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

徐尚,未詳。蘇秦,東周洛陽人。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併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要害的郡邑。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徐尚,戰國時人,以蘇秦為首的合縱連橫謀士。
且說南路戰場。徐尚、李牧, 領著大軍,開向懷地。兩人正並馬行著,探馬來報:“蒙恬、公孫衍先於我軍趕到懷地。此時,已建好營寨。”兩人聽罷,便談了起來。李牧問徐尚道:“今蒙恬、公孫衍,同來敵我。那公孫衍,身居大良造之職,位只在李斯、白起之下,大夫以為此人,才幹如何?”徐尚想了想道:“公孫衍本與呂不韋,一同反對新法。秦王嬴政, 用高官任他,以收其心。若依才而論,他不及張儀、蒙恬二人,但其才識,亦不可小看。”李牧點頭說:“我遍看秦國上下,不稱職者,也只公孫一人——嬴政用人,遠在我六王之上。”徐尚點頭道:“秦王用人,確是有法。只說蒙氏一家,三代皆屢建戰國,今之蒙恬,更深有才略;又有兩千鐵騎兵,行動敏捷,驍勇善戰,你我當小心對敵!”
牧正要答言,忽見左側風塵大起。一千秦軍騎兵,飛奔而來。徐尚舉目看著,笑道:“鐵騎兵迎接來了。”李牧一顫大槍,縱馬而出。率左翼人馬,上前應戰。立時,人喊馬嘶,一場混戰。細看秦軍鐵騎,人人身強體壯,手用大刀,凶勇異常。這時,徐尚令旗一揮,大兵成包圍秦軍之勢。秦兵主將秦仲見狀,大喊一聲,率軍退出戰場, 回營交令。
此時,秦營之中,蒙恬、公孫衍眾人,正在等他。秦仲進得大帳,拱手報導:“李、徐果善用兵,我軍到時,敵兵毫無混亂。那李牧更是槍法純熟,勇不可擋。”蒙恬點了點頭,叫他一旁坐下休息。
李牧之勇,秦人無人不曉。此時,不免私下議論。公孫衍見眾將如此,心中略有不快,起身道:“蘇秦有才,他所用之人,自然不凡,但我大秦,順天應人,一統之勢,無人可阻!大家只需各展所長,必可破強敵,立大功,彪炳千古!”眾將聞聽,氣勢大振。
蒙恬亦起身道:“公孫大人之言極是。我已得六國大片土地,勝勢已成。李牧、徐尚此來,無非垂死之掙!我上有大王,英明仁惠;下有眾將,驍勇同心,一統之期,只在明日!”眾將聞聽,同起道:“願聽將令,死而不悔!”
——蒙恬在軍中,素有威望; 公孫衍又是高官,有此二人為首,軍心甚齊。
這時,徐尚、李牧,已在秦營以東五里,下好營寨。前已有言,這支人馬,皆是齊軍,而齊國老將軍田單,深知亂世之中,軍馬緊要,故近年齊與別國雖少有戰事,他卻日日練兵。自上次齊與趙燕交戰,田單重治齊軍以來,他見秦國對齊,百般勒索,知齊秦反目,只是遲早。那時兩國,必動刀兵。故而更是對人馬,加緊訓練,所以此支人馬,素質頗好。
而自此次聯軍抗秦以來,大軍隨蘇秦,每到一處,必是輕鬆而勝;這支人馬,自隨徐、李,也是所向披靡,故而此時,頗有銳氣。
——所以,這支人馬,可稱勁旅。
當日無話。第二日,蒙恬、公孫衍,出營挑戰。列成隊伍,嚴陣以待。大隊左右兩旁,各有一隊人馬,甚是惹眼:只見此處人馬,皆是騎兵。馬上將士,圓睜雙目,直視前方,躍躍欲試, 如虎待撲。若是久經戰陣之人,一眼便知,此支人馬勇猛異常!此為何?正是兩千鐵騎兵馬。
此時,聯軍營門開了。五千騎兵,當先殺出,分列左右陣角;兩萬長予手,隨後而出,亦分做兩陣,列於騎兵內側;兩萬短刀手,緊隨出營,亦為兩隊,列於長予手內側,——此時,兩隊短刀手之間,尚有丈余尺寸。聯軍眾將,便從此躍馬,魚貫而出,列於陣前。隨及兩人于帥旗之下,飛馬出營, 來至陣前,居中停住。
細看兩人,乃是一文一武:文者,長衣飄帶,如仙如神;武者,金盔素甲,驚敵驚鬼,正是徐尚、李牧。
蒙恬不由點頭道:“敵國戰陣,轉瞬即成。其治軍有法,由此可見。”想到此,看看眾將,高聲道:“今敵軍正有士氣,哪位將軍願上陣殺敵,挫其銳氣?”一人應聲道:“小弟願往。”蒙恬一看,正是親弟蒙毅。這蒙毅,自幼受祖父教導,亦有所成。蒙恬點頭同意。
他催馬而出,倒提長槍,大罵挑戰。田分想著秦國對齊,屢屢勒索,深恨秦人,討令出戰。徐尚點頭。田分舞刀來至蒙毅近前。蒙毅認的田分,知他是齊人,破口大罵齊國不仁,背棄盟友。田分更罵秦國,橫徵暴斂, 貪得無厭。兩人罵著,各舉兵器。戰在一處。二十餘合,尚未分出上下。
李牧按捺不住,縱馬而出,來戰蒙毅。秦將魏章,躍馬出陣,敵住李牧。但他哪是李牧對手?未五合,李牧大槍,橫掃魏章腰部。魏章豎槍攔擋。不想李牧力量甚大,竟將魏章之槍桿應聲掃斷!魏章大驚,撒手扔槍,正要走時,李牧大槍一擺,正中胸膛,魏章當即斃命。
李牧抽出大槍,繼續向前,敵住蒙毅。田分自回。戰不十合,蒙毅抵擋不住。秦將孟說,討令而出,替下蒙毅。只兩合,被李牧一槍,刺中右腿,逃回陣去。
秦軍連敗三陣,一時無人出戰。徐尚令旗一搖,三軍同聲吶喊:“李牧將軍,所向無敵。”李牧橫槍大笑。那匹戰馬,也一陣嘶鳴。
蒙恬知要敵李牧,只有自己出馬。便請公孫衍,暫掌三軍。他左手提刀,右手抖韁,緩緩而出。李牧見是蒙恬,冷冷一笑,問道:“蒙將軍秦國上將,可知今日天下,形勢如何?”蒙恬亦冷冷一笑,應道:“今我大秦,兵鋒東指,所到之處,無堅不摧——只用一月,已得六國大片土地,一統在即!此天人共知之事,何必多問?”李牧哈哈一陣大笑道:“棄大片土地,乃我六國國相蘇秦之計。你國中計,卻還自以為功,好不知羞恥!今我數國聯合, 六王同心,君臣協力,人才廣聚,兵馬無數。不足十日,已收復二十餘城,入函谷、破暴秦, 指日可待,此才是事實!”蒙恬亦是大笑,道:“主帥無能,軍馬必敗;君主無能,國家必亡!今六王朽腐已甚,還想勝我大秦,真笑殺人也!”
