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駕

徐善駕

徐善駕,教授,1939年7月生,浙江鎮海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微波、毫米波和光波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教學工作。 他在我國東方紅三號衛星賦形天線及饋電網路的研製,雷達散射截面及預警飛機的電磁兼容特性的分析,一點多址通信全向天線的研製和基於多感測器的高精度定位與跟蹤系統,以及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03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左手介質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理論和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2000年7月-2000年12月,日本東北大學,交流合作。

•1998年6月-1998年12月,日本東北大學,交流合作。

•1997年-至今,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委員。

•1994年-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199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系主任。

•1993年3月-1993年8月,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客座專家、教授。

•1991年9月-1992年2月,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客座專家、教授。

•1990年-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

•1986年-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1983年-1986年,美國紐約理工大學,交流合作。

•1965年-198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師。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曾應邀去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南韓及香港一些學校講學和訪問。

榮譽獎項

於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並於2001年被國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他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等諸多科技獎項。

•2015年,晉升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終身會士(IEEE Life Fellow)

•徐善駕教授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安徽省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2008年,當選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這是國際電子電氣領域最高榮譽。

•截止2008年,中國大陸地區2008年新當選的IEEEFellow僅4位,累計當選的IEEEFellow人數僅30餘位。

•2001年,被國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2001年,被評為安徽省模範教師。

•1999年,被選為紐約科學院院士。

•1993年,被評為中國科技大學優秀教師。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被評為中國科技大學優秀黨員;1994年獲王寬誠育才獎;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偉華獎;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彭蔭剛獎。

由於在科研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於199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5年獲一等獎;2003年獲得安徽省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000年和2003年獲得安徽省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1981年和1982年分別獲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三等獎等。

學術成就

首次提出用高次有限元與模匹配及多模網路相結合的電磁場工程化法,成功的解決了我國東方紅3號通信衛星多饋源波束形成網路的分析和設計問題,為我國衛星通信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該方法具有有限元方法的通用性,模匹配方法的精確性和多模網路方法的簡便性,被鑑定為“方法新穎有效,有獨創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通信衛星多饋源波束形成網路的工程設計有很重要的工程套用價值”。

最早把數值方法和耦合模理論相結合解決不規則變截面波導結構中模式耦合和變換問題,大大開拓了耦合波理論的套用範圍,提高了計算精度,有效的解決了多種波型變換器的分析和設計難題。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提出多種新穎的介質周期漏波天線。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場和路相結合的方法求解複雜結構的輻射問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對漏波機理的透徹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地提出了研製新型高效漏波天線的指導原則以及抑制積體電路中由漏波產生的各種干擾的有效途徑。首次研製成功了毫米波全向天線,填補了國際上這方面的空白,是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對邊緣元的數學基礎和實施技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首次給出構造無偽解邊緣元空間的二條基本準則,並依此成功地構造了高次混合型三角形和四邊形邊緣元及三維四面體邊緣元,用它們來求解各種導波結構散射參數的計算問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1.

首次提出用高次有限元與模匹配及多模網路相結合的電磁場工程化法,成功的解決了我國東方紅3號通信衛星多饋源波束形成網路的分析和設計問題,為我國衛星通信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該方法具有有限元方法的通用性,模匹配方法的精確性和多模網路方法的簡便性,被鑑定為“方法新穎有效,有獨創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通信衛星多饋源波束形成網路的工程設計有很重要的工程套用價值”。

2.

最早把數值方法和耦合模理論相結合解決不規則變截面波導結構中模式耦合和變換問題,大大開拓了耦合波理論的套用範圍,提高了計算精度,有效的解決了多種波型變換器的分析和設計難題。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3.

提出多種新穎的介質周期漏波天線。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它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場和路相結合的方法求解複雜結構的輻射問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對漏波機理的透徹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地提出了研製新型高效漏波天線的指導原則以及抑制積體電路中由漏波產生的各種干擾的有效途徑。首次研製成功了毫米波全向天線,填補了國際上這方面的空白,是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4.

對邊緣元的數學基礎和實施技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首次給出構造無偽解邊緣元空間的二條基本準則,並依此成功地構造了高次混合型三角形和四邊形邊緣元及三維四面體邊緣元,用它們來求解各種導波結構散射參數的計算問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公共服務工作

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諮詢專家、學科評審組成員,

•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副主編

•《自然科學進展》編委

曾任IEEE微波和導波快報副主編,lEEE微波理論和技術彙刊編委,通信學報常務編委、紅外與毫米波學報、電子與信息學報、微波學報副主任委員及電波科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編委。

多次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委員和策劃委員會主席、委員及分會主席等職並多次應邀在會上作特邀報告。

發表論文

在國內外共發表學術論文510餘篇,其中被SCl和EI等四大檢索收錄的論文350餘篇,包括在lEEE Trans. On MTT, IEEE Trans. On AP 上發表20餘篇。國際學術雜誌論文 (144篇) 。

Huang Meng and Xu Shanjia, "A Very Compact Dielectric Waveguide Directional Coupler Utilizing a Double-Negative (DNG) Slab Core",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49, No.7, pp. 1545-1548, 2007.**

Fang Weihai and Xu Shanjia, "Frequency Se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Dielectric Periodic Structure Composed of Left-Handed Materials",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49, No.2, pp. 421-424, 2007.**

Chan Lijun, Zhu Qi; Han Lu and Xu Shanjia, "Design of A 5-Bit Time Delay Module With Left-Handed And Right-Handed Transmission Line",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 49, No. 6, pp.1256-1259, 2007.**

Pan Yongmei and Xu Shanjia,"Perturbation Analysis of Dielectric Grating Antenna With LHM Substr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Vo. 28, No.1, pp. 33-42, 2007.**

Pan Yongmei and Xu Shanjia,"A New Dielectric Grating Antenna With Large Leakage Constant For Millimeter-Wave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Vo. 28, No.5, pp. 345-353, 2007.**

Lu Tao and Xu Shanjia, "A Novel Planar 2-D Unit Structure of Double Negative Mate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Vol.2, No.1, pp. 66-72, 2007.**

Wang, Shaoyong,Zhu, Qi; Yun, Xiaohua and Xu, Shanjia, "Design Of Cylindrical Conformal Millimeter-Wave Microstrip Antennas with Broad Beamwid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Vo. 28, No.6, pp. 465-471, 2007.**

Fang Weihai and, Xu Shanjia,"New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Composed of Left-handed Materials",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Vo. 26, No.2, pp.121 -124, 2007.**

Li Yan, Xu Shanjia, Zhang Zhongxiang, "Novel Microstrip Antenna Array Fed with Left-handed Trsmission line",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Vo. 26, No.2, pp.137 -140, 2007.**

Cheng Jian, Xu Shanjia and Wu K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 New Grating Antenna Based on Left-Handed Materials",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Vo. 26, No.5, pp. -, 2007.

1.

Xu Shanjia

2.

Xu Shanjia

3.

Xu Shanjia

4.

Xu Shanjia

5.

Xu Shanjia

6.

Xu Shanjia

7.

Xu, Shanjia

8.

Xu Shanjia

9.

Xu Shanjia

10.

Xu Shanji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