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虎王坦克

德國虎王坦克

虎王坦克是德國二戰期間最令人恐懼的一種重型坦克。它的稱呼為:虎II或“虎王”。虎王坦克憑藉其厚重的裝甲,強大的火力。在二戰戰場上所向無敵。但由於其製造價格昂貴並且造工複雜導致生產數量較少,所以它對整體戰線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結構特點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畫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制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波爾舍型炮塔的防盾呈彎曲狀,車長指揮塔位於炮塔左側。由於火炮防盾彎曲形狀會導致一些機械問題,1943年12月,亨舍爾公司受命設計一個新炮塔作為以後的標準炮塔。亨舍爾型炮塔的車長指揮塔比較平,不象波爾舍的呈突出狀,火炮防盾為“豬頭式”。亨舍爾炮塔也被稱為克虜伯型炮塔。安裝波爾舍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重675000kg(74.4t),安裝亨舍爾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重為68000kg(75t)。克虜伯公司兩種炮塔都製造。炮塔受引擎液力控制鏇轉,19-77秒鏇轉360度(這的取決於引擎當前狀況),也可以手動鏇轉,炮手通過操作手動鏇轉盤來控制。關於這兩種型號炮塔的詳細情況會在附在本文之後。

“虎王”重型坦克發動機採用了馬巴赫公司的HL230P30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為700hp(“黑豹”坦克採用也是這個),其傳動裝置為馬巴赫公司的“奧爾瓦”401216B型機械式變速箱,有8個前進檔和4個倒檔,此外,還安裝了亨舍爾公司的L801型機械操縱系統。行動裝置包括雙扭桿獨立式彈簧懸掛裝置,和液力減振器,車體每側有9個直徑800mm的負重輪,負重輪分兩排,交錯排列。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每條履帶有92塊履帶板組成。這一套裝置使其能做原地鏇轉動作。“虎王”重型坦克裝備兩種履帶,用於鐵路運輸的660mm窄履帶以及更寬的800mm戰鬥履帶,使用極為不便。“虎王”重型坦克由於全重以及耗油量太大,其機動性相當差。最大公路速度為35-38km/h,越野最大速度則更差只有17km/h。這些成為“虎王”重型坦克的重大弱點。一輛“虎王”重型坦克每行駛100km要消耗500公升油料,而它能攜帶的油料也不過是860公升,所以其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10-120km,越野最大行程為80km。而且為了維持其戰鬥力需要不時進行修理。

“虎王”重型坦克安裝了一門精確的88mmKwK43L71型坦克炮,該88mm炮的71倍徑身管長為6.3m,最大有效射程為10km,裝有炮口制退器,其使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最初“虎王”重型坦克安裝的是雙目TZF9b/1型觀瞄鏡,後來換裝為單目TZF9d型觀瞄鏡。火炮射界為+17度到-8度。炮彈重為20kg,所以其射速較慢。這門88mm火炮能在3500m的距離上擊毀“謝爾曼”、“克倫威爾”以及T-34/85坦克,這個射擊距離遠於蘇軍和盟軍坦克的射程。其自身裝甲厚實,即使在近距離,也只有很少的武器能真正摧毀它的正面裝甲。至今沒有任何記錄或者照片能看到“虎王”重型坦克在戰鬥中被擊穿正面裝甲。它的側面裝甲相對盟軍的坦克(T-34/85、JS-2和“熒火蟲”)來說還是能摧毀的。

“虎王”重型坦克乘員為5人,分別為:車長、炮手、裝填手、機電員/前機槍手。除了裝填手外,內部其他乘員之間通過電話聯絡。“虎王”重型坦克主要安裝了FuG5型無線電台,有一些安裝了FuG2無線電台。

“虎王”重型坦克的變型車不是很多,主要有修理坦克、“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Grille17/21/30/42自行火炮(樣車)、280mm重型火炮運輸車(樣車)。1944年11月,魏格曼公司將20輛“虎王”重型坦克改裝為指揮坦克,加裝了無線電設備,其中使用了兩種型號的無線電台:FuG8型和FuG7型。首輛指揮坦克在1945年2/3月開始服役。兩種指揮坦克的攜彈量都為63發(32發穿甲彈和31發高爆彈)。1944年後期,克虜伯公司建議為“虎王”重型坦克換裝105mmKwKL/68型火炮,最終沒有實現。1944年12月,亨舍爾提出一種33t重的輕型“虎”II式坦克設計。發動機依然採用“虎王”坦克的馬巴赫HL230P30型發動機。其前部裝甲採樣傾斜式,厚度為80mm,側面裝甲則為新式的160mm的水平式裝甲。安裝一門克虜伯設計的100mmPWK型火炮,該火炮可以擊穿200mm裝甲。不過這種構想也僅僅停留在圖紙階段。同時,德國也對“虎王”重型坦克的炮塔和車體做過很多改進,比如在炮塔上安裝測距儀,重新設計其後部底板等,不過這些都沒有真正套用在“虎王”重型坦克上。