李牧大怒,擺槍就刺,蒙恬舞刀相迎。這兩人多次交戰,互知底細,故而皆是攻多守少,但見槍舞如梨花,刀走如飛雪,果然好看!
這戰場本是輕風拂面,兩人這一交手,狂風忽起,塵土飛揚, 旌旗獵獵;又有兩方大軍,各執刀槍,吶喊助威,正顯出虎將勇武。
再看兩方眾人:徐尚自認在此戰場之上,無論生出何事,都可應對,故而神態自若。田分盯著交戰之人,不肯眨眼,有時為李牧擔心;有時見兩人,打的精彩,又暗自稱好。公孫衍只盼蒙恬取勝。秦仲緊握大刀: 蒙恬但有不測,便上前援助。蒙毅為兄擔心,已出了熱汗。
此時交戰,已過四十合。兩人皆已疲乏,但因未分出高下,均不肯罷手,咬牙而戰。又十合,兩人都是大汗淋漓。蒙恬刀法,有些慢了。
公孫衍恐再戰有失,急令鳴金。蒙恬回到隊中,已甚是疲乏,難穩坐馬鞍。公孫衍傳令,將其抬上軟床。
徐尚見蒙恬,不能指揮,令旗搖動。田分、申縛,各率左右兩軍,直衝秦陣!公孫衍一時慌了手腳,不知如何處理!好在秦軍訓練有素,未有將令,無人亂動。衍隨即清醒過來,忙命迎戰。但聯軍已占了優勢。兩軍混戰一場,秦軍小敗。兩方各自收兵。
蒙恬向回行著,心中暗道:“徐尚頭腦敏捷,不失時機,果然不凡!”到了大帳,眾人略作休息,蒙恬、公孫衍,聚齊眾將,商議戰事。
蒙恬知軍中,無人可勝李牧,便問:“李牧善戰,與之斗將無益。眾位有何妙計,以破敵軍?”公孫衍思想片刻,拍手一笑,說:“我看可以如此如此。”蒙恬低頭,略作思索道:“大人之計雖好,但徐尚有才,此計恐難奏效。” 公孫衍頗為不快道:“此等妙計,豈會不成?”蒙恬覺的,計縱不成,也無大失,便點頭同意。
第二日,兩軍各列戰陣。秦仲拍馬而出,單要李牧。李牧縱馬出迎。只兩合,秦仲敗走。蒙毅又出。三合時,兩人撒開戰馬,蒙毅並不撥馬回戰,直回秦軍。
李牧回馬,見蒙毅走了,正要再行挑戰,秦軍陣中,閃出弓弩射手,對李牧便射。李牧大笑,催馬舞槍,迎箭而進。那大槍舞的,風雨不透。弓弩手見李牧將至,慌忙退了。這時,李牧已到秦軍陣中。但聞殘叫不斷,轉眼之間,數十人已死槍下。秦軍大亂。
正此時,卻聽聯軍鳴金。李牧無奈,只得回來。到了陣中,便問徐尚:“敵軍大亂,大夫不命軍馬進攻,卻叫我回來,是何原因?”徐尚笑道:“將軍若大破秦軍, 豈不奪了我之大功?”李牧自知,徐尚絕非那等小人,又一思想,問:“莫非秦軍有詐?”徐尚道:“蒙恬治軍有法,但有不測,陣形不亂。今將軍剛入敵軍,秦兵就亂,其中定有蹊蹺。”
正說著, 探馬來報:“左右皆見秦軍。”李牧知方才,聯軍若真的進攻,這時必已被秦軍圍了,不由深感有愧。
公孫衍見計不成,沒了辦法。蒙恬就令收兵。徐李亦收兵。蒙恬、公孫衍,率眾將回到大帳。公孫衍苦笑,向蒙恬拱手道:“將軍料事,勝我多多。衍不自量力,妄用拙計,致使無功而返,真感羞愧!”蒙恬亦拱手,微笑解勸道:“大人,你我皆出於公心, 欲為大王出力,縱然有失,也可原諒。何況今日,只是不勝。”眾將都說“正是。”公孫衍這才慢慢,有了笑容。
於是眾人圍坐,又議軍事。眾人想到李牧之勇,多無辦法。蒙恬果是帥才,他道:“兩方交戰,當以已之長,攻彼之短,方可取勝。此次兩戰未果,皆因只注意李牧,以已之短,對彼之長,有失乃是必然。我有鐵騎兵,敏而善戰;且有多兵之利,此乃我軍優勢,正當用之。”眾人有的點頭稱是,有的便相互議論。
公孫衍問:“將軍可有勝敵之法?”蒙恬道:“我可用鐵騎兵,擾敵糧道,迫其分重兵守之。我軍於此,可占多兵之勢。至於如何破敵,一時還無計策。”
於是蒙恬就命秦仲,依言而行。徐尚果派兩萬人馬,增防糧道,以保暢通。蒙毅起身對蒙恬道:“我軍既眾於彼,正可斗兵。”幾員將佐,跟著贊同。蒙恬道:“徐尚多謀,恐不肯斗,但明日一試,也無不可。”
