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杜樓村

後杜樓村

後杜樓村地處邙山之一段,覆舟山以南,洛河之濱,村域面積約1750餘畝,村莊占地面積約150餘畝,耕地面積1400多畝(其中林地面積200畝),工業區域面積約200畝左右。 據傳唐代詩聖杜甫在青少年時期,曾在覆舟山下陸渾莊以土築樓居住,卒後四十年遷葬村南。滄桑巨變,該莊不復存在。明朝初期,馬、劉二姓相繼遷入此地,形成新的村落。因位於杜甫墓北,故稱后土樓村,解放後於1950年改名為後杜樓村。採用科學種田,精種細管,合理使用肥料,改良土壤,在九十年代小麥每畝400多公斤,玉米300多公斤的基礎上增產到現在夏秋每畝雙千斤。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後杜樓村村北隴海鐵路貫穿東西,南臨310國道和前杜樓村相連,村東高速引線擦肩而過,是交通便利,文化遺產頗豐之寶地。全村有八個村民小組,480餘戶,1978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方針指導下,村老支部書記劉光森,老村長馬根通、馬穩亮帶領全村村民晝夜奮戰,清障、劃方、小塊並大塊,口號是:“地成方,樹成行,機井打在地頭上。”全村打機井30餘眼,引水上山,建大塘2個,擴大水澆地面積。使小麥畝產由解放初期的150公斤左右增產到400餘公斤。七六年全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改變了歷史以來“擔水村外頭,吃水貴似油”的不便之苦。是全縣第一個全村用上自來水的自然村。八十年代全村主幹道路進行了硬化,各街安上了路燈,改變了村容村貌,榮獲“洛陽市文明村”之稱號。九十年代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指導下,以劉光森為首的村兩委帶領村民興建村辦工業,陸續建起了機磚廠、造紙廠、布鞋廠、膠鞋廠、走向了以工興村之路。年產值達到一千八百多萬元。人均純收入1500多元。隨著村工業的發展,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又大力興辦村公益事業,使村民在生活上得到了實惠,全村每人每年免費供應生活煤球300斤,春節每人發放豆腐、肉、鞭炮、油鹽醬醋等春節所需物品。在深化改革這十年中前幾年我村辦工業出現了新高潮。年產值高達二千多萬元。是全縣二十強村之一。97年-99年三年之間,受亞洲經濟危機的衝擊,我村經濟急劇下滑。回落低谷。

在2000年-2008年是國家改革開放時期,以建園摸具有限公司為龍頭陸續引進金恆印刷有限公司、今業型材有限公司、天宇公司、金豹鞋廠、鞋揎廠、路寶鞋廠、喬泰土料廠等十多個民營企業(。村東西大道在原來硬化基礎上南北延長2500多米。村南二馬路整修硬化:西至村西大道,東至高速引線,全長700米。全村大街小巷各個街道都已整修硬化。全長2000米之多,縱橫交錯,實現了戶戶通上了水泥路。

經濟產業

農業發展

全村耕地面積1400多畝,井旱地分別為70%和30%,人均水澆地0.4畝,旱山地人均0.3畝。糧食作物小麥、玉米、紅薯,種植面積占80%,花生、芝麻、油菜等種植面積占10%,林業其他作物面積占10%。解放前大多數土地及好地在少數人(地主)手裡。大部分村民只種植一些薄、旱地,坡墳地。生活上少吃缺穿,無法維持,經濟收入更是無從談起,部分人逃荒在外,乞討要飯。解放後,土地改革,分田到戶,生活上有所改善,經濟上仍然比較困難,五十年代中期互助組轉為合作社,土地轉為集體種植。六十年代初,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民眾生活又回到低谷。七十年代國家撥亂反正,重視農業生產,民眾生活逐步提高。八十年代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有了發展,民眾得到實惠,衣食住行有了保障。

養殖業:

村過去零養、散養到現在的專業養殖戶,我村現在專業養殖戶達到三十多戶,豬3000餘頭,年純收入達100餘萬元,雞10000餘只,年純收入達60餘萬元,羊300餘只,年純收入5萬元。