乘員人數-5

重量-69.8噸

體積長:10.29m(車身長:7.3m),3.75m,高:3.09m,離地高度:0.49m

裝甲-車身:前裝甲100-150mm,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底部和頂部裝甲28mm,炮塔:前裝甲180mm,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頂部裝甲42mm。武器-1x88mm主炮--型號:8.8cmKwK43L/71(72-84rounds),2xMG34kal,7.92mm機關槍(5850一輪)

最大時速:41公里/小時

巡視半徑:170km,越野半徑:120km

燃料消耗-750加侖/100公里

跨越障礙物能力-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礙物,1.9米深的水域,2.5m寬的壕溝

對地壓力-1.02公斤/平方厘米

裝甲係數:

亨舍爾公司炮塔(克虜伯)

正面 車體首上:150mm/40° 車體首下 120mm/40°炮塔180mm/81°

側面 車體側面: 80mm/60° 炮塔側面 80mm/60°弧形

頂部 車體頂部:25mm炮塔頂部:42mm

後面 炮塔後面:80mm/75°車體後面:80mm/75°

波爾舍公司炮塔(保時捷)

正面 車體首上:150mm/40° 車體首下 120mm/40°炮塔100mm/60°弧形

側面 車體側面: 80mm/69° 炮塔側面 80mm/69°弧形

頂部 車體頂部:25mm炮塔頂部:42mm

後面 炮塔後面:80mm/75° 車體後面:80mm/75°

註:裝甲係數/裝甲傾角

火力配置:

Kwk43 88mm/L71型加農炮×1 MG42型7.92mm通用機槍×1 MG34型7.92mm通用機槍×2(車體和炮塔同軸各一挺) 備彈量:72-84枚88mm炮彈 和5850發7.92mm機槍彈

Kwk43 88mm/L71型加農炮穿甲性能:

距離: 100米 500米 1000米 1500米 2000米

彈藥類型:Pzgr.39203mm185mm 165mm 91mm 84mm

彈藥類型:Pzgr.40/43 237mm217mm 193mm 123mm 110mm

註:靶板為30°傾角的均質鋼板

【王牌車組】:

武裝黨衛隊少尉卡爾·鮑曼是“虎王”坦克上的尖子,他的作戰經歷幾乎全在“虎王”坦克上渡過。黨衛軍第103重坦克營。1945年4月29日獲騎士十字勳章,整個大戰期間共擊毀66輛(包括蘇軍一個裝甲旅)的坦克,44門火炮以及15輛裝甲車,是當之無愧的虎式王牌,戰後在德國一所大學擔任技術人員

德國虎王坦克德國虎王坦克

【經典戰例:】

前言:虎王的末日洗禮

1945年4月,隨著強大的蘇軍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的臨近,駐守在奧地利的德國FHH(Feldherrnhalle統帥堂)裝甲軍日益感到末日的臨近。裝甲精英們展開了行動

出動

1945年4月21日,清晨。503營營長馮。德斯特-克貝爾上尉和前沿的第13裝甲師通電話時聽到電話里傳書驚慌的喊叫俄國人來了,然後是嘈雜而密集的火炮。電話斷了,原來是蘇軍近衛第31旅借濃霧躲過警戒,直接從第13裝甲師的師部上碾過去,向西北方向穿插突破。馮。德斯特-克貝爾上尉扔下電話,命領全營火速進入戒備狀態,立即準備戰鬥。在向車長們簡單介紹形勢後,克貝爾上尉命令營部特別參謀軍官,預備隊指揮官羅貝少尉帶3輛坦克搜尋阿普圖斯道夫的外圍,自己則上了1輛裝甲偵察車開往第13裝甲師的防禦陣地進行偵察。

羅貝少尉按馮。德斯特-克爾貝上尉的命令迅速完成戰鬥準備,帶領3輛虎王出發了。首先在阿普圖斯道夫的外圍沒有發現敵人的蹤跡,由於濃霧的影響,能見度只有100米,也聽不見T-34坦克的V-2發動機的轟鳴聲。

克貝爾上尉在收到報告後命另他穿越內道夫村向西搜尋,越過內道夫村後仍沒發現蘇聯人。

這時能見度依舊很差。羅貝決定順著拉城公路北邊的一條小路碰碰運氣,果然,僅行進了2千米,他們就發現了T-34留下的履帶痕跡,至少有12輛坦克的痕跡,是一個坦克營留下的。羅貝馬上向克爾貝上尉報告,但無回音,羅貝停下考慮一下後命令所部仍向北前進。在越過拉城-魏爾登巴赫公路以前,裝甲兵們發現了SU-100坦克殲擊車的彈殼。

