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維爾家的苔絲

德伯維爾家的苔絲

這是一套配合中小學生語文課學習而編輯的叢書。它收入的是中國和外國一部分文學作品,包括寓言、神話傳說、童話、小說、傳記、散文等各種體裁。除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寓言和成語故事是依據古書記載用現代漢語編寫的以外,其他的均是作者的原著或原著的譯作。這些作品以其文化上的價值和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早已被人們視為中外文學名著的代表。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德伯維爾家的苔絲

《德伯維爾家的苔絲》之所以成功,離不開作者嫻熟的寫作技巧。哈代是學建築出身,他的作品結構嚴謹,如同一座宏偉建築一樣上下呼應,前後勾連。單以為苔絲送終的絞架為例,最後雖以黑旗升起來暗寫,但前面已有多次影射:“場主的大號刀叉在餐桌上像是剛要搭起的絞架”(第十八章),“那不是十字架!是個不吉祥的東西……”(第四十五章)。哈代青年時期對神學、哲學、文學都曾認真鑽研。如今大量引用到書中,既烘託了時代氛圍,又豐富了表現手法。今天的中國讀者可能會奇怪書中何以引用那么多的《聖經》故事及經文,殊不知這是當年歐洲極普及的知識,在英國的那些教育落後的地區,更幾乎是普通百姓必須和僅有的學習課程。而當時風行的哲學思想從安吉爾口中說出,更突出了他勇於叛逆、敏而好學的性格。此外,書中對農業勞動的一些細節描寫,顯示了作者對底層生活的熟悉。

作者曾給本書加了一個副題:《一個純潔女人的故事》。從小說本身來看,苔絲的純潔是感人至深的,連她少時的受騙失貞,其實也是因為過於純潔,毫無對惡人的防範之心才吃虧的。然而,謳歌這樣一位失過身的女主人公,本身就被維多利亞時代道貌岸然的衛道士所不容。他們對本書大加攻訐,作者甚至被迫作些刪節——我們這部譯本所依據的原文版本,已經恢復了原貌,讀者可以看到,書中對兩性及暴力都寫得極其隱諱,毫無有傷風化之處。足見當年那些惡毒攻訐實屬無稽之談。但世事自有公論,終究由歷史和人民做出了抉擇,使本書當之無愧地成為一部世界文學經典而傳世。哈代本人也受到了極大的尊崇。

編輯推薦

文學名著,人類獨特的精神創造,語言藝術和典型形象的結晶。一部文學作品,如果它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的本質,如果它具有塑造人、感化人、教育人的力量,如果它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它就成為人所公認的“名著”,也就有了高層次的認識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有了超越時代、超越國界、超越年齡的無窮魅力,成為一代代人,特別是一代代青少年都願意閱讀的必讀書,都希望遊覽的精神樂園。

自從人們認識到文學名著的價值之後,名著的整理出版就成了圖書業的熱門,各種版本層出不窮,暢銷不衰。這套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叢書,與其他版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鮮明地體現了為青少年服務的特點:一是有簡明實用的注釋,為讀者解答疑問,輸送知識;二是外國名著的譯文簡潔生動,便於中國青少年閱讀;三是有專家精心撰寫的導讀文章,為讀者打開理解名著的大門;四是許多作品配有原著或新繪的插圖,為讀者欣賞名著助興;五是所選作品是在教育部教學大綱推薦書目的基礎上確定的,對於學生鞏固課堂學習和增加課外知識大有益處。總之,叢書力求從各方面適應當代讀者的需求,以利於名著的閱讀和傳播。

如何閱讀和理解文學名著,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可以肯定,在新的時代,它仍將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這些名著的時候,要結合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動機和實際的效果,加以思考,真正理解它們的社會和文學價值,使閱讀的過程成為學習的過程,以利於自己思想的成熟,學習的進步,並提高鑑賞和寫作能力。

目錄

一個純潔女人的故事(代序)

