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中

主要貢獻其中身體力行,追求實踐,精心研究和竭力推進陶瓷業的發展,對陶瓷色釉、配方的研究和造型、畫面的設計隊及書畫、治印藝術都有一定造詣。 三十年代中期,他任職省陶瓷改良場實驗室,四十年代他與當時我縣熱心瓷業的同仁創辦德化瓷藝學社、德化陶瓷展銷商店,對當時德化陶瓷業的改革、復興提供信息、實驗場所,起著一定的指導、推動作用。 他在藝術教育方面,也重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尤其是與陶瓷方面,重視培養設計、彩畫、書法等實際操作能力。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徐其中(1904一1973),名志士,字功三,號曼亞,筆名持中,又號希仁、曼道人。德化縣三班鄉奎斗村人。

其中8歲入鄉學,青年時期就讀學習美術於廈門。歷任德化縣立中學教務、訓導主任,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省陶瓷職業學校教員,同時兼職於省陶瓷改良場(德化瓷廠前身)實驗室,並先後任德化瓷業改進會總監,德化瓷業合作聯社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安溪第一中學美術教員,省民間美術工藝第一屆老藝人代表會議代表。

主要貢獻

其中身體力行,追求實踐,精心研究和竭力推進陶瓷業的發展,對陶瓷色釉、配方的研究和造型、畫面的設計隊及書畫、治印藝術都有一定造詣。三十年代中期,他任職省陶瓷改良場實驗室,四十年代他與當時我縣熱心瓷業的同仁創辦德化瓷藝學社、德化陶瓷展銷商店,對當時德化陶瓷業的改革、復興提供信息、實驗場所,起著一定的指導、推動作用。如吸取國內外製瓷的先進工藝,結合我縣實際,推廣石膏模型注漿成型法,建起倒焰實驗室進行燒成實驗等。又根據當時國內外長期戰亂我縣瓷業生產日益衰落情況的需要,推動調整窯場組織結構,“民窯合之組織,全縣共有十個瓷村合作社,調整一村一公窯,縣組一聯合社,設有中心實驗窯,分期製造各式模型,供各瓷村之楷模。是時,丁乾窯、大興窯、上涌窯、瑞上窯、虎山窯、洞上窯等相繼復興……”(見1947年春徐其中《陶瓷學講義· 瓷史》)。他還結合實際撰寫和繪製了《小型瓷藝學》五卷、《瓷作十講》、《色釉淺說》、《中國畫論及實習》、《西洋畫論及實習》、《圖案畫論及實習》、《美術講座》、《美術教育概論》、《曼亞叢印》、《曼亞畫存》、《曼亞浪墨各書帖》等陶瓷工藝美術著述、書畫存稿。根據他本人的記載,他的陶瓷作品有4件入選參加在蘇聯舉辦的國際展覽會展出,10件入選中央博物館,並”有相當一部分入選省博物館和晉江地區文物館。據福州畫院副院長周哲文同志回憶,1953年他親自來德選取30多件徐創作的色釉瓷品上送在北京舉行的首屆全國民間藝術展覽會展出。甚至在他晚年身處逆境時,還一直潛心於陶瓷方面的研究。生前設計的《各式瓷器圖案畫本》、《小型瓷器畫典》(造型設計)、《自動化直流煤窯設計圖》、《回流直升式小窯設計圖》、《官式直流實驗窯設計圖》以及《人造燃料研究》和他的專長書法“狂草”等部分遺作仍存於故居。這些資料有待於發掘和研究。

他在藝術教育方面,也重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尤其是與陶瓷方面,重視培養設計、彩畫、書法等實際操作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