企業經濟發展:

1968年全村僅有一個手制磚瓦窯。到七十年代村兩委注重人才,推薦選拔村內有事業心愛動腦筋,鑽研技術的能人強人,自己研製磚機,自建煙囪輪窯,建起了我縣最早的村辦機制磚廠。從此使我村走出困境,改變我村經濟落後面貌。我村嘗到集體企業甜頭後,相繼又辦起了造紙廠、布鞋廠、膠鞋廠等集體企業。村集體固定資產由原來的15萬元猛增到1500多萬元,年產值由原來的50多萬元增加到2000多萬元,利潤由原來的幾萬元增加到500多萬元,人均收入由幾十元增加到1500多元,全村八百多勞動力人人有活乾,家家有收入,使我村成了全縣有名的富裕村。

村交通運輸業:

隨著集體企業的發展,我村交通運輸業發展更為突出,原村僅有一台40型拖拉機,逐步發展到解放牌汽車,由村組膠馬車發展到大中型拖拉機,八十年代中後期,私人交通運輸業更是突飛猛進,架子車運輸相繼發展到手扶拖拉機、四輪拖拉機、奔馬中型汽車、大型貨車及客車運輸。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村民出入行走非常方便,交通運輸工具從全村幾輛腳踏車發展到現在的機車、電動車500多輛、大型運輸車10輛、大型客車2輛、農用柴油車12輛、私家麵包、小轎車15輛,真是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6服務業:隨著社會進展,商業服務業逐漸由小到大相繼發展,七十年代一個代銷點,現在發展到6個(其中2個小超市),寬和、振國超市擁有資產15多萬元。集體衛生室1個,私人診所1個,麵粉加工房2個,彈壓花房1個,門業電氣焊加工2個,汽車維修1個,車床加工2個,廢鐵回收2個,飯店5個,網咖1家,建築隊4個,豆腐加工坊1個,還有三戶在縣城經商,頗具規模。

社會事業

學校變革:

解放前,後杜樓村僅有一所私塾,學生20多人。建國初期,前杜樓、後杜樓、潘屯三村和建一所國小,校址在一古廟裡(俗稱天爺廟),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校舍雖幾經修建,仍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特別是1968年,由於校舍嚴重不足,學校只好把小學生分散到校外的民房,祠堂里去上課,條件很差。1971年在兩委的帶領下,民眾集資蓋起了土木結構的24間教室和14間教師住室,1972年後杜樓村全部師生搬至新校舍學習、工作,自此學校正式命名為後杜樓國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後杜樓村黨支部、村委會於1992年8月,發動民眾集資,興建教學樓、教師單元式宿舍樓兩座,各種教學設施、儀器全部裝備一新,配套齊全,成為全城關鎮硬體設施最好的學校,一直至今。

學校建設

1971年,在當時教學條件相當困難的情況下,黨支部書記馬安東帶領民眾兌椽、兌檁、兌磚瓦,集資建起了土木結構的教室和教師住室,1972年新校舍起用,後杜樓國小應運而生。1989年後杜樓村黨支部、村委會又發動民眾,多渠道籌措40餘萬元資金興建標準化學校,第一期工程1990年春動工,11月底竣工,建起了可容納12個教學班和3個教師休息室的三層教學樓一座,建築面積達1070平方米;第二期工程1992年3月動工,同年8月竣工,建單元式教師宿舍樓一幢,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在興建教、宿兩樓期間,學校拆除舊房,新建校門、圍牆、廁所、花池、花壇,室內全部安裝了電棒、電扇,為教師住房配備了桌、椅、書櫃、床頭、床板,學校內部的儀器、圖書等教學設備全部裝備一新,配備齊全。這次建校,該村幹部踴躍捐獻5萬餘元,出義務2000餘人,為後杜樓國小的標準化建設立下了不朽功績。

教學質量:

