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

律令

律令,也稱法令,指一般的法則、規律。政權機關所頒布的命令、指示、決定等的總稱。語出《南史·循吏傳·郭祖深》伏願去貪濁,進廉平,明法令,嚴刑罰,禁奢侈,薄賦斂,則天下幸甚。《史記·孝文本紀》: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律令律令

①法令:朝廷律令。

②法則;規則:生用助字,不當律令。

中譯英:律令 command

分解解釋:

律(lǜ,)律lǜ

法則,規章:紀律法律定律。規律。清規戒律。律師。約束:律己。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

令(líng,lìng,lǐng,)令líng〔令狐〕

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令lǐng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令lìng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zh乷)令夕改。

1.[Lawsandregulations;Ordinance]∶古代為政者所頒行的法規。

2.[Lawsanddecrees]∶法律與命令的總稱。

3、法令,相學上也叫“法令紋”,是指從鼻翼兩側延伸向嘴角的兩條對稱條紋路。

引證解釋

法令法令

1.法令。《史記·孝文本紀》:“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焦竑玉堂叢語·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於先,律以齊之於後。”

嚴復 《吳芝瑛傳》:“且朝廷律令,固無不許掩瘞罪骸明文。”

2.指一般的法則、規律。

柳宗元復杜溫夫書》:“但見生用助字,不當律令,惟以此奉答。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今生則一之。”

廖仲愷《革命派與反革命派》:“原來社會科學的律令,確不是妙想的玄談,我們看看最近的事實,如陳炯明之反動與 馮自由 之搗亂,便是這條定律下的例證。”

3.道教稱迅速善走的神。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中:“ 律令是雷邊捷鬼,學者豈不知之,此鬼善走,與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又飛符一道,差那律令大神 ,逕到雷神處投下。”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雷部鬼律令行最疾,何不遣取?”

4.法令紋。相術家指從鼻翼經口角的兩條縱理紋。

面相學上的“法令”,也叫法令紋,是指從鼻翼兩側延伸向嘴角的兩條對稱條紋路。顏面的神經,就是沿著這兩條紋路由上方通往下方。

《新唐書·方技傳·袁天綱》:“法令成,天地相臨,不十年官五品。”《金瓶梅詞話》第二九回:“山根青黑,三九前後定見哭聲,法令細繵,雞犬之年焉可過。”參閱《神相全編·神異賦》。

基本特徵

法令是法律古代通俗的講法。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範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範,所以規範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範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準、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覆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規範不同於其他規範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有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範。每一個法律規範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準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1)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範;

(2)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範;

(3)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範。

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範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範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範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係,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範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來保障。

詞語套用

1、你的美貌,對於韋狄先生,就是律令。

2、律令制度下人們的生活。

3、我喜歡阻止吸菸的律令。

4、這種風尚有其制度的以及朝廷律令方面的根源。

5、國家條令廣為發布,以確立治民之律令體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