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

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

1935年,為了突破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希特勒下令研製一種超過“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級巨炮。由德國著名的的克虜伯兵工廠承擔這一艱巨的任務。經過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一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內可蹲下一名大個子士兵。據說它的威力足以擊穿3公里以外厚度為850毫米的混凝土牆。為紀念該廠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克虜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設計師穆拉為紀念自己的妻子,將巨炮命名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國炮兵則更喜歡叫它“多拉”炮。二戰結束時,“大多拉”炮成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以後又被運到盟軍占領區,成為盟軍研究巨炮的樣品。最後,這座空前絕後的超級巨炮被盟軍拆解,結束了它短暫而奇特的—生。

開發計畫

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
希特勒上台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製800毫米的火炮

技術特點

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炮彈
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大多拉”除了在身管長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炮彈也大得驚人,其中榴彈丸重4.81。另一種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彈丸則重達7.1噸,內裝200公斤炸藥。據說它的威力足以擊穿3公里以外厚度為850毫米的混凝土牆。

不過,由於個頭太大,“大多拉”的運輸、操作、保障都極為不便,這極大地影響了它的實戰能力。僅就運輸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來分別裝車,運炮車與兩層樓的樓房相當。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彈藥需動用60節車皮。而且,由於炮身過寬,標準寬度的鐵路無法運輸,需要專門鋪設特製的軌道。到達發射陣地後,還需要藉助巨大的吊車將各部件安裝在炮架上。僅安裝好這門巨炮,就需要大約1500人整整忙活3個星期。

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樑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

戰場實踐

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

1942年夏天,蘇德之戰進入最緊張的階段,德國第11集團軍包圍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重鎮塞瓦斯托波爾,但是久攻不下。這座城市在19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曾經頑強阻擋了英法聯軍的多次攻擊,德軍指揮官曼施泰因將軍一籌莫展。德國最高統帥部了解曼施泰因的處境,為了儘早奪取這座蘇聯重要的港口城市,希特勒命令將重型武器調往前線,支援攻城戰鬥。這種武器就是納粹德國所製造的最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800毫米列車炮。

這種超級武器原本是用來對付馬其諾防線的,但是德國裝甲部隊在西線迅速取勝後,它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現在希特勒正好拿它來對付蘇聯人。

為了把火炮順利運送到克里米亞前線,德國人特地設計了三輛車廂編組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由於沿途的橋樑都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周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警犬在周圍10公里範圍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有蘇軍飛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一枚高爆彈重4.8噸,推進燃料重約1.8噸到2噸。

當時,駐守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決心進行持久防禦,築起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地下彈藥庫,其中彈藥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禦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藥庫建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面覆蓋有厚厚的鋼筋混凝土,裡面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不過,它仍然沒有抵抗住“多拉”列車炮的轟擊,彈藥庫被直接命中後摧毀,連鎖爆炸導致近千名蘇軍傷亡,可是當時蘇聯人並不知道是什麼武器造成這次災難的。有人分析是德國JU—87轟炸機扔下了巨型炸彈,有的說是德國間諜蓄意破壞。直到戰爭結束後很長時間,在清理建築廢墟時發現有個直徑特別大的彈坑,蘇聯人才意識到是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發射的巨型炮彈擊中彈藥庫,引起鏈式反應彈藥爆炸,毀滅了這座無比堅固的建築。

1942年8月中旬,這種大炮被運往史達林格勒,但是它也無法改變德軍遭到慘敗的命運,為免被繳獲,超級武器又被匆匆運回。1944年華沙起義時,“多拉”列車炮又會同一些巨型臼炮對起義者進行了無情的鎮壓,將華沙全城夷為平地。1945年4月,德國人為免它被繳獲,將“多拉”拆毀,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一些部件,並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二戰結束時,“大多拉”炮成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以後又被運到盟軍占領區,成為盟軍研究巨炮的樣品。最後,這座空前絕後的超級巨炮被盟軍拆解,結束了它短暫而奇特的—生。

技術參數

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德國多拉800毫米超級巨炮
口徑: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長:約43m