偵察

在經過2千米的搜察後他們到達了米特霍夫村,望遠鏡依然看不到蘇軍的坦克,在問農夫時得知蘇軍往北去了。羅貝明白可能要和對手交火了,再次和克貝爾聯繫,還沒聯繫上。情急之下,羅貝命令3輛虎王排成戰鬥隊形,互相掩護緩緩前進,走了不到500米,一陣坦克炮彈落到德軍附近,羅貝看到對面1500米的小樹叢里的炮口閃光。終於看到蘇聯人啦。

為了避免和數量,位置都不清楚的蘇軍交手,羅貝帶領3輛坦克退回霍夫村。他把2輛坦克的陣地往北挪了挪,另外1輛則往南開以掩護後方。他想在得到2-3輛坦克的加強後再試探蘇軍的力量。為了解米特霍夫村的情況,他離開坦克來到一座高大的農舍。奇怪,俄國人該死守這重要的制高點,連步兵觀察哨都不派?羅貝很納悶。

打開窗戶,羅貝嚇了一跳,大約20輛T-34就停在一道土壩後面的菜地里。沒有任何跡向表明對手已經發現自己。雖然地勢非常平坦,但那條離德國人不遠的4-5米高的土壩和一橫列茂密小樹叢擋住了視線,雙方互相看不到對方。在研究了地圖和問清附近的地形後,羅貝決定沿著迪耶河擋住俄國人。這時也和克貝爾聯繫上了,在得知情況後,克貝爾同意讓羅貝在此組織防禦。

攻擊

為了不過早地暴露自己,羅貝決定用間接瞄準的射擊方式給蘇軍來一個突然襲擊。目測從農舍到蘇軍第1輛坦克的距離約2000米(戰後實測1.6千米)。雖然虎王的88毫米71倍口徑炮是一種彈道比較平直的高初速坦克炮,但羅貝判斷這個彈道高足以使炮彈約過土壩擊中蘇軍坦克。

主意已定,一個彈著觀察員爬上閣樓,1輛虎王在閣樓的下方占領了射擊陣地,車長爬出炮塔,站在指揮塔上,這樣他可以聽清觀察員的報告,並及時命令炮手修正。一切準備完畢,炮手瞄準土壩正上方,標尺裝定為2千米,這時的虎王倒象是1門自行榴彈炮了。

開火,隨一聲命令,第1發高了,第2發過了,蘇軍的坦克發動了,但土壩遮住了視線,看不到德軍的坦克。第3發沒中。第4發,88毫米穿甲彈擊中了那輛T-34/85的炮塔,頓時起火,隨後猛烈的內爆把它的炮塔連同車體頂部甲板掀掉了。

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蘇軍坦克全散了,但沒跑多遠就又停下來了,並把側面和尾部全給暴露了。此時克貝爾帶著剩下的2輛虎王,4輛黃蜂自行火炮趕來了,見對方陣勢已亂,便命虎王衝上土壩自行攻際,黃蜂在後用105毫米榴彈轟擊。蘇軍弄不清對方實力和攻擊方向,亂做一團。一會工夫10來輛T-34被虎王擊中停在開闊地里染燒起來,其餘的也被黃蜂命中喪失了戰鬥力了。在這場一邊倒的戰鬥中,德軍第503營一口氣消滅了21輛蘇軍坦克。蘇軍近衛第9即械化軍暫時無力繼續進攻。

1945年4月21日夜,德FHH裝甲軍長在戰鬥日誌中寫到;經過奮戰。。。。。突破我軍防線的蘇聯裝甲部隊已被阻滯。防線勉強恢復原狀。危機似乎暫時消除了。俄國兵沒完沒了的進攻不知何時又將開始。這真是末日的洗禮。

命運

羅貝在隨後的4月30日反衝擊中陣亡。

馮•德斯特•克貝爾在5月份向蘇軍投降,被判刑10年。1953年他被提前釋放回到德國。

回顧

總評:

德軍第503營重裝甲營官兵高超的戰鬥技能和勇敢精神,以及不拘一格的戰鬥作風,在這次戰鬥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在任何情況下,反映了職業化的戰術素養至關重要。指揮官充分利用自身優點(如通過迅速掌握制高點獲取戰場準確信息,利用88毫米炮遠程精度高的特點間接射擊饒亂蘇軍等。)還充分說明小規模的合成部隊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戰鬥力。

