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院

徐家大院位於晉韓公路的路東,距晉城市區17公里。昔日大院共建18處院落,門頭高大,屋宇相連,樓檐疊層,高低錯落。整個建築群分別由南北兩條縱向的甬道將18個院落串連起來,形成大院套小院、小院連大院的建築格局。

據有關史料記載,東溝原名徐莊,村內的徐家大戶,於清初由鳳台縣南寨街遷來,在村西的大道口開設店鋪,後家業漸大,修房建宅,逐步發展為徐莊鎮。清道光年間,徐家後代徐恆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又開始建東溝寨,並專門選址,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徐家大院。到清末,徐莊和東溝寨統成東溝鎮。由於村鎮處於交通要道,又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使東溝逐步發展為商賈雲集的大集鎮,故有“四十里長河一碼頭”之稱。解放後,這裡成為晉城西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冶煉、煤炭和商貿都很發達。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又更名為大東溝鎮
徐家大院位於晉韓公路的路東,距晉城市區17公里。昔日大院共建18處院落,門頭高大,屋宇相連,樓檐疊層,高低錯落。整個建築群分別由南北兩條縱向的甬道將18個院落串連起來,形成大院套小院、小院連大院的建築格局。大院內既有前庭後舍的廳房院,又有形制規整的“四大八小”四合院,還有高達15米以上的三層磚包樓房,其中廳房院和新院及三處四合院保存最為完整。那風韻獨特的出檐樓,雕刻精美的檐下隔屏,中西合壁的拱卷門窗,都折射出往日這座官宅的極盡豪華。更為有趣的是,在院落之間,還橫貫有數條狹窄的通道,有的通道在牆洞中還置有碾磨和水井,這些迴轉狹窄的通道,深藏在高牆聳立的院落間,生人進去如入迷宮。徐家大院建築以平實、雄壯為主要特色,樓面裝飾簡潔大方,窗欞門扇花樣規整,體現了官家府邸建築的別有風格和氣勢。
由東溝向西,就是和其緊密相連的峪南村奔流不息的長河水從村中蜿蜒流過,兩座建於清代的雄偉閣樓雄踞於村的東西。長河一帶自古有句民謠:“史村鐘樓段都塔,坪頭屋脊峪南閣”,可見峪南的閣樓早已遠近聞名。其東閣日“玄武閣”,上層為五米高的大殿,內供祖師真武大帝和老君等神像;下層為門洞,門首的東西分別上嵌“水天一色”和“夕輝”的巨大石匾。登臨其上,天色山水盡收眼底。其西閣又稱“凌雲閣”,修得高大宏偉。東面的門洞兩側由石柱頂立,上為木柱撐頂的隔扇屏風,中間懸有鑲著荷花邊的大匾,上寫“山外青山樓外樓”七個金色大字。此閣最為罕見的是,在閣的上部還建一處四合廟院,正西的大殿至今存有16幅精美的壁畫,殿檐下的斗拱、雀替、石柱礎和橫枋上雕刻的麒麟、飛龍、花卉和獸鳥栩栩如生,雕刻極為生動和精美。特別是迎門的南牆照壁,上砌有雕刻精細的麒麟圖,這些凝重的古代藝術品,點綴在殿牆、迴廊和飛檐之間,使這座古閣顯得美輪美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