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Fa330直升機

德國Fa330直升機

Fa330生產簡單,能在U艇甲板上快速組裝,重量輕,兩個人就可以輕鬆地搬起。Fa330沒有發動機,依靠潛艇拖帶升空,如同動力旋翼機一樣,依靠自身旋翼的旋轉升空。

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迫切需要遠程空中偵察來提供情報,由於潛艇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瞭望員很難辨認9.6-12.8 km (6-8 miles)以外的船隻。隨艇搭載一家小型飛機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但是這就需要潛艇浮上水面來起飛和回收偵察機,在其間,潛艇將很容易遭到敵軍反潛飛機和戰艦的攻擊,而一旦遭到攻擊,除了儘快下潛別無選擇。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偵察機及其飛行員就被視為可犧牲的對象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國家就開始嘗試在潛艇上搭載飛機,但隨著戰爭的結束,興趣消退了。二戰的爆發,使得德國和日本對這個方案的興趣大增。德國海軍最初看上了Arado Ar 231,但這種水上飛機並不適合潛艇搭載。它需要從水面滑跑起飛,組合和分解需要太多時間,這使得潛艇暴露在水面的時間太長,於是海軍中止了該項目。

到了1942年春天,大西洋潛艇破交戰變得對德軍不利,美國海軍配備了越來越多的反潛兵力以保衛其東海岸,這塊曾經一度是德國U型潛艇舒適的狩獵場。U艇艇長們被迫向公海轉移尋找攻擊目標,以避開盟軍的岸基反潛巡邏機和驅逐艦,但公海的高海情影響了U艇的瞭望偵察。在靠近海岸的海區, U艇可以一些較為固定的區域,白天潛伏在水下,晚上浮出水面觀察和尋找目標,但在廣闊的公海上,U艇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燃料去搜尋更廣大的區域以尋找目標,這也增大了被盟軍反潛力量發現的機率。隨著盟軍雷達和聲納技術的發展,反潛巡邏機和驅逐艦可以相比以前更早的發現U艇。

U艇本身的局限性決定其在海面觀察的距離是有限的,那時還是主要依靠瞭望員來觀察和發現船隊,為此盡其可能地將瞭望高度提高。

海軍要求Focke-Achgelis GmbH設計一種旋翼飛機,讓U艇能夠拖曳升空以搜尋目標,這種飛機必須能飛得足夠高以供搜尋,但同時還必須體積夠小,存放簡單,易於維護。Focke-Achgelis提出了一種聰明的簡單設計來滿足這戲要求。

結構

德國Fa330直升機 德國Fa330直升機

整機由兩根直徑6.35 cm (2.5 in)的鋼管組成,一個反向的T字形。一根鋼管充當機身,上面安裝飛行員座位和飛行控制面,飛行員面前有個操控桿,控制傾斜和俯仰,腳踏板,控制後方大大的方向舵。飛行儀表只有高度計,空速表和轉速表。

三片槳葉自由旋轉,最大轉速被限制在250rpm,最低轉速80rpm。在標準牽引速度40 kph (25 mph)下,轉數為205rpm。滯空最小速度為27 kph (17 mph)。葉片螺距只能在起飛前用旋轉調節器調整。

需要使用時,潛艇浮上水面,水兵們把 Fa-330從兩個儲存Fa-330的長3.75 meters (12 ft 4in)的金屬管里取出來,在潛艇指揮塔組裝起來。一個管記憶體放旋翼片和飛行控制面,另一個是機身。如果海面平靜的話,十三分鐘內,四個人就可以組裝完畢。開始由人力推動旋翼旋轉來獲得初始速度,但這在需要迅速起飛的情況下就顯得太過緩慢,後來轉為依靠船員轉動一個鼓形絞盤來為旋翼提供初始速度。Fa 330起飛後,通過一根鋼纜帶著通訊電話線把它系留在潛艇上。

飛行員和潛艇間良好的通訊是至關重要的,為此,飛行員和潛艇間的對講機的通訊電纜報了兩層外皮。當他準備降落時,就通知潛艇,艇上的人拉動絞盤,把它從空中慢慢拉下來(就和收風箏線一樣)。一旦在潛艇上著陸,他就立刻拉動一個轉子制動器來停止旋翼的旋轉,分解需要的時間和組裝差不多。

