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儲豆

徐溥儲豆

“徐溥儲豆”說的是明朝首輔大臣徐溥從少年時就開始養成的用儲豆的方式警示自己的習慣,顯示了他強烈的自律意識。

人物介紹

徐溥(1428年—1499年),字時用,號謙齋,南直隸宜興縣洑溪(今宜興宜城鎮溪隱村)人。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弘治五年八月至十一年七月(1492年-1498年)任當朝首輔一職。性凝重有度,居內閣十二年,從容輔佐,愛護人才,屢遇大獄及逮系言官,委曲調劑,安靜守成。卒年七十二,諡文靖。徐溥撰有《謙齋文錄》四卷(見《四庫總目》)傳於世。

典故

明代學者徐溥在少年時代就性格沉穩,舉止老成,他在私塾求學期間,從來都不苟言笑。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並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漸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後來為官,還一直保留著這一習慣。徐溥就憑著這樣的持久約束和激勵,不斷修煉自我,完善品行道德,終於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啟示

徐溥對自己行為的高標準約束顯示了他強烈的自律意識,即使是在個人獨處時,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讓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的時候仍然能夠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絲毫不放鬆自我監督的力度,謹慎自覺地按照一貫的道德準則去規範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在成長中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重要的是對待缺點和不足的態度。“不知其非,安能去非?不知其過,安能改過?”無論身居何職,官拜何位,我們都應該學習徐溥,做到一日三省,在自己的心裡放兩個“瓶子”,對做過的事情經常剖析,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評判,自查自糾,防微杜漸,才能不斷改造自己,完善自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