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

內容介紹

《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內容簡介:首先,這種“三高一低”的增長方式面臨著中國的資源本底和環境容量的制約,中國的資源和環境不能長期支撐這種粗放型的發展,必須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把資源的利用限制在資源再生的閾值之內,把對於環境的損害限制在環境自淨能力的閾值之內,通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無害化,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這種“三高一低”的增長方式也在國際上飽受爭議和指責,常常成為已開發國家“拿捏”中國的把柄。的確,高排放已經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雖然中國在碳排放的存量(歷史累計量)上並不大,但在增量上卻越來越多,只會加劇全球氣候進一步升溫。由於可持續發展具有共同性的特點,只有全球共同行動,才能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此,研究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探索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現代教育出版社緊緊扣住這個時代的脈搏,在“十一五”規劃時就確定了本選題,並把這個研究作為重點支持圖書,實屬難能可貴,而《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是作者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研究心得。
2000年,我到北京師範大學從事博士研究,出站後留校任教,在循環經濟、低碳發展、城市化等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發表了一些論文,在課堂上教授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課程。除此之外,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作為專家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CNSCs)的相關工作,不遺餘力地推進中國區域和地方的可持續發展,考察了目前108個實驗區的絕大部分,多次參與國外可持續發展的交流和考察活動。正是有這樣的經歷,《循環經濟與低碳發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不完全是一部純理論著作,它還能從中折射出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作者介紹

劉學敏,1963年11月生,山西省襄汾縣人。先後在蘭州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和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00)。現任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黨委書記,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區域經濟學專業、自然資源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自然資源專業自然資源高效利用與區域發展方向博士研究生導師。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線形經濟與漫長的反思之路
一、工業革命的輝煌與缺失
二、“線形經濟”
三、漫長的反思之路
四、從理念到全球行動
五、中國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
一、快速工業化造成的資源環境壓力
二、快速城市化造成的資源環境壓力
三、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壓力
四、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引領世界潮流
第三章 從線形經濟到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
二、生態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設計
三、循環經濟的巨觀設計
四、循環經濟的微觀設計
五、CNSCS的循環經濟探索和實踐
六、循環經濟理論
七、循環經濟的機制和制度
第四章 從循環經濟到低碳經濟
一、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潮流
二、國際低碳經濟的典型案例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及制約因素
四、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和機遇
五、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及實現措施
第五章 節能減排與低碳社會
一、積極推進低碳社會建設
二、低碳經濟的認識誤區
三、農村節能減排與低碳社會
四、城市節能減排與低碳社會
第六章 循環經濟、低碳發展與經濟學創新
一、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現代經濟學的局限性
三、循環經濟挑戰現代經濟學
第七章 循環經濟、低碳發展與經濟政策創新
一、既有巨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偏差
二、末端治理的環境政策
三、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
四、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選擇
5.《新發展觀》和《我們共同的未來》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來自世界11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商討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問題。這是人類第一次把環境問題納入國際議事日程。大會所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是關係到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是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也是人類的緊迫目標。這次會議,把各國政府和公眾的環境意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983年,法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出版了《新發展觀》,提出了“發展=經濟+自然+社會+人”的著名公式。他提出的“為一切人的發展”,“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價尺度和目的”的觀點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他強調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發展,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發展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共同體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①把發展關注的中心由客體移向主體,是從舊發展觀向新發展觀的一個質的轉變。
1983年成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從一個地球到一個世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總觀點》的研究報告。報告深刻指出,我們需要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