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到月球[美國1998年大衛·卡森執導電視劇]

從地球到月球[美國1998年大衛·卡森執導電視劇]
從地球到月球[美國1998年大衛·卡森執導電視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從地球到月球》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這是大炮發明家的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建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繫。

基本信息

情節

從地球到月球 《從地球到月球》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巴爾的摩大炮俱樂部(這是大炮發明家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建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繫。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爾當獲悉這一訊息後建議造一顆空心炮彈,他準備乘這顆炮彈到月球去探險。巴比康、米歇爾·阿爾當和尼卻爾船長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18**年12月1日乘這顆炮彈出發了。但是他們沒有到達目的地,炮彈並沒有在月球上著陸,卻在離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繞月運行。然而,其中的科幻構思至今令人稱道。
此書不靠文學色彩,沒有打鬥情節,完全憑藉“幻想裝置”打動我們。例如,那著名的“炮彈車廂”——彈殼飛船。

炮彈

這個炮彈的外部是直徑九英尺,高十二英尺。為了不超過規定的重量,他們把彈壁做得稍微薄一些,同時卻把炮彈底做得特別厚,因為它要承受低氮硝化纖維素燃燒時產生的氣體的全部壓力,其實,炸彈和錐形圓柱體的餾彈也是這樣,底部比較厚。
這個金屬塔的出人口是在圓惟形部分上開的一個小洞,跟蒸氣鍋爐上的那些洞口一樣大小。洞門是鋁板做的,關上洞門,再擰緊結實的翼形螺釘,小洞就嚴絲合縫地給堵起來了。這樣,旅客們一到達黑夜的天體,就可以自由地走出他們的活動監獄。
但是,單單到那兒去是不夠的,路上也應該看看呀。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原來在皮墊子下面有四個舷窗,舷窗上裝著非常厚的凸透鏡,兩個在炮彈周圍,第三個在彈底,第四個在尖頂,所以旅客們一路上可以同時觀察已經離開了的地球、越來越近的月亮和掛滿了繁星的天空。不過舷窗外面嵌著結實的金屬護窗板,免得受到出發時的撞擊,只消擰下裡面的螺絲帽就很容易地把金屬板扔抑了。這樣炮彈里的空氣就不會漏出去,而旅客們也可以進行觀察了。
現在飛船上的返回艙,和凡爾納在19世紀所構想的十分相似!套用至少經過充分研究的科學背景,是凡爾納有別於早期作家的基本要素。凡爾納的特殊貢獻,就在於他喜歡作準確的科學敘述,而這樣的敘述在瑪麗·雪萊愛倫·坡納撒尼爾·霍桑的作品中是缺少的。凡爾納的小說情節不一定十分有趣,但他的科學想像卻總是引人入勝的。不講究文學色彩、完全靠科學敘述取勝的科幻小說家,在凡爾納之後,有一位是俄國的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他在預言人類征服太空方面大膽構思,以燃料為動力的火箭成為宇航的工具,比凡爾納的用哥倫比亞大炮發射彈殼飛船有了進一步的可行性。
其次,凡爾納向19世紀的讀者展示了一個“科學奇蹟”成為現實的理想世界,而20世紀,他的一些科學幻想真的成了現實。例如,阿波羅登月。《科幻世界》對此進行了比較
凡爾納月球炮彈與阿波羅登月對照表
項目 凡爾納 阿波羅登月
太空人人數 3 3
航速 36000英尺/秒 35533英尺/秒
航時 97小時13分20秒103小時30分
降落地點 兩者僅相差十幾公里
發射點 同為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
——引自《科幻世界》1998年第10期
凡爾納說過:“在我的傳奇故事中,我必定要把我的所謂發明建立在現實基礎上,而且在套用它們時,必定讓它們的結構安排和使用的材料不完全脫離同時代的工程技術和知識領域。”因此,他的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對科學細節的描寫卻讓人相信。讀者喜愛的正是他筆下亦真亦幻的發明創造所帶來的奇蹟,啟發真正科學研究正是他筆下亦真亦幻的發明創造所帶來的奇蹟。
還有,其科幻構思中不僅包含科技奇蹟而且包含經濟奇蹟和社會奇蹟,他通過形象思維向我們講述了“科學是生產力”,這已經在無形中涉及了社會科學領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