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梁石刻

後梁石刻位於山東寧陽神童山,是神童山最珍貴的歷史遺蹟。

後梁石刻

後梁石刻位於山東寧陽神童山,是神童山最珍貴的歷史遺蹟,共6處,尚能辨認者252字,字跡清晰可讀者190字。南向石刻現存167字,有“梁貞明五年”(919年)、“龍德元年”(921年)字樣,皆為後梁石刻。後梁存世石刻為數極少,該處刻石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其餘五處刻石年代待考,統稱“後梁石刻”。

具體介紹

後梁石刻在劉家莊村東1500m神童山頂一向陽的摩崖區石上,因最後注石刻時間為“龍德元年”,故命後梁石刻。
其一在山頂東南100m處一斜躺巨石上,隸書刻“彌勒佛”三字。字高24cm,寬21cm,鑿跡深0.5cm,左下署“彭大買”三字,六字字型一致,筆畫平正勻整,布局半滿,筆法方圓結合,結體方正,疏密有致,避就有序,渾厚樸實,帶有顯明的《衡方碑》風韻。
其二在山頂一向東的巨石上字離石基2.5m,每字高15.8cm,寬13cm,尚可辯認的有“身”、“尹”、“門”、“佛”,字型有隸變楷的特點。
其三在上述同一巨石上,石刻面積0.5m2,尚能辯認的字有“故”、“記”、“人”、“置”。風格與其二一致。
其四在極頂西向的一塊巨石上,刻字距地面1.86m,隸書石刻6行,共25字,每字寬12cm,高10cm,字距排列整齊,大小一致,行距、字距勻稱,雖然已有12字被風化得模糊不清,但另16字及一個字的偏旁合依然清晰。字是:“開封000度副使節0令公劉0疒示借00曲00中公幹。”另一行四字是“十將馬庭。”從“令公劉”、“公幹”五字及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徐傳武先生的《劉楨是寧陽人》一文綜合分析,石刻肯定於建安七子中的劉楨有關。說劉楨是劉家莊人也可從此找到線索。
其五是最主要的石刻,住於極頂向陽一巨石上字面高2.14m、寬2.8m,有16行隸書。每行字數不等,最多的一行13字,最少的一行只有4個字,字徑大者17cm,落款處最小的7cm。儘管石壁陡立,表面也不光滑,字數多少不一,但字行中規,上下對稱整齊,行距一致。共167字,字的內容是:“都廂軍頭領導OO,右廂田球,右廂十將程雷,副都滿全都虞候益鐸,梁貞明五處,守兗州節度使張太尉不順,OOO黨大軍。正月內,有龍來村百姓吳貴籠集人戶,置立山寨。至二月九日,有天軍使劉太尉統領軍馭使結池蒙。太尉申奏,準。宣文太寧軍節度,押向見精O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上柱國都察御史大夫充O,太至龍德元年,歲次辛已九月癸末九日辛卯,與諸都。給針人等奏賽土地文。”
石刻中的“龍德元年”即公元921年,“梁貞明五年”即後梁朱晃貞明五年,即公元920年。查《資治通鑑》270卷《後梁紀五》、《新五代史·劉鄩傳》知:梁貞明四年公元919年)冬十二月,守兗州的原後梁節度使張萬進叛梁附晉,已先遣使附於晉且求援。貞明五年二月(即公元920年2月),梁太祖朱晃的兒子朱填封太寧節度使劉鄩為兗州安撫使兼平章知事,率兵前往張村,劉鄩於貞明五年據兗州北部最大的山脈神童山,與早已在此躲避戰亂的吳貴結成聯盟,九月里從神童山出發,長驅直入,一舉攻下兗州城。另據《寧陽墓志銘》碑文記載:“於十月將張萬進擒獲,斬殺於龔邱縣(寧陽宋初稱龔邱縣)萬歲鄉葛石里。後唐李後主禮葬於石碣集。”
神童山後梁石刻是全境內最大的石刻,後梁國祚基短,石刻極小,且石刻的保留對研究這一地歷史上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2001年被泰安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神童山頂,2001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政及寧陽縣博物館館長於洪還發現了目前山東唯一的石刻“重光刻”三字石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