次日,蒙恬、公孫衍點大兵七萬出戰。徐尚、李牧聞報,只點兩萬人馬而出。兩軍列成陣勢。李牧縱馬而出。蒙恬就命大軍進攻,李牧大笑而回。秦軍趕來,徐尚令旗一揮,兩萬聯軍已退入大營。隨即營門關閉。卻見寨門之上,兩面大旗,迎風升起,各有文字:左者書:“公孫無能,臨敵大慌”;右者書“蒙恬有才,不惜人命”。
公孫衍一見大怒。就要攻寨。蒙恬勸住,收兵。思道:“徐尚用兵如此,其才不在我下。我當思妙計,方可勝之。”徐尚、李牧, 也思破敵之計,兩方半月未戰。
這日,士卒來報徐李:“秦軍在其正北二里,又新建一寨。”兩人本在坐談,聞聽此報,都知其中,必有蹊蹺。李牧站起身來,踱了兩步,問徐尚道:“大夫可知蒙恬用意?”徐尚思想著道:“我思有此可能:他分兵兩處,尋機迫我分兵守之,使我犯‘兵少而分’之忌。”李牧點頭道:“大夫之言有理,但蒙恬有才,他另有謀策, 也未可知。”徐尚站起身來,一邊向前踱著,一邊說著:“將軍之言,極有可能。不過我思敵駐紮兩寨,蒙恬只能居其中之一。”說著轉過身來,看著李牧道:“而公孫之才,在你我之下。我與將軍分兵對敵,先用計探明,蒙恬居處,後伺機而動,可於另一處取勝。”李牧稱好。
於是聯軍,也分兵兩處:徐尚仍居舊寨;李牧面對秦軍新營,又建一營寨。四座大營,兩兩相對。
當晚,李牧偷攻敵寨。但距秦營尚遠,已被發覺。李牧傳令進攻。頓時殺聲大起。秦營警戒人馬,萬箭齊發。其主力大軍,轉眼集合已畢,各按軍令,奔到寨牆,嚴密防守。
牧令人馬,分左右兩路。先命左路猛攻,右路虛張聲勢;又令右路猛攻,左路虛攻;忽又令左路猛攻;忽又令兩路同攻,如此變化。秦軍卻防守得法,秩序井然。
李牧目的已達,就命收兵。到了大帳,自思道:“秦營別人,絕無此才,這當是蒙恬。”但覺此時就下結論,為時尚早。
第二日,為防萬一,李牧又施一計:寫封書信,激蒙恬出戰,若果有蒙恬出營,自是最好;他縱不出,看如何應對,也可知蒙恬是否在此。
副將申縛,拿了書信,來秦營下書。副將孟說接進營中,問明來意,叫申縛在外等著,他拿著書信,自入大帳。不多時出來,對申縛道:“我家主將有信,請你帶回。如何答覆,都在信中。”申縛接了書信,告辭回來。見到李牧,說明經過。
李牧接過書信看了,喜道:“這定是蒙恬無疑了!”申縛忙問原因。李牧指著書信,笑說:“書中有‘昨, 李牧只以兩萬人馬,便攻我寨,愚昧之極,不足與戰’ 之句。黑夜混戰,能估出我軍人馬數目,公孫衍等絕無此才!”申縛大喜稱是。李牧命人,急報徐尚,請他馬上行動,以除蒙恬偷回舊寨之可能。
徐尚聞報,心中高興。傳令準備千套秦軍衣物。不多時,有人來報:“齊秦多年不戰,秦軍衣服難找,只找到七百餘套好的。”徐尚問:“壞的多少?”“那倒有數千套。”徐尚一笑說:“只把壞的取來。”那人一愣, 下去準備。
徐尚叫千名士卒,穿了秦軍衣服,道:“你們去秦軍營寨,如此而行。”這千人領命出了東寨門,繞到秦營之外,都喊:“快開寨門,叫我們進去。白起不敵蘇秦,已被打敗。我們是逃回來的。秦軍十有八九都死了,白起也死了。”秦軍士卒聞聽,飛報大帳。
大營之中,主將果是公孫衍。他正與眾將議事。士卒進來,報了此事。卻說各處戰場,都有信息往來。公孫衍眾人,知白起與蘇秦戰了兩場,但皆無勝負,便知這千人,必是聯軍。眾將都說:“這千人定是敵軍裝扮,來此亂我軍心。大人當速速派人,將其擒了。”公孫衍卻知蒙恬妙計將成,面露喜色道:“敵軍既來,自當破之。蒙毅將軍,速率一萬人馬,出營殺敵。”蒙毅領命,剛要出帳,公孫衍將他叫住,道:“切記!但有不測,需向北而去,不可回營!”蒙毅答應著,引軍殺出。這千人一見, 回頭就跑。蒙毅緊追。忽人報:“左右皆發現敵軍!”