“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屬在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的重裝甲營。大多數是配屬給國防軍部隊,大約150輛配屬於黨衛軍部隊。1944年2月,國防軍和黨衛軍部隊重裝甲營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最早製造的5輛“虎王”重型坦克被隸屬在德軍“李爾”裝甲師下(第316無線電技術裝甲連),不過沒有用於戰鬥。“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參戰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著裝備“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裝甲營在1944年7月波蘭桑多米亞茲地區作戰。第503重裝甲營在諾曼第戰役中只有兩個連裝備了“虎王”重型坦克(波爾舍型炮塔),嚴重的機械問題導致在1944年8月底,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損失了。而1944年,第506重裝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在荷蘭進行的阿納姆戰役(“市場.花園”行動)。據資料記載,有150輛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參加了阿登戰役,黨衛軍第501重裝甲營(隸屬於“佩普”戰鬥群)就有一些。東線,“虎王”重型坦克參與了1944/45年在匈牙利以及波蘭中部的戰鬥。“虎王”重型坦克在兩線都參與作戰,在有經驗的乘員操縱下,它是一件令敵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1945年4/5月,“虎王”重型坦克最後參加了柏林的防禦作戰。一輛隸屬於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重型坦克在1945年5月10日被其乘員自毀,這也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一輛被摧毀的坦克(註:德國是在5/9日正式投降的)。

德國對比蘇聯的T-34/85以及JS-2坦克,最後在1944年3月23日得出結論:““虎王”重型坦克遠優於T-34-85及JS-122坦克。”總的來說,“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坦克、“象”式重坦克殲擊殲擊車一樣,都擁有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防護,致命弱點都是機動性太差。而且“虎王”重型坦克生產的數量很少,其對整個戰爭的形勢起不到什麼關鍵性的作用,更無法去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就技術和戰場表現來說,“虎王”坦克仍不失為一種令人生畏的坦克。

歷史

虎王坦克於1944年開始正式服役,其分發模式和虎式戰車一樣,分發至四到五個小單位來使用。其首次部署是1944年6月11日劃歸德國第503獨立重裝甲營“統帥堂”1連的虎王,它於18日在諾曼第首次參戰。此後於1944年8月12日投入東線作戰,首戰為第501獨立裝甲營參與的爭奪蘇聯維斯圖拉河上巴拉諾夫橋頭堡之戰。在奧格萊德的戰鬥中幾輛虎王曾被數輛T-34-85伏擊擊毀,其中一輛被送往庫賓卡博物館展出至今。在德布勒森戰役中503重坦營於匈牙利奮戰,取得了121輛坦克,244門反坦克炮5架飛機和一列火車的戰果。並損失了25輛虎王,其中十輛被蘇軍擊毀燒毀,2輛被送回維也納大修,13輛被乘員自爆,Kurt Knispel一生中取得了162輛的總計戰果也在此營。他後來於45年4月29日在虎王上戰死。此後虎王和其他德國裝甲車輛共同參加了阿登攻勢,在1945年1月,接受抵抗蘇聯進攻波蘭和東普魯士的任務,此後參加德國對匈牙利的進攻。1945年4月,在德國投降前夕,虎王坦克與蘇軍在柏林東部西洛高地展開激戰,直到戰爭最後一刻,若干輛虎王還在柏林市中心頑抗。103SS重坦營(原503重坦營)在45年號稱共取得了500個戰果而只損失了45輛虎王。

性能參數

乘員人數- 5

重量 - 69.8 噸

體積 長:10.29m (車身長:7.3m),:寬: 3.75m,高:3.09m,離地高度:0.49m

裝甲:車身:首上裝甲:150mm/50° 首下裝甲:100mm/50°,球型機槍座是100mm球型,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21°,底部和頂部裝甲 28mm。

炮塔(亨舍爾):前裝甲 180mm/9°,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頂部裝甲 42mm。

炮塔(保時捷):前裝甲 100mm/弧形 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21°,頂部裝甲42mm

(*)部分虎王坦克有塗上水泥防磁裝甲,水泥防磁裝甲(Zimmerit)對防禦穿甲彈(APCBC/APCR)、高爆穿甲彈(HEAT)沒有多大作用,對防禦力的影響基本可忽略。

武器 - 虎式:56倍口徑KwK 36L/56型88mm坦克炮

虎王式:1 x 88mm主炮-- 型號: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2 x MG 34 kal. 7.92mm機關槍(5850 發)

少數安裝黑豹坦克的75mm主炮。

虎王四視圖

最大時速:41 公里/小時(理論時速)

越野時速:18 公里/小時(理論時速)

巡視半徑:170 km,越野半徑:120 km

引擎:梅巴赫HL230P30型V-12水冷汽油發動機

燃料消耗 - 750加侖/100公里

跨越障礙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礙物,1.9米深的水域,2.5m寬的壕溝

對地壓力 - 1.02 公斤/平方厘米

炮塔:後期型為液壓驅動,19~77秒鏇轉一周,保留手動鏇轉式操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