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凡·德爾·龍

in in in

人物簡介

龍彼得(Pier van der Loon),1920年生於荷蘭。1940---1946年就讀荷蘭萊頓大學中文系,1948--1972年任劍橋大學中文講座教授,1972年轉任牛津大學講座教授。1982年榮任歐洲漢學協會會長。1987年退休,仍保留荷蘭國籍。他也是劍橋大學圖書館名譽館員、日本道教學會理事、法蘭西亞洲學會名譽會員。長於台灣、閩粵之民俗信仰及戲曲研究、中國目錄學及版本學。不幸於2002年5月逝世。

生平詳述

1961年,牛津大學成立東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titute),以該所為陣地,集合各學院的東方學研究學者,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東方研究所位於亞士慕博物館背後的普西巷內,漢學科在該所內擁有辦公室、教室和語音室。開始由教師私人藏書建立起來的東方研究所圖書館,擁有為漢學科課程所需要的中文圖書一萬五千多冊。此外,還收藏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資料。漢學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在中國語言和文學方面打好一般基礎,以便繼續深造,成為其他學科中未來的中國問題專家。同時,培養中國文學、歷史等方面的碩士、博士。教師隊伍也相對穩定,在講座教授之外,設定固定的中國文學、歷史、宗教等方面的講師職位,從國內外聘任著名學者擔任,包括華裔學者吳世昌、齊思貽。在研究方法上,也吸收借鑑美國中國學的長處。
1972—1988年,龍彼得(Plet van der Loon)擔任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他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中國戲曲和道教,搜有大量罕見的版本和孤本。他曾被“歐洲科學基金會”任命為道藏研究計畫指導委員會主席,1984年出版《宋代叢書中的道教書籍:評論和索引》(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ong period:A critical study and index)。他對中國古代戲曲史,特別是南戲,有深厚的造詣,尤對明清以來閩南和台灣劇本、散曲陟獵廣博,經年埋首專研,寫下數十冊的筆記。1988年退休後,擔任牛津大學名譽教授,仍樂此不疲。1992年輯刊《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在台灣出版,附所著《古代閩南戲曲與弦管之研究》(The classical theatreand art Song of South Fukien:A study of three Ming anthologies),概論閩南語的文學及梨園戲的歷史,並依據明代所用的滾門分類,對明萬曆間刊本《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和《精選時尚新錦曲摘隊》、《新刊弦管時尚摘要集》(兩書均為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藏)所收的散曲進行分析,還就所涉二十六種劇目的情節和出處,做精細的考證和探討。
他最出名的著作是《宋代收藏道書考》(Taoist Books in the Li— braries ofthe Sung Period:A Critical Study and Index),劍橋東方學院專著第八種,1984年由倫敦伊薩卡(Ithaca)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對國際漢學界產生重大影響。該書的宗旨在於闡明宋代官方圖書館和私人家藏圖書的性質和傳承,並探索道教經典的歷史。全書分英文和中文兩部分。英文部分列有“皇家圖書館的諸文獻目錄”一節,對劉歆《七略》、《仙道家》、《群書四錄》、《中興館閣書目》、《四朝國史》、《中興館閣續書目》、《中興四朝國史》、《宋史》中有關道家和神仙的書目作了解釋;“家藏目錄”一節分析了與道教有關的諸如《邯鄲圖書志》、《群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錄題解》、《趙希辨的圖書》作了考證;“道教經典”一節就道教經典、宋代道教經典文獻目錄的沿革進行詳盡的回顧。
中文部分稱“宋代館刻及家藏道書目錄”,由作者校定,鄺慶歡書寫。按筆畫順序排列,利用了施博爾正統道藏目錄索引編號、哈佛燕京引得號數推算表,總共收書1600種,計3600卷,其中不少是迄今被忽視了的版本,在敘述時特別注意了宋代諸帝的宗教政策。此書出版後,受到歐美和日本漢學家的高度評價,也頗受中國大陸和台灣學者的讚揚。如台灣李豐懋教授非常推崇這本書並認為,這本書搜羅各方面的資料,包括大陸新出土的碑文、殘篇等,再利用版本學、書目學的知識,對宋代收藏的道書做詳盡的分析整理,連刊刻、版式都加解說,這對了解《道藏》的源流有很大的幫助。