蒙毅大驚,情知上當。忽想起公孫之言,向北便走。田分引著三萬大軍,包圍過來。秦軍腿腳慢的,轉眼死了千餘。蒙毅拚命北逃。田分引軍緊追。
跑了半個時辰,兩軍皆是疲乏。蒙毅正不知如何是好,忽一支騎軍,迎面殺來。蒙毅喜不自勝——原來正是鐵騎兵馬!
秦仲引鐵騎兵,讓過蒙毅,猛攻聯軍。聯軍皆是步卒,奔了許久,疲乏不甚,哪裡敵的?被鐵騎兵一衝,頓時死屍連倒!
幸好徐尚很快得報,急引軍親至。公孫衍知非徐尚對手,未敢擴大戰事,傳命收兵。徐尚查點人馬,死者不下五千,傷者更有一萬。
蒙恬見計策已成,恐再分兵有失,引軍迴轉舊寨。李牧亦引軍急回。見了徐尚, 忙問經過。徐尚細細說了,又嘆口氣道:“蒙恬分兵,果然妙計:他將舊寨,安排妥當,守之有法,知我攻時必用詐計。他卻將計就計,亦用詐計迎之。我一時疏忽,中他計策,有負蘇兄重託,自當作書請罰。”李牧勸道:“我雖傷了幾千人馬,但元氣尚存。大夫與我,依法守之,伺機而動,尚有勝算。”田分眾人,跟著也勸。徐尚嘆了口氣,自去作書。書罷, 命人送往邯鄲。
再說兩方主將蘇秦、白起。他們各引大軍,急奔邯鄲。白起下了嚴令,秦軍拚命飛奔。聯軍將士,更如舍了性命。尤以齊明眾人為甚:每日只睡一個時辰,吃飯則是邊跑邊吃,真如瘋了一般!
但兩軍相比,秦軍距邯鄲近了不少,其先頭騎軍,率先趕到。但邯鄲百姓,拚命死守。秦軍正在急攻,聯軍騎兵人馬,如飛趕到。步卒大隊,緊隨而至。
白起見秦軍大隊,離此尚遠,只得兵退十里。蘇秦將三十五萬大軍。分為兩處:令十萬精兵,在城西一里,紮下大寨,以迎秦軍。其餘人馬,駐於城內,先作休息,然後蘇秦,親自訓練。邯鄲百姓,本想與士卒同慶,但見軍中,人人疲乏不堪,不忍打擾,各自散了。
這時,司馬錯引秦軍大隊趕到。白起便距聯軍營寨五里, “一”字兒下三座大寨。左中右三營, 各有兵馬十萬、十一萬、十萬, 總計三十一萬。邯鄲西南有座小山,各曰馬服山,白起也令人占了。
秦軍休整兩日。第三日,白起聚眾議事。司馬錯、內史騰、李信眾人同到。給主將見了禮。白起叫眾人坐下,他威嚴看著眾人道:“眾位,此次彼六國聯合,我勝則一統天下,敗則國家必亡!我等,皆受大王洪恩,值此關頭,當全心為公,若有存私心者,天人共誅!”眾人起身,一同答應。
白起叫眾人坐下。內史騰想了想,霍然起身,拱手道:“大將軍!那蘇秦著實可惡!明日對陣之時,我願獨騎闖敵軍,舍了性命,斬殺蘇秦!”司馬錯溫和一笑,起身道:“將軍勇氣可佳,但那蘇秦,豈是容易殺的?”
正這時,探馬來報,言說南北兩路戰場,大戰皆起。司馬錯拱手問白起道:“大將軍,我南北兩路大軍,皆遇強敵,難免一場激戰。大將軍看兩路人馬,前景如何?”眾將也都看定白起。
白起道:“南路戰場:李牧之才,絕在蒙恬之下。徐尚之人,我知之不多,但蘇秦知人善任,既用徐尚,他必有才學。然蒙恬深有才略,久經戰陣,當可應付自如。北路戰場:趙奢用兵得法,張儀略有不及,但有王何久經大敵,全力相助;且有多兵之利,當可無憂。”
司馬錯聽著,連聲說是,拉著內史坐下。其餘眾人,皆面有喜色。此時,秦軍三座大營,數十萬士卒,各司其職,盡心努力,都有活捉蘇秦,報宜陽仇恨之雄心,銳氣頗盛。
聯軍營中,卻更是熱鬧。原來,此時聯軍士卒,也已基本恢復體力;蘇秦又刻意對城中士卒,進行了一番訓練,已決定明日出戰。他正與翟璜、公孫喜、魏冉、李兌等人,於營中坐談,士卒來報:“太子殿下,親將第一批軍需物資,送來邯鄲。現已將到營門。”
