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良[百科編輯者]

徐國良[百科編輯者]

本條介紹三位同名人物。1.海南省三亞警備區政治委員徐國良,男,1952年11月出生,漢族,湖南沅江人,在職大學學歷,1972年11月參加工作,197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國良,男,德國馬普分子遺傳學研究所博士後,2002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主要從事動物發育過程中DNA甲基化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理的研究。3.江西中醫學院副教授徐國良,男,1966年7月生,江西新建人,中共黨員。現工作於江西中醫學院現代中藥製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信息

徐國良老師

徐老師簡介

中學一級教師,學子教育中心骨幹教師、學子VIP特約教師,獲學子教育中考名師、優秀高中化學教師。

擅長

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總結方法、補差提優、針對性強,是學生成績顯著提高

海南省三亞警備區政治委員

個人年表

1972.11-1976.3 132師炮兵團戰士、班長

1976.3-1976.10 132師炮兵團二營通信排排長

1976.10-1978.8 132師炮兵團二營六連副指導員、指導員、黨支部書記

1978.9-1980.1宣化炮兵學院政治系學員

1980.1-1984.9 132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副科長、科長、師政治部黨委委員

1984.9-1986.6華南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學員

1986.6-1988.7 132師394團政治處主任,團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1988.7-1993.9 132師394團政委,團黨委書記、師黨委委員

1993.9-1995.8 三亞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警備區黨委常委

1995.8-1999.9 三亞警備區副政委,警備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1999.9-2001.1 海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海南軍區黨委委員

2001.1- 海南省三亞警備區政治委員,警備區黨委書記、海南省軍區黨委委員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個人簡介

1981.9-1985.7:浙江大

徐國良徐國良

學生物系,學士;1985.9-1989.8: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碩士;1989.9-1993.3:德國 馬普分子遺傳學研究所,博士;1993.3-1994.7:德國馬普分子遺傳學研究所,博士後;1994.8-1995.9:新加坡國立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1995.1-2000.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遺傳發育系,博士後;2000.4-2001.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系,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2001.8-至今任中國科學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國際合作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

研究方向

DNA甲基化與發育調控

研究工作

多細胞生物的個體發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各種基因如何回響內外環境的變化從而實現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表達調控。

近年的科學研究發現,以染色質共價修飾為主要標誌的表觀遺傳(epigenetic)調節對基因的轉錄如何回響內外環境而發生變化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染色質共價修飾有二個方面:一是針對DNA本身的修飾,目前已發現的是胞嘧啶鹼基第5位碳原子上的甲基化;二是對組蛋白的修飾。這兩種修飾都會引起染色質結構和基因轉錄活性的變化。在特定的基因組區域,DNA和組蛋白的各種修飾的組合決定了局部染色質的結構和基因轉錄活性,因而,染色質的共價修飾形成了一層疊加於基因組鹼基序列之上的表觀遺傳信息。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包括腫瘤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內的所有人類疾病,都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環境因素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觀遺傳網路作為整合細胞內外環境因素與基因組遺傳信息的媒介,直接調控基因表達,決定細胞增殖、分化與功能特化,在正常的生命活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一些與個體發育和癌症密切相關的基因,其轉錄被發現受到上游啟動子區域胞嘧啶甲基化以及組蛋白修飾的影響。

細胞分化與功能特化過程中相關功能基因的表達調控是後基因組時代關注的關鍵問題。表觀遺傳學研究因其作用廣泛、影響深遠,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並成為目前生命科學研究中炙手可熱的領域。

本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相互依託的實驗手段致力於探索: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模式是如何在胚胎髮育早期建立起來的?哪些因素導致了這一模式在腫瘤和疾病發生過程中的異常變化?對表觀遺傳信息調控的研究將有助於了解動物的生長發育與疾病發生髮展的分子機理,為診療提供理論依據。

發表論文

Jing-Yu Li, Min-Tie Pu, Ryutaro Hirasawa, Bin-Zhong Li, Yan-Nv Huang, Rong Zeng, Nai-He Jing, Taiping Chen, En Li, Hiroyuki Sasaki and Xu G.-L. (2007) Synergistic Function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3a and Dnmt3b in the Methylation of Oct4 and Nanog. Mol. Cell. Biol., 27, 8748-8759.

