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神經外科學

《微創神經外科學》是200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繼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第1版出版發行後,在國內引起一定反響。微創神經外科學幾年來發展迅速,作者經過充實並糾正第1版中的某些錯誤,修訂再版。全書約150萬字,插圖1000餘幅。本書主編邀請國內較早開展微創手術技術的專家,以神經外科發展的歷史為起點,對微創神經外科學的形成、發展及其現狀進行了介紹。此外,並詳細介紹了套用微創技術治療的各種神經外科疾病及其技術,包括顯微神經解剖和神經內鏡解剖、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設備和器械、神經導航手術學、微骨窗入路治療顱內疾患、神經內鏡輔助手術、微創技術在功能神經外科的套用、腦病變活檢技術和腦腫瘤的治療、介入神經放射學和立體定向伽馬刀等。現代神經影像學、麻醉學和監測技術的進步是微創理念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對此也進行了描述。

本書適合於具有較高理論和臨床實踐基礎的中高級神經外科醫生和研究生閱讀。

作者簡介

趙繼宗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9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1990年赴美國休斯敦醫療中心研修神經外科。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系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評審組成員,世界神經外科聯盟(WFNS)執委,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與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全國繼續教育委員會醫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等雜誌副主編、《Surgical Neurology》、《Neurosurgery》、《Child’SNervous System》等雜誌編委。 長期從事腦血管病、顱腦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起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台開展神經導航經蝶和脊髓導航手術、內鏡直視下夾閉動脈瘤以及螢光造影,開顱手術中超音波監測等微創手術技術。套用功能磁共振研究腦語言和視覺功能區。目前主持國家 “十一五”重大支撐項目“腦卒中外科綜合治療技術體系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神經導航的微創神經外科學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微創神經外科技術平台建立及術中神經功能保護的研究,2004年和2007年先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05年主編的《微創神經外科學》第1版問世。還主編出版《顱腦腫瘤手術學》,我國神經外科《IIS床診療指南》和《臨床技術操作規範》等專著7部。2005年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世界神經外科學簡史

第一節 人類環鑽術歷史

第二節 近代神經外科學的建立和形成

第三節 經典神經外科學時期

第四節 顯微神經外科時期

第五節 微創神經外科學的建立

附表 世界神經外科學醫事年表

第三章 神經影像學基礎

第一節 螺鏇CT

第二節 磁共振成像

第三節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PET)在腦腫瘤中的套用

第四節 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在腦疾病中的套用

第五節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

第四章 神經影像在微創神經外科手術中的套用

第一節 磁共振腦功能成像在微創神經外科中的套用

第二節功能性磁共振(IMRI)輔助神經導航

第三節 術中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病手術中的套用

第四節 腦磁圖在微創神經外科中的套用

第五節 術中MRI及其套用

第六節 纖維束成像在微創神經外科中的套用

第七節腦磁共振彈性成像——影像“觸診”

第五章 現代神經外科麻醉學

第一節 神經外科麻醉常用藥物對中樞神經的影響

第二節 常用的神經外科麻醉方法

第三節 神經外科術中監測的進展

第四節 神經外科麻醉管理技術的進展

第五節 神經外科麻醉後的處理

第六章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的監測及治療

第一節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的氣道管理

第二節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的液體治療

第二節 正性肌力藥物在神經外科患者中的套用

第四節 神經外科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

第五節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

第六節 神經危重病患者的鎮靜

第七節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防治

第八節 神經外科危重患者院內感染的防治

第九節 顱內壓監測設備的臨床套用

第十節 持續腦室外引流設備在神經外科的套用

第七章 亞低溫在神經外科的套用

第一節 歷史回顧和亞低溫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亞低溫治療的神經保護機制

第三節 亞低溫治療的臨床套用

第四節 亞低溫治療的併發症及其防治

第五節 展望

第八章 顯微神經解剖和神經內鏡解剖

第一節 海綿竇、岩骨斜坡區顯微解剖及臨床套用

第二節 鞍區的內鏡解剖——操作和結構

第三節 顱後窩的內鏡解剖——操作和結構

第九章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設備和器械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設備的性能及正確使用