眾人便出營來迎。離著尚遠,翟璜便開口笑說:“我軍兼程而至,路上舍了許多刀槍物資。今日太子及時送到,明日正可用來破敵,太子當是首功。”太子丹一邊急步趕了過來,一邊忙道:“哪裡,哪裡!這功不是我的。”公孫喜道:“太子過謙了!真是過謙了”太子擺手解釋說:“不是過謙,這功確實,不是我的。那征糧文書一下,百姓們聞聽是送來軍前,都是盡力多交!其它物資,也是一征就齊!六國國庫中,還有許多,卻都派不上用場!——我是毫未費事!”說著開心笑了,眾人聽著,也都笑了。
翟璜看著蘇秦,頗為嘆服道:“丞相慮事,實為高遠:先留屈大夫、田將軍、太子殿下於國中,一可保國是無憂,二可保軍前供給充足,免了後患——翟璜真真佩服!”眾人亦是皆表敬佩。
蘇秦一笑,見士卒已開始搬運物資,便對眾人道:“眾位,你我過去看看如何?”眾人都表同意。那物資實在太多,聯軍動用了兩萬士卒,來回搬運。眾人邊走邊看。蘇秦先看了糧草,又拿了把刀,看著點頭。眾人也都拿起刀槍,互相議論,人人稱好。蘇秦連看了數件,就問太子:“這兵器可都是如此?”太子笑說:“這還是普通的,那邊還有更好些的。”蘇秦點頭道:“賢弟果然盡心。”說著傳令將士,將其武器,都換成新的。
正這時,一人連聲叫著丞相,擠過來就拜。公孫喜見是一都尉,上前攔阻:“丞相大人,豈是你可隨便打擾的?”蘇魏李卻已看出,這人正是齊明。魏冉上前道:“公孫將軍,這是丞相朋友。”公孫喜一驚,但不肯信。
這時,蘇秦已將齊明扶起,笑問:“莫非是看太子,送來東西,來此要酒?”齊明嘿嘿笑說:“明日便要交戰,就是丞相叫我喝,我也不喝。只是自安陵,跟著丞相以來,知道丞相事忙,不敢打擾,今日正巧遇上,就來拜見。”
李兌在一旁,看著齊明身體,笑問:“你早就說,要與秦死戰,怎么卻還如此齊全?”齊明看著他,直言不諱,笑著說:“白起攻韓時,丞相已經退穩。不是為了丞相,我才捨不得這條命呢!”蘇魏李就笑。太子、翟璜笑著,連說齊明直率。公孫喜看蘇齊如此親熱,十分不解。
蘇秦想:明日將與強敵交戰,軍心士氣,正是緊要。便對齊明道:“我們到你營中走走,你可歡迎?”齊明自然願意,在前邊引路。
不多時到了。齊明大喊:“丞相來了!兄弟們快來迎接!”四周帳中士卒,正觀賞剛換的刀劍,聽丞相來了,一起奔出,把蘇秦圍了。
蘇秦看著他們手中刀劍,問:“新換的兵器,可還應手?”士卒們齊說:“應手,應手。而且鋼口好。”有的就接著說:“殺起秦國人來,一定好使。”翟璜知蘇秦來意,親切笑問:“戰場殺敵,以勇氣為先。你們可怕那秦人?”士卒們搶著說:“怕什麼,有丞相領著,什麼都不怕!”“對,我們家裡來了信,叫我好好兒跟著丞相。不多殺幾個秦國人,對不起老子!”“別說老子,連我們吃的飯,都對不起:丞相天天叫我們吃好的,吃那么多好的,戰場上不用力氣,對的起誰?”士卒們七嘴八舌,越說越是起勁兒。有的一邊說著,一邊用力舞著手中的鋼刀,好像此處就是戰場。
太子聽著,連聲說“好”。翟璜笑對蘇秦道:“軍心如此,破敵有望了!”蘇秦笑著點頭。其餘眾人,也是高興。最後,蘇秦對士卒,稱讚鼓勵一番,叫大家散了。
城中百姓,多無事做。三五成群,或在家中,或在道旁,談論著戰事,不時發出笑聲。
蘇秦、魏冉、李兌,向齊明告了辭,同翟璜幾人,回奔大帳。公孫喜在蘇秦身邊賠著笑說:“我看齊明有些本事,正該提升。”蘇秦並未看他,只道:“眾人才德,皆在我心,將軍以為對否?”公孫喜明白話中之意,連忙說“是”。
蘇秦微微嘆了口氣,又道:“六王皆喜阿諛之辭。為求留於朝堂,報效國家,向君王略有阿諛,也實屬無奈。但在我大營之中,此類之事,勿要再生。”公孫喜聞言,躬身低頭,十分肯切,說了聲“是”。當日,太子自回六國,不提。
第二日,蘇秦、白起,提大軍出戰。聯軍組建以來,所向披靡;秦軍也是每戰必勝,故兩方皆有士氣。但見陣勢擺開,聯軍個個緊咬鋼牙,只欲速戰;秦軍士卒,個個如狼似虎,怒視蘇秦。此時,戰場雖無殺聲,卻格外使人膽寒!