第一時段純真少女

第二時段貞潔不再

第三時段重整旗鼓

第四時段春華秋實

第五時段飽嘗艱辛

第六時段反覆周折

第七時段收緣結果

創作背景

哈代的創作時期是一個充滿變化、動盪的時期。當時英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由此而產生了各種尖銳的矛盾和危機。《苔絲》反映了作者對當時一些最嚴峻的問題的關切和同情。哈代在書中描繪了新興的工業化和都市文明給古老、鄉土的威塞克斯地區帶來了衝擊,揭露了禁錮眾思想、強調貞潔、壓抑婦女社會地位的虛偽道德。苔絲的悲劇命運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其一,經濟貧困;其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其三,偽善的宗教;其四,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苔絲的悲劇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此苔絲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4]

主要人物

苔絲·德伯(TessoftheD’Urbervilles)

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又非常勤勞的農村姑娘,她嚮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時時遭到偽和惡的打擊。苔絲的悲劇始於為了全家人生計去遠親家打工,卻因年幼無知而被亞雷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墮落”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把她看成不貞潔的罪人;苔絲後來與青年克萊相愛,又因為新婚之夜坦誠有污點的過去而被丈夫遺棄,而與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於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苔絲為換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違願淪為亞雷的情婦;最後因為丈夫的回心轉意使得絕望的苔絲憤而舉起了復仇的利刃,終於成了一個殺人犯,最後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導致“像遊絲一樣敏感,像雪一樣“潔白”的苔絲最後終被完全毀滅。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於無情命運所精心謀劃和設計,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過命運的巨網毫無憐憫地將人倫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善良人籠罩於進退維谷的苦難陷阱。[5]

苔絲是哈代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婦女典型。她有著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敢於反抗傳統道德和虛偽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長度擺脫傳統道德對自身的羈絆。特別是後者與她的悲劇命運直接相關。首先,造成苔絲悲劇的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大自然賦予她的純樸,這本能的純樸使她不能與人面獸心的亞雷相處,也使她不能向心愛的人隱瞞自己的“污點”,因為她沒有沾染多少文明,所以也就缺乏功利的計謀。而且苔絲蔑視宗教,蔑視法律。另一方面,由於苔絲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殘存於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準來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苔絲以失去自我為前提,對克萊爾極度崇拜,極度忠貞。正是這種思想,這種保守性,加重了苔絲命運的悲劇性。[6]

亞雷·德伯(Alecd'Urberville)

亞雷的父親是個有錢的商人,而后冠以貴族德伯的姓氏。這個闊少憑藉父親的金錢、權勢在鄉野稱霸,為非作歹。他第一次見到苔絲,荒淫好色的嘴臉就暴露無遺。由於苔絲年幼無知,缺乏經驗,而周圍的環境又是那樣黑暗,沒有一個人幫助,沒有一個人保護,因此,他趁人之危,設下圈套,蹂躪、玷污了苔絲,毀壞了苔絲少女的貞潔和一生的幸福。儘管後來他在老克萊牧師的幫助下一度改邪歸正,自己也作了牧師並打算變賣家產到非洲去傳教,然而幾十年的惡習並未根除。當他再度碰見苔絲以後,邪念再生,幾年的教誨前功盡棄,倒是苔絲看透了這個身著道袍的牧師的靈魂,拒絕了他。可亞雷又百般來糾纏、脅逼苔絲,”但是,苔絲寧可繼續留在棱窟槐富農葛露卑的農場裡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榨,承受超負荷的重體力勞動,也不願意屈服於亞雷。然而父親病死,母親身體不好,弟妹失學,房子租賃到期,一家人被攆出村子無處安身,就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苔絲的母親接受了亞雷的主動幫助,而苔絲也被迫作了他的情婦,成為亞雷放縱生活中的最大受害者。在克萊歸來之後,苔絲認為是亞雷讓他誤以為克萊再也不會回到他身邊,與亞雷發生激烈的爭吵,亞雷最終死在的苔絲手下。[7]

安吉爾·克萊(AngelClare)