炮高:12m

系統全重:1350噸

最大仰角:53℃

有效射程:40km

炮彈重:7.1噸(穿甲彈) 4.8噸(高爆彈) 1.8-2.0噸(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高爆彈)

射程:28-47公里

製造廠商:克虜伯

列車炮簡史

鐵路是工業化時代的第一種大規模陸上運輸系統,在自走載具(汽車、戰車)用公路網發展成熟前,是陸地上最有效的重型火炮運輸系統﹔但是因為由於鐵路的高度依賴性,所以擁有當時最可怕的陸上武裝的武裝列車使用彈性不佳,如果要增加它的機動能力和使用彈性,第一步改善只有從密集化、沿伸鐵路網路開始下手,但是如此仍無法完全克服這一項先天性的障礙。早期的武裝列車(僅有為數還算不少的輕武器當固定武裝)演變成後來的列車炮,因為武裝開始使用火炮,打擊的範圍及威力都大幅提升了不少,隨著時間的進步,列車炮的口徑隨著一步步加大、炮彈種類也隨著增多,破壞力的擴增也不言可喻地暴漲,使得列車炮只要較少的數量、即可控制以往需要大量炮兵陣地才能控制的廣闊地區,讓武裝列車的戰略地位躍升至另一個新的境界,可是武裝列車依賴鐵路網路的缺點依舊無甚改變。在列車炮的發展過程之中,大多數是由海軍戰鬥用船艦的大口徑主炮改裝而成,有些甚至於只將艦炮拆下、直接裝在列車載具之上,但無論如何這些改裝成列車炮的火炮都遠超過一般陸軍的火炮,重量也比一般火炮重得多!必須裝置在特殊設計的鐵路載具、炮架之上,少部份甚至於需要以強化的鐵軌設施配合;在經過如此繁複的改裝,以及精密的規劃設計其它配套的裝備,讓列車炮成為比絕大部份火砲都還要優異地重型火炮系統。列車炮雖然極為龐大,可是經由一番精心的設計,配合綿密且適用的鐵路網路,仍舊能夠快速移動,成為火力無匹、擁有一定地強大機動力的超級武器。

工業革命於18世紀於歐洲如火如荼地展開,十七世紀末已經有粗糙簡陋的蒸汽機問世,但是一直都有著熱效率不高的問題,直到瓦特(Watt.James)於1784年(十八世紀末)改良出高效率的蒸汽機之後,才開啟機械橫流的時代。過了十幾年,剛進入十八世紀初,才出現所謂的「馬車鐵路」-由馬匹拉著軌道上的台車前進,「馬車鐵路」在英國普遍地出現,雖然同時期同在英國的杜來比錫有發明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軌道台車於1804年,但是它的速度比一般成年人的快步走速度還比不上,遑論更有效率的運輸(這台車空間幾乎都被蒸汽機佔去)﹔再過十年,到了1814年在英國礦場從事機械維修的史蒂芬生先生,也因為杜來比錫的影響,在一次英國政府舉辦的公開徵求蒸汽機車設計競賽中,以他發明在礦場贊助下研發的「波爾加號」蒸汽火車為藍本,推出火箭號(Rocket)而贏得比賽,然後各國即以火箭號為基礎下,高速發展軌道運輸。過沒多久,1825年9月27日英國出現了第一條實用化的鐵路(之前與1814年的鐵路只能用在工業區之間的聯繫,尚無法做有效率的工作),僅僅28年後(1853年)英國就推出了武裝列車,這些武裝列車跟後來的列車炮族群雖然有很深厚、且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但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因為武裝列車只有步槍手槍等固定武裝或配備在車上的輕武器,攻擊力量非常薄弱,基本用途也僅止於運輸重要物質(如:金錢、貴重物資等)。