Ya-Qiang Li, Ping-Zhu Zhou, Xiu-Dan Zheng, Colum P. Walsh and Xu G.-L. (2007) Association of Dnmt3a and Thymine DNA Glycosylase Links DNA Methylation with Base Excision Repair.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5, 390-400.

Xie Z.-H., Huang Y.-N., Chen Z.-X., Riggs A.D., Ding J.-P., Gowher H., Jeltsch A., Sasaki H., Hata K. and Xu G.-L*. (2006) Mutations in DNA methyltransferase DNMT3B in ICF syndrome affect its regulation by DNMT3L.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15, 1375-1385.

Yuki O., Feng Q., Lin Y., Jiang Q., Li Y., Coffield V.M., Su L., Xu G.-L* and Zhang Y*. (2005) hDOT1L Links Histone Methylation to Leukemogenesis. Cell 121,167-178 (Erratum in Cell 121, 809; * corresponding authors).

Ge, Y-Z, Pu, M.-T., Gowher, H., Ding J.-P., Jeltsch, A. and Xu G-L. (2004) Chromatin-targeting of de novo DNA methyltransferases by PWWP domain. J. Biol. Chem. 279, 25447-25454.

Cheng J.C., Weisenberger D.J., Gonzales F.A., Liang G., Xu G.-L., Hu Y.-G., Marquez V.E. and Jones P. A. (2004) Continuous Zebularine treatment effectively sustains demethylation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 Mol. Cell. Biol. 24, 1270-1278.

Bourc´his D., Xu, G.-L., C.-S. Lin, B. Bollman and T. H. Bestor. (2001) Dnmt3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ternal genomic imprints. Science 294, 2536-2539.

Xu, G.-L., T. H. Bestor, D. Bourc´his, C.L. Hsieh, N. Tommerup, M., Bugge, X., Qu, J. J. Russo and E. Viegas-Péquignot. (1999) Chromosome instability an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a 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 Nature 402, 187-191.

Xu, G.-L. and T. H. Bestor. (1997) Cytosine methylation targeted to predetermined sequences. Nature Genetics 17, 376-378.

Chuang, L.S.H., Ian H.-I., Hoh H.-H., Ng H.-H., Xu G.-L. and Li B.F.L. (1997) Human DNA-(Cytosine-5) methyltransferase –PCNA complex as a target for p21 WAF1. Science 277, 1996-2000.

院士候選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

簡介

男,1963年1月生.1984年畢業於衡陽醫學院醫療系,獲學士學位.1984年7月分配到空軍石家莊醫院任醫師.1987年考入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研究生.1990年畢業並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留全軍消化病研究所(南方醫院消化科)工作,1990年7月晉升為主治醫師、講師.1999年5月調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內鏡雷射科工作。2000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1999年10月起擔任內鏡雷射科副主任。

來參加編寫了《現代內科學》,《中國科技大詞典》,《消化系病藥理學》,《現代消化病》,《現代胃腸外科學》,《內鏡護士手冊》.培養國內訪問學者及進修生多名,培養內鏡醫師32名.1996年被南方醫院評為”臨床優秀教員”.

獲獎情況

慢性結腸炎病因研究.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第一作者.

色素內鏡診斷食道局灶性病變的研究.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療成果四等獎. 1998年.第一作者.

抗栓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初步研究.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四等獎.第三作者.1986年.

原發性肝癌序貫治療.獲第一軍醫大學醫療成果一等獎.1997年.第三作者.

論文發表情況

膠原性結腸炎一例報導.中華醫學雜誌 1989,11.