第三節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器械及其使用

第四節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的訓練

第十章 神經外科手術中的電生理監測

第一節 神經、肌電圖和誘發電位監測

第二節 腦電監測

第三節 腦地形圖在微創神經外科中的套用

第十一章 超聲監測技術在微創神經外科手術中的套用

第一節 手術中腦血流代謝監測技術

第二節 經顱都卜勒超聲技術在腦血管病中的套用

第三節 術中超聲在神經外科的套用

第十二章 神經導航手術學

第一節 影像引導神經外科學發展歷史

第二節 神經導航系統設備

第三節 神經導航系統在神經外科的套用

第四節 神經導航手術中影像漂移的研究

第五節 神經導航下切除腦膠質瘤

第六節 神經導航下切除深部腦腫瘤

第七節 神經導航下切除腦深部海綿狀血管畸形

第八節 神經導航在顱底腫瘤手術中的套用

第九節 垂體大腺瘤的神經導航經蝶手術治療

第十節 神經導航下切除腦室內腫瘤

第十一節 神經導航在動靜脈畸形和動脈瘤手術中的套用

第十二節 神經導航下脊柱外科

第十三節 機器人輔助立體定向手術

第十四節 顱骨修復體的數位化設計與製造

第十五節 功能磁共振與神經導航融合定位和保護腦功能

第十三章 微骨窗入路手術學

第一節 個體化開顱和腦溝入路

第二節翼點微骨窗入路

第三節 微骨窗入路在顱腦外科的套用

第四節 神經內鏡輔助微骨窗入路治療顱內深部病變

第五節 微骨窗入路切除顱內腫瘤

第六節 眶上微骨窗入路治療顱內腫瘤

第七節 微骨窗入路夾閉顱內動脈瘤

第八節 枕後微骨窗入路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

第九節 微骨窗入路治療間接視神經損傷

第十四章出血性腦卒中的微創神經外科治療

第一節 高血壓腦出血的微創穿刺治療

第二節 微骨窗經側裂-島葉入路治療高血壓殼核出血

第十五章 神經內鏡輔助手術

第一節 神經內鏡輔助手術概述

第二節 神經內鏡在顱內動脈瘤外科的套用

第三節 神經內鏡下經鼻腔-蝶竇垂體腺瘤切除術

第四節 內鏡單側鼻腔-蝶竇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

第五節 神經內鏡輔助切除上皮樣囊腫

第六節 神經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治療梗阻性腦積水

第七節 內鏡輔助經鼻腔視神經管減壓術

第八節 內鏡輔助經鼻腔腦脊液鼻漏修補術

第九節 腦室內腫瘤的神經內鏡輔助手術治療

第十節 腕管綜合徵的內鏡治療

第十六章 微創技術在功能神經外科的套用

第一節 微創技術治療帕金森病

第二節 癲癇的微創外科治療

第三節 微創技術治療肌張力障礙

第四節 立體定向腦病變組織活檢

第五節 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

第六節 精神外科學

第十七章 腦腫瘤的綜合治療

第一節 腦腫瘤的放射治療

第二節 腦膠質瘤的化療

第三節 立體定向伽馬刀治療

第四節 腦腫瘤內放射治療

第五節 光動力在腦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套用

第十八章 介入神經放射學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

第三節 腦動靜脈畸形的血管內栓塞治療

第四節 脊髓血管畸形

第五節 非Calen靜脈腦動靜脈瘺

第六節 硬腦膜動靜脈瘺

第七節 創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

第八節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

第九節 頭頸部高血運腫瘤的術前栓塞

第十節惡性腦膠質瘤的動脈內插管化療

第十九章 分子神經外科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組織及細胞腦內移植重建神經功能

第三節 成年神經幹細胞生物學和腦再生醫學

第四節 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療

第二十章 循證醫學基本原理及其在神經外科領域的套用

第一節 循證醫學概述

第二節 循證醫學臨床證據的檢索

第三節 循證醫學臨床證據以及證據評價方法

第四節 循證醫學在神經外科的套用

第二十一章 微創神經外科學展望

第一節 我國微創神經外科學現狀

第二節 微創神經外科學展望

附錄1 微創神經外科診療指南

第一節 亞低溫治療

第二節 立體定向技術

第三節 血管內治療

第四節 神經導航技術

附錄2 微創神經外科醫療技術項目規範準入管理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本書縮寫詞

索引

試讀章節

1 第一章 緒論

微創概念(concep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20世紀末,醫學進入微創時代,微創神經外科學(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技術不斷湧現並逐步推廣。回顧微創神經外科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思考微創概念,綜觀各類微創神經外科技術,方能使我們跟上人類醫學前進的步伐,自覺、理性地在醫療實踐中發揮醫師的神聖職責,以最好的醫療結果回報患者和社會。

一、關於“微創神經外科學”的名稱

1992年,德國醫師Bauer和Hellwi9提出的微創外科學(minimally invasive surgeey)覆蓋了外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當然神經外科也在其內。英文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我國醫學界普遍翻譯為“微創

外科學”,與我國神經外科將領域minimally invasiveneurosurgery翻譯成“微侵襲神經外科”有別。

我國最早使用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這一名詞者,乃我國神經外科醫師劉承基教授,將其翻譯為“微侵襲神經外科”,並且在1995年以《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出現在學術界。但是,國內醫學界大多將minimally invasive翻譯為“微創”,為此,我也翻閱過很多字典,“invasive”一詞,確實是“侵襲”之意,有“侵害”和“發病”的含義(《新英漢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中文的“侵襲”和“創傷”有別,英文的“invasion”(侵襲)和“wound、trauma、vulnus”(創傷)也不是同一個辭彙(《漢英醫學大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000年在武漢召開的人民衛生出版社7年制教材《外科學》編委會上,我們參加編寫的三位神經外科醫師,曾經與我國外科界其他專業的同行專家們一起商榷過,最後大家認為,統一把“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翻譯為“微創外科”。所以,為了與國內醫學界其他學科取得一致,本書將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翻譯為微創神經外科學。

鎖孔人路(keyholeapproach)完全是形象的說法,其中包含套用神經內鏡,經孑L道人路的痕跡,容易造成誤解。故本書將其統一稱為“微骨窗入路”。

二、微創神經外科學形成背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