1895年,3~4月間,美國南北戰爭末期,於南方聯邦首府里其蒙(Richmond)攻防戰中,北方軍將一門320mm口徑的巨型鑄鐵迫炮裝載在強化過的鐵路載具上,獲得相當不錯的戰績,正式將超兵器始祖-列車炮的歷史揭開序幕。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各國都以英國的武裝列車為基礎,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自製研發的列車炮,這些列車砲被列強國家大量使用,甚至於俄國紅色革命時期,紅軍與白俄羅斯都拿列車炮互轟;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預先防禦德國日後可能的攻擊,建築了馬其諾防線(MaginotLine.,也布署了大量的列車炮,如M1870/84、M1890、M1895、M1917、M1920等等,甚至是520mm的超級列車大砲,讓法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列車炮王國,但是在德國入侵後,都被德國捕獲,最後用來充當大西洋長城的岸防炮。英國也在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加強列車砲的火力,為了抵禦德國以海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多佛海峽,甚至有超越當時海軍任何火炮口徑的列車炮出現,英國史上最巨大的列車炮─18英吋/457mm的18-inchMarkI列車炮,英國為了它成立於1943年11月成立『超級砲兵團(SuperHeavyArtilleryRegiment)』,但是它們不論大小與否,都被戈林的空軍壓制而無法參與多少戰爭。德國的列車炮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因為佔領區的海岸線極為深長,為了確保它們的安全,也佈署不少的列車砲以防衛這些領域,某些列車炮如著名的多拉(Dora)、還支援打擊東部戰線,甚至是執行反游擊的任務。

19世紀初,美國及歐洲列強的優良且綿密的鐵路網路已經漸漸成形,非常有利於列車炮的發展,其中法國的列車炮發展的最完整,甚至能外銷到美國,美國和英國雖然擁有的列車炮不論是種類或數量都不在少數,但是由於這些龐大的怪物動轍兩、三百噸以上,缺乏有效的方法及載具能將他們運過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峽,所以將它們部署於機動海防單位中,因為它們與其它岸防武器相比火力大小及射程長短都優秀得多,所以擔任與現今岸防飛彈相同的任務型態,至始至終幾乎都『躺在』岸防掩體的巨大碉堡中沉眠。英、美兩國的列車炮打從製造伊始,絕大部份時間都處於備役的狀態,不如同時期法國同胞的活躍﹔英國的列車炮在歐戰白熱化後(約1940年開始)才重新組裝製造堪用者,部署于海峽沿線的陣地﹔美國的情況更差,到了1941年才開始機動化和重新佈署,1944年攻入法國後,為了強化對於德國本土的進攻火力,原本打算將406mm的海軍艦炮改裝成重型列車炮,但是後來發現空軍的轟炸及密接支援火力效果超乎預期的好,而取消這類計畫。

反觀屬於歐陸強權得德、法、蘇等國的列車炮就活躍得多,因為他們的鐵路網路腹地廣大,列車砲逐漸成為優良的長程、威力火力支援系統,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都大量使用來互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雖然空軍的高速發展使得列車炮及同類武器發展倍受限制,但仍然在某些戰役有滿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德國的列車炮系統,在德國發達的進步彈道學、彈藥技術、材料技術和創意十足的設計下,將列車炮的發展推向顛峰。
列車炮在炮兵武器發展史中,是一種極為有趣又十分重要的一個系統,它最早出現於美國的南北戰爭,雖然現代科技的長足進步讓此類的巨型火炮顯得相對落伍,但是在以往不算短的時間中,列車炮除了扮演火力支援、長程攻擊的重要角色,也帶動了不少科學理論基礎的進步(高層大氣彈道學外彈道特性學熱力機械應力學等等)。由於當時列車炮的機動性相較於傳統火炮強,而較長的射程和重型炮彈使得它擁有打擊大型要塞碉堡、超級掩體的破壞能力,故對付擁有超強防禦力的戰略性質目標的戰鬥力極佳,也因為攻堅能力非常,所以也有不少國家將列車炮當成海防炮兵的的常備機動武力,以用來支援固定式海防火炮。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列車炮最頻繁的國家,其配備及配套發展的一切都頗具創意及巧思,所以往後會將針對德國所使用的情形和一些還能查到較完整的列車炮作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