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韓論

征韓論

征韓兩字,顧名思義,就是征服朝鮮半島,征韓論(せいかんろん)即是指日本針對朝鮮的一種對外擴張的論調。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征韓論”。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政府繼承了幕末“征韓論”。

含義

征韓論是日本明治時期,當時的日本政府高官西鄉隆盛等人提出的出征朝鮮,用武力打開朝鮮大門的政治主張。

代表人物

首倡者:木戶孝允
西鄉隆盛、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後藤象二郎、副島種臣、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山縣有朋等。

提出的歷史誘因

對馬島危機是征韓論提出的歷史誘因。
對馬島是東亞海上的要衝,位於朝鮮半島日本之間,扼朝鮮海峽門戶,倍受歐洲列強的注目,特別是沙俄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在東北亞的擴張活動更引起了英國警惕。因此,英國對日本的對馬島產生了興趣。1859年12月,英國軍艦“阿克特恩”號闖入對馬海岸測量水情,國駐日本箱館領事霍奇森建議英國海軍在對馬島建軍事基地。沙俄得知此訊息後,於1861年3月13日,派軍艦“波薩得尼克”號,開入對馬島的芋崎浦,俄艦艦長彼里列夫更以修理軍艦為藉口,要求允許其在此停泊。不久,俄艦又駛進日本內海古里浦,並不顧對馬藩吏的制止,強行測量水情,伐木建造營房、糧庫、醫院,實際上已將該地占領。同年5月,彼里列夫一面向對馬藩廳大肆渲染英國對於對馬的野心,一面要求租界土地和謁見藩主。對馬藩當局急忙報告幕府,日本幕府立即派外交長官小栗前往交涉,要求該艦撤走。然而,俄艦拒絕撤出對馬。幕府求援於英國艦隊。英國政府認為對馬島被俄國占領不能容忍,要求“波薩得尼克”號撤走。1861年8月,英國駐日公使阿禮國公開表示:英國政府對俄國軍艦開進對馬不能袖手旁觀。隨後,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霍普海軍中將率兩艘軍艦駛入對馬。迫於英國的軍事壓力和國際輿論及對馬島民的英勇奮鬥,9月2日,俄艦被迫撤出對馬。對馬危機使日本充分認識到了對馬海峽和朝鮮半島在近代東北亞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地位,隨著日本幕府對朝鮮事務的重視,一部分人便開始策劃“征韓論”。從而導致了日本政府“征韓論”的出籠。

主要觀點

吉田松陰

早在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吉田松陰就主張以講“信義”的名義屈從歐美,同時侵略朝鮮半島中國。1855年與美俄簽訂友好條約後,他說:“我與美、俄的媾和既成定局,不可由我方斷然背約,以失信與夷狄。必須嚴定章程敦厚信義,在此期間蓄養國力,割據易取的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土地作為補償。”

木戶孝允

明治政府最早提出“征韓論”的是木戶孝允。1868年12月,他向輔相岩倉具視提出侵略朝鮮半島的建議,把朝鮮看作“保全皇國的基礎,將來侵略進攻之基本”,而“往朝鮮派遣使節,問彼之無禮。彼若不服時,宣布罪狀,攻擊其國土”,並和軍務官副知事大村益次郎等研究了具體的行動計畫。次年,明治政府遣使攜帶國書往朝鮮,被以國書“不合體例”為由拒絕。這次出使,名義上要與朝鮮打開國交,實際是為侵略朝鮮半島製造藉口。木戶、岩倉等人到1871年出國訪問為止,一直在討論和擬定侵略朝鮮半島的計畫。
日本企圖侵略朝鮮半島,是為了轉移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更是為與列強爭奪東亞、進一步侵略中國製造跳板。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欺軟怕硬的情結,表現在文化上就成了尚禮而好鬥。

宗義達

1868年4月,對馬藩主宗義達向政府建議:現在朝鮮與外國滋生糾紛,日本切不可失“先發制人”之良機,如能確立“思威並行之規模,統御之術得其法”,則朝鮮“數歲之後將如日本外府”。至於日朝交涉時,如朝鮮仍然“抱守向來偏固之風習及鄙陋之舊規”,辜負“皇國厚愛眷顧之厚意”,甚至“萬一有非禮倨傲之惰況”發生,政府當可斷然採取“赫然膺懲”的行動,以免危及“將來之功業”。

