國建造了六座藏書樓,即北京圓明園文源閣(已毀)、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瀋陽故宮文溯閣、杭州孤山文瀾閣、鎮江金山寺行宮文宗閣(已毀)、揚州大觀堂文匯閣(已毀)。上述建築都按照文淵閣制式,合稱清代七閣。

明清藏書樓建築設計特點,主要在於解決藏書中的火、霉、蛀三害問題,同時兼顧環境設計,造成寧靜、優美的閱讀環境。因為是專用的性質,設計上沒有考慮公共閱覽的要求。

發展與隕落

藏書文化使得藏書樓興起
皇家藏書樓文津閣皇家藏書樓文津閣

中國的藏書文化傳統悠久,由官府藏書而私人藏書而寺觀藏書而書院藏書,隨歷史的進程而不斷壯大發展。這個過程中也使藏書樓得以壯大發展。幾千年來的藏書文化則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藏書文化,就不會有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藏書樓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的主體。

中國古代的藏書文化由官府藏書、私家藏書、寺觀藏書、書院藏書四個系統組成。官府藏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藏書體系。從商周的史官掌管藏書,到東漢建立秘書監製度,一直延續了1200多年。

到清代建立比較完善的由文淵閣統管藏書的館閣制度,可以說在管理體制上,隨著藏書規模的日漸龐大而趨於臻密完善。從漢朝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中國古代藏書及管理的思想也進入到了重要的發展時期。直至明清,雖然幾經曲折,但總的看來,中國古代關於圖書管理的體制逐漸完善,管理思想日益豐富。

終結原因

中國古代藏書樓歷史大致終結於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現代意義的圖書館相繼建立,取代並極大擴展了藏書樓的社會功能。近代藏書樓隨著中國社會的大變革而發生改觀,逐漸以社會教育機構的新面孔出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一歷史性的嬗變過程中,西學東漸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很大程度上說,是西方文明促進了中國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的轉變,它對晚清時期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方傳教士早在明末清初之時就有過在中國創辦圖書館的嘗試,最著名的是北堂圖書館,康熙十九年(1700年)所建的北京西什庫北天主教堂所屬圖書館.據1938年國民政府整理該館時的統計,北堂圖書館存有西文圖書5000冊,中文書籍9000冊,其中有很多稀世珍本。但由於清政府在康、乾、雍、嘉等前幾代閉關鎖國,實行嚴厲的禁教政策,致使早期來華的傳教士無法開展活動,孕育中的近代圖書館萌芽也被扼殺,延緩了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轉化的過程。西學東漸帶來了與中國古代藏書樓,藏而不用或藏而難用的保守觀念形成鮮明對比的公共、開放、共享、服務的西方圖書館新觀念。

現代處境

天一閣藏書樓

中國歷史上1000多座藏書樓,現全國各地留存於世的大概不超過120座,有一些著名的藏書樓,雖然硬體尚保留完整,其功能卻已張冠李戴了。宋代尤袤的萬卷樓原建於無錫惠山,曾遭火焚,其後裔尤侗在原址重建,就在現今錫惠公園之內,萬卷樓成了公園的一個茶室,名曰萬卷樓茶社。浙江莫乾山下有近代名人黃郛所建文治藏書樓,章太炎曾為其作《黃氏藏書樓記》,小樓造型別具風格,現成了當地一家企業的辦公房。

有的藏書樓,當地雖然保護下來了,但基本就是打入冷宮,讓其自生自滅。鎮江在清代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建有一座文宗閣藏書樓,毀於太平天國,後民間慕捐重建更名紹宗國學藏書樓,現樓內圖書已遷入鎮江圖書館,而藏書樓則空蕩蕩的閒置在那裡。更多的藏書樓由於歷史變遷家道變故,殘破不堪岌岌可危,有的甚至一拆了事難覓蹤影了。

文物保護

“聯合起來,保護、利用、開發現存的藏書樓,弘揚藏書文化。”這是參加中國藏書文化研討會及14座現存藏書樓的代表,在《中國現存藏書樓保護倡議書》中發出的呼籲。

藏書樓黃源藏書樓

寧波范氏天一閣、湖州陸氏皕宋樓、海寧衍芬草堂、山東楊氏海源閣、瀋陽故宮文溯閣…… 中國歷史上曾相繼屹立著數以千計的藏書樓,承擔著古代典籍的收藏、保護重任,在古文獻的研究、校勘、刊行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不容否認的是,如今留存於世的藏書樓已屈指可數。在現存藏書樓中,不少又存在著各自的隱痛:有的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面臨拆遷,有的被挪作他用,建築受到嚴重的損壞,有的藏書樓的古籍得不到及時修繕,還有的藏書樓至今仍隱藏在某個鮮為人知的角落岌岌可危。在2003年12月10日閉幕的中國藏書文化研討會和中國現存藏書樓聯誼會上,與會代表就如何實現保護和利用藏書樓提出具體意見:對於藏書樓的建築,可以加強修復保護;對於收藏的文獻,可以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為數字信息,把原始載體置於更合理科學的保護之下;對於現存的藏書樓,可以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利用它們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服務於現代社會,並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和交往,推動和促進藏書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對於仍埋沒於鄉間的藏書樓,應組織力量,發動社會積極參與調查考證,使其價值儘早得到確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