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

完善。

簡介

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先生,字騰飛,福建同安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出生於荷屬爪哇島(今印尼)。1883年,赴新加坡讀書,1891年,赴美入威斯雷陽大學,鏇轉入耶魯大學 ,1899年,得文學士學位。其後李先生回南洋任教,於1905年返國來上海。這年秋天,震旦大學的愛國師生在馬相伯先生的帶動下,為反對法帝教會對學校的控制,脫離該校,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 ,李先生被聘為總教習,不久嚴復等人來復且任監督,李先生遂為教務長。1912年,因復旦公學的吳淤校址毀於戰火,遂遷入上海徐家匯的李公祠。次年,校董事會成立 ,董事孫中山先生等推選李先生為校長。1917年,復旦正式改組為大學,設文、理、商三科。但當時復旦開辦未久,基礎未奠,尤缺基金,又因李鴻章後裔屢興詞訟。想把復旦逐出李公祠 ,為此李先生在是年冬以復旦大學校長的身份赴南洋各地向華僑募捐。時南洋僑胞景慕李先生盛名,群遣子弟入學,因而李先生很快在南洋募得巨資,次年回國後,就開始在江灣購地 ,以期另闢校址。到1920年,購得土地七十餘畝,次年開工建築,到1922年建成教室、辦公室和宿舍各一幢,於是復旦大學正式遷往江灣(今校址),徐家匯原校址改為中學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復旦大學西遷重慶北碚黃桷樹,部分師生因困於環境不能成行,李先生就在公共租界內開設復旦大學補習部,堅持教學 。1947年11月19日,李先生因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思想

復旦大學校長傳記系列復旦大學校長傳記系列

李登輝先生的民主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的熱情非常強烈,早在南洋任教期間,他就加入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活動。在吳泌復旦公學期間,有一天,李先生坐火車去吳宋 ,在車上聽見有一婦女呼叫。聞聲趕去,見三四個美國水兵正在調戲一位中國村婦,李先生氣憤地用英語斥水兵無禮。但其中一個水兵蠻不講理,竟搶了李先生的手杖扔出車窗 。李先生憤不可遏,撕下這個水兵的肩章,水兵遺帽倉皇逃遁。事後,李先生在報上撰文揭露此事。據說後來美領事只得道歉,並處罰了水兵。五四運動期間,李先生站在愛國主義立場上 ,任國民外交後援會及華僑聯合會會長,對救國運動不遺餘力,而且還旗幟鮮明地支持復旦學生運動。當時復旦大學學生聯合上海其他學校致電北京政府,抗議北京政府鎮壓學生 ,李先生等人對學生說:如此力量是不夠的,應該聯合上海各大中學校,有一個比較永久的組織,方足以應付未來。復旦學生根據李先生的意見,就派人聯絡各校,很快地成立了上海學生聯合會 。難能可貴的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李先生不僅提倡抵制日貨,並且還同情和贊助學生髮動對日武力抵抗的要求。大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占領上海,計畫收買李先生。李先生面對敵偽威脅引誘 ,毫不動搖。他以"三不主義"昭示師生:一,不向敵偽註冊;二,不受敵偽補助;三,不受敵偽干涉。"三不"不行,則寧可停辦學校 。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復旦大學

李登輝先生對復旦大學的建設所化費的心血和作出的貢獻也是令人難忘的。在購置江灣土地和建設新校舍時,李先生經常往返徐家匯和江灣之間。當時上海市區與江灣之間尚未開築公路 ,李先生為勘察復旦新校址,只得先坐淞滬鐵路到江灣鎮。然後再坐手推獨輪車,行半小時許才能到達現場。當時校址內外叢塚遍野,渺無人煙,不少人認為這裡不宜建校,但李先生堅持自己的遠見 ,經過多年經營,終於使學校初具規模,奠定了今天復旦大學的基礎,在主持復旦大學補習部期間,為躲避敵偽的壓力,堅持教學,李先生帶領師生三遷校址,最後在赫德路〈今常德路)賃屋開學 ,直至抗戰勝利。抗戰期間原復旦大學校址為偽上海大學占用,多所損毀。抗戰勝利後,復旦遷回上海,與補習部合併,兩地師生人數驟增,原已有損壞的校舍遠不能滿足需要 ,李先生就帶領全校師生用數月功夫拓建新校舍。其後,李先生雖已患盲疾並辭去大學校務,但仍隨時關心學校。直至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復旦大學和附中的教學。據顧仲彝教授回憶 ,1947年九月初的一天,他去看望李先生,李先生抓住顧的手用已不很清楚的話說:"我知道你很忙,不過附中必須你去幫忙,我叫教務處排上課了,你千萬不要推辭 。"