蘇白提馬而出,見於陣前。蘇秦以退求進,妙聯六國;白起攻殺一月,得地千里,兩人之間,敬意又增。蘇秦當先拱手道:“老將軍,蘇秦有禮了。”白起亦拱手道:“白起還禮。”蘇秦看著白起馬匹,道:“我觀將軍之馬, 與將軍配合自然、協條如一,想來此馬隨著將軍,定是時日已久。”白起聞言,想起以往征戰之事,口中微微含笑道:“此馬與我相伴,攻伊闕、戰匈奴、平巴蜀,細細算來,共同征戰,已有七載矣!”蘇秦點頭道:“將軍久戰殺場,戎馬半生,由此可見一斑了。”說著,頓了一頓,又坦然勸道:“可仔細一算,將軍終是,已近花甲,雖威風不減、雄心一就,也當注意身體了。”白起微微點頭,視蘇秦道:“蘇丞相不僅才高學廣,且胸懷坦蕩。若有一日,能與丞相促膝相談,我願足矣!”蘇秦笑道:“若果有此一日,秦定日夜相擾,將軍想要休息,恐也難了。”說著,兩人朗聲大笑。
笑罷,白起道:“今日國是在身,你我尚需相戰。”蘇秦點頭道:“秦楚曾為盟友,老將軍深知楚軍情況,我統領以來,有此訓練,將軍可願一睹?”白起欣然同意。兩人各自撥馬而回。
蘇秦傳令。不多時,李兌引兩千楚軍,從城中奔出,直到軍前扎住,隊伍不亂。蘇秦令旗一揮,分為兩隊,相對“廝殺”,喊聲響亮。蘇秦傳令,三軍同喊,以助軍威。
白起點頭道:“想自蘇秦,統率楚軍,至今多不過半月,便將其訓練如此,果然難得。”說著,傳令調出兩千老軍,歲數都在五十以上,亦列陣演練。秦軍也都高呼。
蘇秦令旗再揮,楚軍停止演練,左右分開。蘇秦細看秦軍。但見個個精神抖擻,動作整齊化一,進退之間,頗是到位。蘇秦不由微微一驚,點頭道:“白起治軍嚴整,老者如此,壯者可知!”說著,傳令收兵。
回到營中,眾人下馬,蘇秦率眾人,直到大帳。蘇秦站著,也未叫眾人落座,便道:“今我軍馬,遠不及秦軍善戰。我需回城,加緊練之。營中之事,就請翟大夫,多多費心。”翟璜見蘇秦嚴肅非常,不便玩笑,直言道:“丞相,我之才學,遠遜白起。他若來攻,我恐難敵。”蘇秦道:“他來攻時,大夫可暫且不動,先來報我。我自會依法而動,保大營不失。”翟璜領命。
蘇秦又留下屈匄,以助翟璜。然後,引著其餘眾將,回到邯鄲城中,訓練城中人馬。任憑白起挑戰,城、營皆閉門不出。
第五日,白起探明,蘇秦不在營中,而是回城,訓練人馬,升帳對眾將道:“敵軍之中,含數國人馬,精劣不齊。我軍正當趁此時機,設妙計,大破敵軍。”
司馬錯眾人就問。白起道:“我先命人,如此而行,蘇秦必派兵出戰。我與之斗兵,敵不如我軍善戰,蘇秦定如此攻我!我這般處之,可擒蘇秦!”眾將之中,多以為蘇秦,未必上當。司馬錯卻深明此計之妙,連說“ 妙計”。
卻說蘇秦。正在城中練兵,有人來報:“數百流民,在城外向我乞糧。”蘇秦帶眾人上城觀看。果見不少破衣之人,立於城外。這些人一見蘇秦,爭著要吃的。
秦略看了幾眼,微微一笑。眾人不明,問蘇秦為何發笑。蘇秦道:“你們看他等,腰粗腿壯;雖有彎腰駝背者,亦是裝扮——這些人等,正是秦軍!”
公孫喜要討令殺敵。蘇秦道:“不可。他們扮成百姓,今若殺之,傳說出去,說我軍殘殺百姓,於我軍不利。”說著,就叫人送出一些糧食,將其打發掉,也就算了。這些百姓,得了糧食,果然離去。
不想蘇秦剛要下城,又來了一批,還是要糧。李兌急道:“若秦人一隊隊,接連不斷的,每一來時,我便給糧米,這般下去,如何了得。”蘇秦一笑道:“將軍莫急,我自有辦法。”說著,對魏冉道:“你帶兩萬人馬,出城討戰。”魏冉領命去了。蘇秦又道:“李兌將軍,你帶些人馬出城,告訴那些秦人,就說戰場之上,將要交兵,叫他們速速離去,否則刀槍無眼,難免失手,傷了他們。”李兌連說妙計,帶人出城。那些百姓,果然馬上走了。
但此時,內史騰引五萬人馬殺來, 與魏冉展開混戰。蘇秦知斗兵於已不利, 急引大軍殺出, 欲接應魏冉回城。不想蘇秦大軍,剛到混戰之處,白起引大隊從左寨殺出,側翼來攻蘇秦。
蘇秦略一考慮,叫軍馬扎住,以弓箭射住白起大軍,使其難以接近。又對公孫喜道:“你在此敵住,我帶人馬抄到敵後。白起聞之,必去擊我。那時你與魏冉,伺機而進,可勝內史。我自有退兵之法,你等不必接應。”公孫喜領命。
蘇秦為求輕快,只帶五千士卒,離了戰場,從南側繞向敵後。正行著,蘇秦忽明白起之計。略作思索,叫三個精細士卒,如此如此而行。三人領命去了。蘇秦叫士卒減緩而行,心中暗道:“此番必擒白起!”
卻說白起,正與聯軍對射,聞聽密報:蘇秦繞行,要到秦軍之後。大喜道:“蘇季子雖是大才,終為我所擒矣!”
想著,便令士卒,繼續與敵對射。他則引幾十親兵,向南而來。正行著,卻見前方,兩個秦卒,正與另一個爭吵。白起大怒,勒馬喊道:“大敵當前,卻敢自相吵鬧!來人!給我拿下,待捉了蘇秦,當眾斬首!”親兵答應著,上前綁了。
一個被捆士卒喊道:“大將軍請容小的一言,不然小的死了,也不甘心!”白起大喝:“已犯軍法,還有何說?”那士卒跪下,看著另一個被捆的說:“他叫李四兒,請大將軍饒了。”說著轉過頭來對白起說:“我們同奉命來請大將軍,去捉蘇秦。我是頭目,本當首功。那另一個叫李三兒,是李四兒的哥哥,卻要奪我的首功。李四兒主持公道,也說首功是我的。結果爭了起來——李四是好人,請大將軍饒了。”
白起聽罷,看著那李四兒,點了點頭,叫人把他放了。又給他匹馬。那兩個捆著的,一併帶著,飛奔向前。
卻說蘇秦,知前面有片林子,想白起當在那裡設伏,故只緩緩而行。忽一人大笑而出,正是白起!接著,左右出現數萬人馬,轉眼之間,將蘇秦包圍了!
白起笑道:“我知丞相,不肯輕入林中,故設伏於此。丞相速速投降,我王愛公之才,定不計前非,重用於你。”蘇秦聽著,點了點頭,笑道:“蘇秦無能,被將軍所困。但將軍性命卻在我手中!還是請老將軍投降!”白起聞聽,速明語中之意,但為時已晚:李四兒之刀,已在白起腰間!