克萊是與亞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個有開明思想的知識分子。他雖然出身牧師家庭,卻不願意當牧師“為上帝服務”,更願意從事實業——務農,克萊鄙視階級偏見和等級觀念,厭棄都市繁華生活,自願到鄉間務農。他不怕吃苦,和農工一樣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力圖掌握各種門類的農業技術,以便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個大農場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和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朝夕相處,使他更感到鄉村生活的純樸,也更嚮往著自然,純樸、清新的生活,為此,他不願意娶有錢人家的小姐,而要娶農家姑娘為妻。在他眼裡,苔絲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兒”,純潔的象徵,完美無暇的傑作,“天地間沒有什麼象苔絲那樣純正,那樣甜美,那樣貞潔了。”然而,當苔絲誠實地向他坦白了自己過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萊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克萊對苔絲不僅沒有絲毫同情,甚至“不能優容苔絲”,他視而不見苔絲對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無情地拋棄了她,置苔絲於痛苦絕望之中,而且永遠撲滅了愛情在她心中重新喚起的希望。克萊拋棄苔絲後,遠涉異國來到巴西,飽受生活磨難之後,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認識到自己所固守的傳統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絲,也坑害了自己。內心的悔恨,對苔絲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絲,此時苔絲心中痛苦、悔恨、絕望之情達到頂點。丈夫的歸來,兩人的重逢,使苔絲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騙,一怒之下,殺死亞雷,復了仇。經過了五天的逃亡,苔絲和克萊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被捕,接著被處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遺願,帶著懺悔的心情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2]

註:根據不同翻譯有不同人名。

點評鑑賞

繪畫藝術在《德伯家的苔絲》環境描寫中的運用,尤其是色彩與光線的運用,對這部作品的人物刻畫、氣氛的烘托、主題的闡發、讀者的心理接受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真實而富於感染力地展現了女主人公苔絲短暫一生中戀愛、婚姻的悲劇,使讀者對這一出人生奮鬥的悲劇感同身受。[8]

景物描寫表現了哈代運用繪畫藝術的大家手筆,既有氣魄宏偉的巨幅風景畫,也有精工細作的靜物小品。[9]景物取材雖來自大自然的景色,然而作為風景的風景實際上已經不再存在,它們已成為一個個的背景,反映和協調著人物的情感和經歷。他再現大然,無論是一草、一木、一花,還是一朵雲彩、一片田野,採用的不是照相師的再現手法,而是畫的方法。作家藉助色彩、光線、線條等繪畫藝術手段,著力探索天空和地面的色彩關係,其間有種看不見的對比效果,體現了他對於寬度和力度的感受力。[9]

哈代將如畫的鄉村生活環境、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動人的細節一起呈現於讀者的眼前,給人以美感和享受,同時透過具體生活的畫面,不遺餘力地刻畫人物的複雜性,並揭示了作品的道德主題和悲劇主題。在小說中,每一段景色的描寫都是為了揭示苔絲心靈發展規律的某一段歷程,也呼應了苔絲的性格和命運。在苔絲每一次出場前,哈代都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那裡的環境。[10]女主人公苔絲生活的各舞台,如寧靜的布蕾谷及其周圍一帶的山林、草地、低谷和河流,美麗的塔布籬和荒涼苦寒的棱窟槐,讓讀者一覽無餘。繪畫藝術的運用更使文字如圖畫般呈現在讀者面前,與小說的人物和情節有機地融為一體。在這裡,藝術追隨著自然界,藝術家的手不由自主地聽從眼睛的感覺支配,而讀者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過眼睛去發現。通過人為的或自然的符號就可以在我們的想像里重新喚起同實物一樣的意象。藉助繪畫藝術的手段捕捉外部事物某一獨特方面的本質,用人類心情的某一方面同它關聯起來,並且形諸語言文字,在讀者的心中激起那種所需要的感情。[9]哈代就這樣通過巧妙地構思,把自然環境的變化與人物命運的起伏結合起來,用特殊的環境描寫來渲染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構成了小說無與倫比的奇特魅力。[10]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性格與環境小說”最典型的一部。在小說中,環境與主人公相互感應、相互襯托、息息相通。人物的喜怒哀樂與環境的情調色彩變化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環境預示反映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人物的情感命運則賦予環境更多的靈氣和活力。兩者之間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環境的情調和角色的心靈形成一個整體,交相輝映。

作品評價

“它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一顆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的地位。小說描寫的是社會如何把一個純潔、善良、質樸、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最終拿起武器向仇人復仇的故事。在美麗的苔絲身上我們至始至終看到的是她純潔的本性對逼迫她的惡勢力的苦苦掙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洛德·西蒙)[4]

“《德伯家的苔絲》的寫成,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英國作家埃利亞斯·卡內蒂)[6]

作者簡介

托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

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為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