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村

後安村

位於廣東省豐順縣湯坑鎮,4066人,以農業生產為主。另有山西省鄉寧縣棗嶺鄉後安村。

基本信息

1、廣東省豐順縣湯坑鎮後安村

廣東豐順縣湯坑鎮後安村共有815戶,4066人。全村人口集中,外出人口不多,以農業生產為主。過去他們的房屋四處凌亂,有些甚至是60年代至今無多大改變,而且長期人畜共居,衛生環境極惡劣,豬屎、牛屎、廁所、污水到處流溢。長年的垃圾亂堆,人畜混居,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惡劣環境,給當地人民生活健康造成很大威脅。

村容村容

湯坑鎮黨委政府將後安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協助該村進行了重新規劃,結合後安村的實際情況,對自然村大江壩146戶、700多人進行了布點規劃和中心村建設規劃,對整村的牛欄、豬舍、廁所、水溝及農電線路進行整改,加強了危舊房屋更新改造,修建無害化廁所,規劃化牛欄,豬舍,做到人畜分離,從而使廁所新入戶率達96%,100%的豬舍牛欄圈養在房屋外,100%的農戶飲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實現了村道硬底化率達100%,村內主要道路平坦寬闊。新建了垃圾池,並請固定保潔員及時清運垃圾,做到房前屋後及村道、河流兩旁均無垃圾堆積,無臭沉積。同時,該村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村委會提出把村建設成為“遠望像林園、近望像家園、體驗像樂園”的奮鬥目標,全村的道路兩旁種植了花草樹木,村莊周圍、各家各戶的庭前屋後也種上果樹、花草等,達到“出家門、進花園”的要求。建起了文化活動廣場,周圍環境綠化優美,成了人民民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全村花香四溢,綠樹成蔭,河流交錯,村前村後形成了古樹參天,小橋流水的秀麗風光。

建設好村容村貌的同時,該村不忘抓好農村經濟的發展,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利用有限的耕地和山地發展蔬菜、香芋和優質甜玉米生產、水果的種植,推廣“溫氏養雞”和養豬項目,大力發展青蒿的種植,全村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2、山西省鄉寧縣棗嶺鄉後安村

位於棗嶺鄉中部,與吉莊村、上西村、南廟村、南溝村、南嶺村接壤。地形為山地,為黃土高原斷原區,溝壑縱橫,山坡較多,只有東南方有一小片原面。一條東西走向的嶺從村正中穿過,此嶺由東向西依次降低。居民多居此嶺南面,也有居東南原面的,只有六七家。此嶺南為一條溝,溝寬約七八米,均為打壩於地,再南為幾個坡面,幾乎為荒地。嶺的北部略微平坦,全村耕地幾乎集中於此;這片平坦之處的中部有一眼泉水,水自地下流出,水冬暖夏涼、清澈甘甜,全村的生活用水全部來源於此,泉水的南邊有一片水澆地,為村民們的菜園子。最北處為順義河,河南邊的灘地屬於後安村,灘地與耕地以懸崖為界。順義河在村的西北邊形成一深潭,潭面為圓形,直徑大約有四五米,潭水呈綠色,為一小瀑布衝擊而成。此潭正南邊為龍頭咀,高出此潭約80多米,此處為順義河南北通行最便捷的地方,但目前尚未修成公路,只有羊腸小道。順義河兩岸草木茂盛,有很多野生動物。

全村大約有300人,多為楊姓,只有很少的王姓。村中有兩個大槐樹,均在嶺的中部凹陷處,一樹兩人合抱,另一樹需三人合抱,而此樹樹幹已空,中有一洞,可容一人。樹的東面五米處有一廟的遺址,傳說為佛庵,村中居民多為百年以前遷來,不知百年前此村的歷史。老人傳說次村原名姑庵村,因光緒三年大旱而廢棄。村子原有“頭頂果木園,腳踏水澆田”的美譽,又有棗園一地,但現在已很少有棗樹。

村民講晉南方言,與國語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村民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各類豆子、小米、高粱、芝麻、蓖麻、紅薯、洋芋等,有蘋果樹、梨樹、棗樹、酸棗樹、柿子樹、桃樹、核桃樹、杏樹等。特產有花椒、綠豆等。以小麥為主食,早餐吃饃,和小米湯;午飯吃麵,晚飯和早飯略同。村民多去外打工,很少有在家專業務農的。村民性情豪爽、民風淳樸。礦產資源有煤、石油、花崗岩等,但尚未開發,未來發展潛力很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