如果在放飛期間,潛艇遭到反潛兵力的攻擊,飛行員將拉動座位上的一個紅色控制桿,這將切斷連線潛艇和飛機之間的拖纜,然後潛艇就迅速下潛,這是為了保全潛艇而不惜犧牲飛行員。飛行員則自行跳傘,讓飛機墜落在海中。潛艇躲避過了攻擊以後,就可以返回並上浮以拯救飛行員。如果時間沒那么緊迫的話,飛行員也可以迫降在潛艇旁邊,或者試圖降落在潛艇上。敵軍的威脅類型(反潛飛機?或者還是驅逐艦)和距離遠近,決定了飛行員的命運。

部署

德國Fa330直升機 德國Fa330直升機

在1942年中期,Focke-Achgelis生產出了第一架Fa 330,並在波羅的海上,配合U-523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結果很令人滿意。在法國,Chalais-Meudon,通過在風洞中的模擬器,訓練了一些飛行員已配備給那些搭載了Fa330的潛艇。1943年,德國海軍開始在U艇上部署搭載Fa330,只有IX型U艇能夠達到在微風情況下拖帶Fa330起飛的水面速度,18節(33.3 kph or 20.7 mph)。Fa330用一根長300米 (984 ft)的鋼纜和潛艇相連,在最大空速80 kph (50 mph,牽引速度加上風速)的情況下,可以升空到220 meters (722 ft)。在能見度良好的情況下,這個高度上,飛行員可以發現53 km (33 miles)以外的船隻。如同風箏一樣,Fa 330能達到的高度,取決於空速,如果空速下降到50 kph (31 mph),其最大升空高度降為200 m (656 ft),觀測距離降為50 km (31 miles)。如果降到最低安全牽引速度35 kph (22 mph)的話,最大升空高度將只有100 m (328 ft),觀測距離減到35 km (22 miles)。

不幸的是,Fa 330在盟軍雷達上的反射面積很大。自從盟軍護航船的護航間越來越精於反潛作戰以後,浮上水面展開Fa 330升空觀察就變得不切實際了。在印度洋上,在對付沒有護航的船隻上,Fa 330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組裝中的Fa330

雖然是Focke Achgelis負責Fa330的發展,實際的生產是由位於Hoyenkamp的Weser-Flugzeugbau工廠來生產的,他總共生產了大約200架Fa330,在短暫的生產期間,只有很少的輔助性改進,如旋翼翼展增加到3.8 m (12 ft 5 in),在機身下加裝小輪,以方便在地面上拖運。還有一個在水面艦艇上套用版本的Fa 330也在考慮中,這將是一種真正的直升機,有一個60馬力的重約90-kg (200 lb)的發動機驅動,不過它只停留在製圖板上。

詳細的有關Fa 330戰鬥服役紀錄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主要原因是隨行的U艇的損失,只有極少數的記錄能倖存。U-861,就是其中一個,當時它搭載Fa 330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活動。這是Fa 330活動記錄中很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一些艇長顯然認為是不值得冒把整艘潛艇和他的船員暴露在隨時可能出現的盟軍反潛巡邏力量的襲擊之下的風險來使用Fa 330。有跡象顯示,在馬來西亞和爪哇的德軍“季風”潛艇群曾經使用過Fa 330。

1944年5月3日,U-852在盟軍反潛巡邏機的攻擊下在索馬里海岸擱淺,隨後盟軍發現了它搭載的Fa 330。盟軍並沒有對它的性能感到驚訝,卻為其簡單有效的結構和運轉裝置,以及分解和組裝的速度所震驚。這顯然是一種只需少量努力就可以很大提高海上觀察能力的飛行器,盟軍在戰後對其進行了相當可觀數量的測試。

戰後

戰爭結束後,美國和英國繼續評估無動力旋翼機用於海上觀察的效能,用被繳獲的Fa330做了大量的測試飛行,甚至有用吉普車拖帶飛行的。如果不是戰後直升機在飛行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也許美國和英國的軍艦上會裝備類似Fa330的衍生品。很多Fa330後來流入了戰後剩餘物資民間市場,一些被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SM)。

基本參數

類型: Helicopter

乘員: 1

載客量:無

設計者: Focke Achgelis

重量: 180 lbs.

長度: 14'6"

旋翼直徑: 24 ft.

旋轉範圍: 450 平方英尺

額定轉數: 205 rpm

Fa330 Fa330

額定速度: 25 mph

最小升空速度: 17 mph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