木戶孝允

與此同時,日本總裁局顧問木戶孝允也致函副總裁三條實美及岩倉具視,其中寫道:“使朝鮮再納入皇國版圖,建立從前日本政府之地位。”

時機之爭

1869年12月4日,日本政府採納木戶孝允建議,派遣“征韓”派佐田白茅等三人到朝鮮,並下達了調查任務,如,朝鮮與清廷關係、內政是否紊亂、有無適宜軍港、軍備情況,其軍事意圖昭然若揭。1870年佐田白茅等三人向政府報告朝鮮情況。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採納了,外務省綜合三使者報告,向其提出的方案,派外務大丞柳原前光、少丞花房義質出使中國談判建交與通商事宜,另派外務少丞吉田弘毅等三人赴朝刺探國情,並再次遞交遭拒之國書。然對朝外交難有明顯進展。因此,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決定改弦更張,於1872年8月把駐朝鮮釜山的草梁倭館轉歸外務省直接管理。到了1873年,圍繞者立刻發動征韓還是等待時機這一問題,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是蒼岩具視、大久保禮通、木戶孝允,另一派是西鄉隆盛、板垣退助、副島種臣。兩派的爭執以一場大政變(西南政變)的發生,西鄉隆盛等征韓派退出政府而告終。
“征韓論”之爭, 並不能歸結征韓派與反征韓派之爭。恰恰相反, 雙方所爭的不是征韓與不征韓的大原則問題, 而是對征韓的時機把握的策略問題。所以, 所謂“征韓論”之爭, 只不過是“征韓論”者內部的急征派與緩徵派之爭而已。事實上,“征韓論”之爭雖然暫時告一段落, 但明治政府對外侵略擴張的既定方針並未改變。

理論實施

明治維新後興起的“征韓論”無疑對日本的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維新元勛西鄉隆盛因此造反,釀成西南之亂。伊藤博文被刺殺,都與此有關。
韓國這時又處於風雨飄搖的時候了,又迎來日本,大院君與兒媳閔妃間矛盾激化,1882年,大院君將閔妃黨羽逮捕,日本軍隊做亂,幸好時任大清國駐韓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凱手中有兵權,將日本軍殺退,救出了大院君。到了明治43年,韓國終於被日本吞滅,改為朝鮮,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相關:古代征韓論

白村江海戰

公元618年,唐朝成立,朝鮮半島的新羅日益強大,於唐新聯軍滅百濟,日本中大兄皇子剛剛平定國內蘇我氏的叛亂,就難免驕傲自大起來,於是以支援百濟為由,發動侵韓戰爭,對抗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時663年,中日關係史上第一次戰爭——白江口大戰爆發,日本大敗虧輸,中大兄皇子也威望受損,此後的1000多年中,日本沒有再對朝鮮半島用兵。
白村江海戰後,日本方面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加緊了向唐朝的學習,中日關係非但沒有惡化,反而日益親密,可見日本真的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

豐臣秀吉侵朝七年之戰

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功業可謂達到了頂點,但每當想起自己年老,偌大家業無人繼承,就常自抑鬱,特別長子鶴松死後,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一天他登清水寺閣,西眺遠盼,突然興起了念頭,對從者說:“大丈夫當用武千里之外,何自抑鬱為?”。
1592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張居正已經死了10年,明朝政局動盪,豐臣秀吉召集了15萬大軍入侵朝鮮,戰爭歷時7年,起初進展順利,連下漢城平壤,開城三大都城。豐臣秀吉甚至揚言要遷都北京,由日本天皇統治中國。然而,作為宗主國的明朝應朝鮮國王的請求也投入戰爭,豐臣秀吉被迫和談。但不久和談就破滅了,戰爭繼續,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假和談為名,小西行長大敗,在碧碲館遭遇日本小早川,發生慘戰(戰果中日史料有重大差別),戰爭打來打去互有勝負,到了萬曆26年8月,豐臣秀吉死了,死前大叫“別讓我十萬兵做了海外鬼”,言罷留下一子秀賴和其母淀君,一代梟雄,盍然而逝。遺命召回在韓日軍,石田三成傳了他的遺命,戰爭算是結束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