白起大笑道:“丞相果是神機妙算!”蘇秦也道:“將軍設伏於此,而蘇秦毫無查覺,佩服之至!”白起問:“不知今日之事,公欲如何處之?”蘇秦道:“我先放將軍,將軍隨後退兵,如何?”白起點頭。
蘇秦向李四兒點了點頭,李四兒收回刀去。蘇秦又道:“我那兩個士卒,也請將軍放了。”白起點頭同意。三人一同,回見蘇秦。秦軍將佐,都對白起道:“這正是捉蘇秦之時!”白起並不理會,向蘇秦拱了拱手,回馬而去。秦軍眾將,只得跟著走了。戰場之上,兩軍也各自收兵。
白起回到營中,自思道:“蘇秦派李四等,這般接近於我,乃是深知吾見不守軍紀者必怒,這一怒之下,我未辨真偽。吾之喜怒,蘇秦盡知矣!——日後用計,需更當謹慎!”
蘇秦回到城中,公孫喜、魏冉、李兌,早到城內。翟璜也來,詢問經過。蘇秦說了。眾人都贊妙計。魏冉道:“我想丞相縱不被敵圍困,也斷不會要白起性命。”蘇秦笑而點頭,道:“白起為人剛正,用兵精妙,我向敬之,如何肯殺。”翟璜點頭道:“白起確是大才。但我思他,日後再用伏兵,定難以瞞過丞相雙眼了。”蘇秦謙虛一笑,轉了話題:“此戰我為引他中計,冒進險地,險為其所擒。白起用兵如此,日後,這種計策,斷不可用。”
卻說白起,深知蘇秦練好人馬之前,乃是大好戰機,自然不肯放過。次日便又生一計。於是命眾將,依計而動。
且說大將內史騰,引精兵八萬,直撲肥城。這肥城在趙都以南十里,城雖不大,卻是交通要衝。故蘇秦已派了辛劇,引兵兩萬守著。
秦軍正午,到了肥城外,內史騰列成陣勢,討敵要戰。辛劇自思道:“敵軍遠來疲勞,我此時出戰,當有勝望。”於是一邊派人,飛報蘇秦,一邊就引兵出戰。到了城外,見秦兵馬浩浩蕩蕩,計算人數,定在七萬以上,不由暗道:“若知如此,我只當拒守。”
內史騰見是辛劇,拍馬舞刀,飛馳而至。鼻中“哼”了一聲,道:“小小燕國,屢屢抗我,此次我定要你頭!”說著舞刀就砍。辛劇把心一橫,冷冷一笑,舞刀迎敵。
鬥了約有十合,內史騰占不到便宜,便想用敗中取勝之法。於是假意不敵,回馬就走。辛劇自知其意,大笑道:“你既知趣兒走了,我便饒你性命。”說完,急忙收兵。
內史騰雖是惱怒,卻也無奈。只得一再挑戰。但任他如何辱罵,辛劇只是不出。內史騰思考半晌思得一計。便叫士卒,脫下衣服十數件,撕成布塊兒,皆用血寫道:“城中細作,速開城門。”然後,將這些布塊兒,穿在箭上,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見了,不明真象,有的慌了,有的就到處喊著捉拿,頓時亂了。
內史騰便令攻城。辛劇一面派人,安撫百姓;一面提劍上城,親自指揮,全力防守。但秦人十分善戰,分成數隊,流番進攻,肥城又關牆矮短,城上險象,漸漸多了。
再說蘇秦。他正訓練軍卒,探馬來報:“秦軍士卒,三五一組,在我城南幾里,撿拾柴草,不知何意。”他剛報完去了。屈匄便到。他向蘇秦拱手說:“秦將李信,約三萬人馬,分成數路,輪翻攻我大寨。翟大夫恐中白起之計,未輕意出兵。如何應對,請丞相示下。”他話音剛落,肥城報事者來報:“敵將內史騰,率兵七八萬,攻我肥城。”
蘇秦略一思索,對屈匄道:“白起之意,我一時未明。你先回去,叫大夫暫且莫動。片刻之後,我自有計畫。”屈匄領命去了。蘇秦又對公孫喜、李兌道“你二人各引兵四萬,左右呼應,去救肥城。”兩人領命而去。蘇秦又命,其餘人馬,嚴陣以等,準備廝殺。然後與魏冉及眾副將,上南城觀看。
邯鄲乃是平川,城外情景,一覽無餘。蘇秦眾人,舉目遠眺,果見遠處許多秦軍,分成小組,足有三萬人馬,散成一片。一個個兵卒,皆低頭撿拾柴草。
這時,公孫喜、李兌率大軍,已距其不遠。只見這些秦軍,左右閃開,讓出道路。聯軍遠去之後,這些秦兵,同時向公孫喜、李兌人馬衝去。一邊跑著,一邊已列成隊伍。
蘇秦正看著點頭,探馬報說,已探明這支人馬,正是三萬,主將楊端和。接著,又有探馬來報:“白起聞我軍派兵,援助肥城,又派副將張唐,引兵五萬,奔向肥城。內史騰亦分出四萬人馬,去敵公孫、李兌——敵三路軍馬,對我八萬聯軍,已成合圍之勢!”