復旦大學的老校友常常以崇敬的口氣談起李登輝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博深的學問。李先生不慕榮利,以畢生從事教育文化事業為己任,為此他幾次辭謝高官,而把全部精力獻給教育事業 。在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儘管校務繁忙,但仍先後擔任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進化學、拉丁文、德文、修辭學等諸門課程,教學之餘,他又編撰了許多教材和專著 。李登輝先生主張"學術獨立,思想自由",要求學生"至誠,純潔,無私,博愛",他還倡導了"犧牲,服務,團結"的"復旦精神"。李先生培養的學生中有竺可楨同志那樣的傑出的科學家,不能不說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正因為如此,當李先生逝世的噩耗傳出 。全國交化教育界皆為震驚,特別是散在國內外的復旦校友紛紛致函電弔唁,就不難理解了 。已故的陳望道校長與李登輝先生共事二十多年,他在追悼李登輝先生時曾撰文說:李登輝先生"是復旦傳統的象徵",他"專為青年的發展、中國的進步辦教育",這樣的評價是並不過分的。

解放後,由於黨和國家對高教事業的重視,復旦大學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切知識分子。只要是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著有成績的 ,應受到尊重"。李登輝先生正是這樣一個應該受到尊重的,特別是應該受到復旦師生所尊重的人。"老復旦"都知道,我校的大禮堂,原名登輝堂,它的原址是李登輝先生在1922年建造的復旦宿舍,由於在抗戰期間毀壞 ,1946年復旦拓建新校舍時,為紀念李登輝先生對復旦大學的貢獻。遂在此建大禮堂以登輝命名。在"四人幫"橫行時,李先生被誣為"洋奴買辦",由此也廢除了"登輝堂"之名 。我們認為,如今應該推倒強加在李先生頭上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辭,並建議為"登輝堂"恢復名譽,以紀念李登輝先生。

復旦精神

老校長李登輝曾提出六個字的復旦精神:服務、犧牲、團結,今天來看,也還不無啟發。

李登輝校長原來是一位華僑,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為了振興祖國,回國獻身於教育事業。在他長期的教育生涯中,認識到應該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其中尤以德育最為重要。因為僅僅體育好,只能造成蠻橫的強力;僅僅智育好只能造成狡猾的白私。社會上最可怕、最危險的人,是那些沒有道德而又足智多謀的人。他指出,在五四遠動時,北洋軍閥政府中身居高位的留學生被青年打倒,國民黨政府中,在五四運動中打倒他人的人,現在又必須他人起來打倒。在國民黨中,“有許多號稱革命領袖的人物,怕只是投機成功的專家”。他認為個入的道德品格不立,一切社會、政治、經濟改革都是一句空話。

一九三零年,他在《成功的意義》一文中說,只有以犧牲、博愛換得的成功,才能萬世不朽,與日爭光;只存丟開了自己私人的成功,而致力於大眾的成功,忘卻小我、致力大我,才能受萬流景仰、百世師宗。一九四三年,李登輝處在敵偽的上海,他仍然教育學生:“諸生當切記復旦之精神為犧牲與服務,出校以後務鬚髮揮復旦之此種精神”,“以愛護其國家”。
抗戰勝利以後,李登輝發現國民黨更加腐朽,對國事憂心如焚。他在一封信說:“世風較前更下,人心較前更險,國民道德普遍低落,上下交征以利,寡廉鮮恥,莫此為甚”。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李登輝在學生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再次闡述復旦精神的含義。他對大學畢業生說,你們現在穿的是學士制服,“你們穿了以後,應當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應當從此對國家有所貢獻”,“應當對社會服務,為人類犧牲”。“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還需要團結。全體人民團結,中國才有希望”。“服務、犧牲、團結,是復旦的精神,更是你們的責任”。
“服務、犧牲、團結”是李登輝先生對復旦師生校友的囑咐。這是一個愛國的老教育家的懇切希望,更是他留給復旦大學的寶貴精神財富。

1913年-1916年任復旦公學校長。
1917年-1936年8月任私立復旦大學校長。
為紀念李登輝的功績,復旦大學邯鄲路校區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登輝環路。另有一座相輝堂,是以馬相伯和李登輝這兩位復旦大學校長命名;在重慶的復旦大學舊址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樓——登輝堂。

紀念館

http://www.eeloves.com/15041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