在兩委的正確領導和民眾的大力支持下,後杜樓村校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歷年來教學成績居全鎮前列。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獲得“洛陽市規範化學校”、“偃師市明星學校”、“偃師市名校”、“偃師市文明學校”、“偃師市綠色校園”、“偃師市衛生先進單位”、“偃師市電教先進單位”、“普九先進單位”、“城關鎮教育教學先進單位”、“城關鎮教學質量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並多次受到城關鎮政府及中心校的表彰,為我村及社會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人民生活

村民居住變革

解放前村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居住更為困難,全村清一色的茅草房、土坯房。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磚混結構小樓房,個別村民蓋起了華麗、明亮、舒適的高級別墅。全村人均建房面積已超過50平方。村域居住建房面積由原來的90餘畝到現在已擴建到150餘畝。

村電網設施改造

五十年代傳說的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夢想已經成為現實。1963年初在第一任村支部書記劉秋垂領導下,我村安裝了第一台50萬千瓦變壓器,民眾照明用上了電燈。經過這些年的經濟發展和村民用電需求多次進行了電網改造,現在我村工業變壓器4台,農業變壓器2台,總計800萬千瓦。現代化配電房4座。全村擁有彩電1000餘部,電冰櫃(櫃)300餘台,洗衣機500餘台,現代化空調150台,電腦達100餘台,家廚用電200戶之多。特別近十年進行兩次農網改造,村集體經濟投資10萬多元,國家支助投資幾十萬元,線路給予更新,變壓器、配電盤調整增容,使村民在生活和各個方面用電有了保障。

新農村建設

2006年至今我村投資幾十萬元,二十多戶建起了沼氣池。村成立了老年協會、圖書室、文化娛樂中心、健身場所兩處,安裝了健身器材,春節演大戲三天,每月兩場電影,豐富了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提高了人們身體健康及政治思想素質。

村醫療衛生

解放前,我村缺醫少藥,村民經濟落後,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老人壽命短,兒童成活率低。解放後隨著經濟發展,1970年建起了衛生室,當時醫生劉建業、司藥馬群英後實行合作醫療。1973年蓋起了村集體衛生所,面積0.35畝,建築面積150平方米。採取中西醫結合,自己種植中藥材,醫生增添劉光永、馬書林、任潤蓮、劉素環,老中醫馬新治。增加合作醫療比例。九十年代村衛生室轉給個體承包,2007年根據國家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轉入了新農合。2008年底村又投資數萬元又蓋起了新衛生所,報銷比例提升為45%,醫生智宏濤、馬聰霞內設病床四張,使村民無病早防,小病治療不出村,轉診有報銷,兒童防疫免費等多種便民措施。

名勝古蹟

現存村南側有唐代詩聖杜甫墓,村北有晉朝大將政治家杜甫先祖杜預墓。村東半里之外有白鹿院遺址,村西北有莊嚴寺遺址,據說該寺系嵩山少林寺一分寺。寺院主持丁師傅是少林寺委派而來,當時寺院內香火繚繞鐘聲響徹內外。丁師傅的輕功,世人叫絕,留下了很多功夫傳說。

村原有馬家宗祠,劉家宗祠,王家牌坊,火神廟,戲舞樓現已不存在。

社火戲曲古廟會煙火及排鼓社

後杜樓村歷史悠久,明、清民初有火神社,白衣社延續至解放初。我村煙火更為有名,石磙大花相傳四方。煙火配法大師劉新徳遺傳下來煙花配法至今尚存。上世紀三十年代村里成立高蹺曲劇文藝組織,主要藝人有馬來、馬金水等。四十年代成立了“少陵曲劇團”藝人有王守法、馬應、劉全有、劉忠海、馬紹賓、馬長海,王吞等人。每逢古廟會、春節為民眾演出,反響頗佳,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民眾前來觀看,得到了好評。解放後,腰鼓隊,旱船,民間文藝團體也經常活動,在七十年代,我村愛好文化藝術的黨支部書記劉光森又成立了後杜樓文藝宣傳隊,排演現代戲曲,教育我村民眾。最近兩年,由退休人員馬校森為首組建了後杜樓排鼓社,每逢節日及村民辦喜事前去慶賀,為各企業單位開張助興。活躍民眾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