眾將聞聽,不免慌了。蘇秦卻自一笑,他對眾將道:“白起之計,我已明了。”眾將忙問。蘇秦道:“他叫李信,擾我大營。翟公非白起對手,若是出戰,白起可用計策勝之 。故我營寨之中,雖有十萬大軍,卻不能用。此時,彼除李信人馬,可用者二十八萬,我只二十萬!且敵軍比我善戰。此其敢與我斗兵於肥城之因也。”眾將大悟。
魏冉忙建議道:“形勢如此,也只得由丞相親去肥城,與敵死戰了。”蘇秦明白魏冉意思,點頭笑說:“形勢急迫如此,將軍能有對策,可稱將才了。但若再有改進,便是最好。”魏冉忙問。蘇秦道:“就是攻敵營寨!”魏冉大悟,連說“正是。”蘇秦見魏冉已明,不再多說,提大軍十萬,親去肥城。
秦軍大帳,得了此報,眾副將忙道:“蘇秦離了邯鄲,正可攻城!”白起卻說:“彼有翟璜,勝之不易。且我去肥城,必可大勝,乃是上策。”說著起身,想了想,又對司馬錯道:“待我去後,翟璜必來攻寨。你非他對手。他又兵多,你只可拒守。敵軍只多練了幾日,成效不會甚大,我想半夜前後,當可凱鏇。”司馬錯站著,躬身細聽,一一記住。
白起親提大軍七萬,也來肥城。蘇白大軍先後趕到戰場。內史騰見蘇秦大軍殺來,放棄攻城,八萬大軍,皆加入混戰。辛劇叫百姓守城,他也引軍而出。
於是,聯軍:蘇秦大軍十萬,公孫喜與李兌大軍八萬,辛劇人馬兩萬,總計二十萬;秦軍:白起大軍七萬,內史騰大軍八萬,張唐大軍五萬,楊端和人馬三萬,總計二十三萬——總計四十三萬大軍,在肥城外展開空前混戰!
秦軍士卒,身大力強,刀法精準,確是驍勇善戰;但聯軍士卒,個個舍死,拚命向前,勇不可擋,故兩方自午後開戰,戰到天晚,未分高下。
白起心中一驚,不肯罷休,傳命秦軍,繼續死戰!聯軍亦拚死抵抗。雙方皆點起萬千火把,紅光沖天。無數的火把,鮮紅的熱血,閃閃的刀光,拼殺中的辱罵、絕望中的哀嚎——真無半分,人間氣象,反似淒殘的陰間!
兩軍又自天晚,戰至午夜。秦軍畢竟勇猛,漸漸占了上風!白起心中高興,鼓勵士卒,乘勝向前。蘇秦竭盡全力,調動軍卒士氣;聯軍將士,雖已乏力,但皆緊咬牙關,視死向前。
兩方又自午前,戰到第二日破曉。雙方士卒,或死或傷或耗盡氣力,皆無法再戰。此時,聯軍死者,不下七萬;秦軍亦有三萬損失。白起未占到十分便宜,心中不甘,卻也無奈;又聞大營危險,就命收兵。蘇秦亦引軍而回。
再說魏冉,蘇秦一去,他便留眾副將守城,他則帶了一萬人馬,來見翟璜。兩人相見,魏冉說了城中經過。翟璜就點兵八萬,兩人合兵一處,來攻秦營左寨。營中之事,暫由屈匄負責。
李信三萬,擾亂之軍,見許多兵馬殺來。不敢迎戰,急速退了。此時秦軍左中右三寨,各有一萬五千、兩萬、一萬五千人馬。司馬錯聞聯軍,來攻左寨,便親來坐鎮。並命李信來此援助。又傳令三軍:“午夜時分,大軍必回。望全軍上下,盡心防守。”
聯軍直到天黑,未破秦寨,但翟璜已知司馬錯必在此處。便與魏冉分了人馬。他繼續攻打左寨,牽制司馬錯。魏冉則引兵四萬,來攻右寨。
魏冉先將人馬分開:令兩萬將士設伏;他自引兩萬來攻秦軍大寨(即中間之寨)。聯軍猛攻,秦軍守大寨副將,急向右營求救。
守右寨的副將派出八千人馬救時,正中了魏冉伏兵。聯軍齊聲吶喊。秦軍領隊的不知聯軍多少,頓時慌了。正不知如何是好,一人左側衝來,將其一刀砍死,此人正是齊明。秦軍失了主將,頓時亂了。聯軍齊聲吶喊,沖將上前。
魏冉聽到,此處殺聲,只留五千人馬,繼續虛攻,他則引著大隊,來到此處。秦軍八千人馬,自是不敵,轉眼之間,已只剩幾百活的。魏冉卻令停住,只是困著吶喊。
秦右寨副將聞報,派五千人馬來救。魏冉聞訊大喜,一聲令下,幾百秦軍,已經死了。這時秦軍五千援軍正到。兩方一場混戰,秦軍又幾乎全軍覆沒。此時,已是下半夜了。
魏冉引著三萬五千人馬,直到秦之右寨,此處只剩兩千守軍,哪裡敵的?只三個衝鋒,聯軍便沖開缺口。齊明大喊一聲,當先殺人。接著,自然又是一場混戰。秦軍大寨,雖聽見此處殺聲,但守營副將,不知攻大寨聯軍人數,未敢派兵來救。結果右寨兩千守軍,無一生還。魏冉得了此寨。這時,天色漸漸亮了。翟、魏聞聽白起將回,運著大批輜重,收兵而歸。
此戰,雙方皆受大損。白起一邊令人馬休整;一邊思索,勝敵之計。蘇秦則傳告全軍:“此次肥城戰敗,全因我軍,不如敵之善戰,故務需加緊訓練。”無傷士卒,只休整一日,第二日便開始演練。士卒之中,無一怨言。
蘇秦本想,親去探看,受傷士卒,但實無時間,便請翟璜幾人代勞。受傷士卒,無不感激下淚,都要參加訓練。最後,蘇秦同意,輕傷者參加。傷重的,還是暫且休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