慢性結腸炎病因學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誌 1990,11.

原發性大腸惡性淋巴瘤的內鏡診斷研究.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1996,11.

正常國人結腸黏膜膠原層厚度及膠原性結腸炎診斷標準的探討.中華消化雜誌 1998,6.

腎移植患者腸道菌群變化的臨床研究.中華醫學雜誌 1996,10.(二作)1996,10.(二作)

青年人大腸癌的臨床與病理特點分析.新消化病雜誌.1997,6.

感染性腹瀉的抗生素套用.國外醫學消化分冊 1994,3.慢性結腸炎病因的前瞻性研究.臨床消化病雜誌 1991,2.

少見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現代消化病及內鏡雜誌 1996,1.

自製氣囊擴張治療賁門失馳緩57例隨訪研究. 現代消化病及內鏡雜誌 1998,2.

色素內鏡診斷食道局灶性病變的研究.現代消化病及內鏡雜誌 1997,4.

內鏡治療食道靜脈曲張對門脈高壓性胃病的影響.臨床消化病雜誌 1999,2.

術中腸鏡對診斷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的價值.胃腸病和肝病學雜誌 1999,2.

直腸孤立性潰瘍.中國肛腸病雜誌 1999,3.

蘭索拉唑治療十二指腸球後潰瘍的療效分析.新醫學.1999,5.

肌切開術和氣囊擴張治療食道賁門失馳緩症.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內鏡治療賁門失馳緩症.中國內鏡雜誌 .

氣囊擴張治療賁門失馳緩症並發穿孔3例.中華消化雜誌

內鏡治療腺瘤性息肉癌變的隨訪研究.華人消化病雜誌

直結腸動脈畸形出血誤診分析.中國臨床誤診誤治論文集1994.

小兒直腸淋巴組織增生症誤診分析.中國臨床誤診誤治論文集 1994.

參與編寫的著作

1.《現代內科學》

2.《中國科技大詞典>>

3.《消化系病藥理學》

4.《現代消化病》

5.《現代胃腸外科學》

6.《內鏡護士手冊》

人物四

個人簡介

徐國良徐國良

出生於1953.5.24,1974.8-1977.8 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數學系,

當時為工農兵學員,1978.10-1981.11 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獲碩士學位,1982.3-1985.3 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師從著名計算數學家徐獻瑜教授,獲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計算幾何的理論與方法

出版專著

計算幾何中的幾何偏微分方程方法,科學出版社,2008.

發表論文

Anisotropic Diffusion of Subdivision Surfaces and Functions on Surfaces (with C. L. Bajaj),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22:1(2003), 4-32.

Modeling with Cubic A-Patches, (with C. Bajaj and J. Chen), 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 14:2(1995), 103-133.

Discrete Laplace-Beltrami operators and their convergence,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21(2004), 767--784.

Discrete Surface Modelling Using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Qing Pan and Bajaj),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23:2(2006), 125--145.

Quality Meshing of Implicit Solvation Models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s (with Y. Zhang, C. Bajaj), 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23(2006), 510-530.

A subdivision scheme for hexahedral meshes (with C. L. Bajaj and J. Warren), The Visual Computer, 2002, 18:343-356.

Surface Smoothing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Quadrilateral/Hexahedral Meshes with Geometric Flow (with Y. Zhang, C. Bajaj),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ational Meshing Roundtable, pp. 449-468. San Diego, CA. September 11-14, 2005.

江西中醫學院副教授

1989年7月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5年7月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藥理學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兼任江西省藥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藥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科技評估中心項目評估專家。

徐國良副教授長期從事中藥基礎研究及新藥研發工作,研究方向為中藥有效物質基礎及質量控制。主持生物工程產品GM-CSF中試研發,該產品獲二類新藥證書。主持企業研發課題10餘項。參與了“973”、“十一五攻關”、“國家自然基金”等課題。主持了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教育廳等課題。參編學術專著:《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