龍彼得和台灣的合作較早,早在1962年到1965年間,台灣吳守禮教授得到據說是明萬曆年間刊行的《潮調金花女》戲文的抄本,萬曆刊《荔枝記》的微卷。1964年,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主任、漢學家龍彼得教授,在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又發現潮劇的另一個明代刻本,這就是刊於明萬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大全》。這個“新刻增補”的潮劇本,不稱《荔鏡記》,而稱《荔枝記》,是與《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這個刻本是“新刻增補”本,說明在萬曆之前,已在原刻存在了。1971年左右,龍彼得教授在他第五、六次來台灣作調查研究時,帶來了乾隆間刊本《同窗琴書記》的全套照相送給我。這版本是譜「山伯英台」故事的戲文,用的是泉州方言。1976年,台灣吳守禮教授獲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由英國用全錄精細印製法國科學院施博爾氏藏清光緒間刊《荔枝記》拷貝,郵寄而來。
龍彼得教授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英國和德國發現了明代南音珍本“明刊三種”,後於1992年在台北出版了《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明刊三種”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南音刻本,被稱為是“無價之寶”。
七十年代,龍彼得教授發現嘉靖年間南戲版本「重刊潮、泉五色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即現存梨園戲「陳三五娘」劇本),梨園戲於中國戲劇史之地位擢升為現存最古老劇種,引起國際學術界之重視,有關「梨園戲」之整理及研究正方 興未艾。
1992年5月由台灣南天書局出版的《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就是最好的證明。《明刊閩南戲曲統管選本三種》以下簡稱(明刊三種》)是英國牛津大學榮譽中文講座教授龍彼得先生從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和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發現前臥在那裡的明萬曆平辰(1604年)由李碧峰、陳我含于海浪刊刻的《滿天著》和明萬曆年由漳州林景最刊刻的《鈺妍麗錦》 明萬曆年間漳州洪秩衡刊刻的《百花賽錦》的三本戲曲選段和統管如集。這個前所未有的發現對回南戲劇史以及中國戲劇史的研究無疑是重大的貢獻!《明刊三種》之第一種《滿天春》收錄了“明戲十八實際是18個折子戲,在其上欄還收錄146文唱段的曲詞《明刊三種》之第三種《鈺妍麗錦》和第三種怕花賽錦》中收錄了13支唱段的唱詞,其中有些曲目,現在的南音藝人還在演唱。這些折子戲和唱段皆選自南戲《劉智遠》佩文學》《朱文》等27個劇目。《明刊三種》的發現.可見明代漳州一帶戲曲繁榮之一斑.也印證了中國戲曲史的“始於京盛於明”的論斷。
龍彼得和大陸的合作較遲,1993年,一部名為《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的大書,從英國牛津通過台灣郵寄到泉州。這部書所指的明刊三種,一種是塵封於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數百年無人過問的明刊本《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二卷》;另兩種明刊本分別名為《精選時尚新錦曲摘隊一卷》和《新刊弦管摘要集三卷》,則在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同樣塵封數百年更是無人所知。幸得英國牛津大學的漢學家龍彼得教授發現了它們,並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撰寫了長篇論文,於1992年在台灣南天書局自費出版。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接到龍彼得的贈書以後,經徵得他的同意,請人翻譯了他的論文第一章,以同樣的書名,於1995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這部書。為紀念2002年5月去世的龍彼得先生,泉州戲研社決定將龍彼得的整篇論文(共五章)和這三種明刊本及其校訂本彙編為《明刊戲曲弦管選集》一書出版,為南音研究提供一份無價之寶的重要史料。一本新的完整的龍彼得論文和校訂本,也將在近期正式出版。《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簡稱《滿天春》)是世界保留至今最早的南音著作,由漳州海澄縣(今屬龍海市)人李碧峰、陳我含於明萬曆三十二年歲甲辰(公元1604年)所刊印,全書收入了18出戲說白、曲詞,並有插圖,其中部分曲詞和南音曲詞大致相同,部分已經失傳。其孤本現存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由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所發現並披露。
龍彼得教授和福建省有較深的交往。泉州南音藝術家吳造先生,曾多次出國訪問,進行藝術交流。法國漢學家龍彼得先生曾和他探討過南音的源流。1987年,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來福州訪問崇福寺與福建佛學院女眾班。龍彼得和日本東京大學濱下武志、台胞李豐茂、南昌大學邵鴻等教授以及法國國學院研究員艾茉莉等28位中外專家學者署名,為仙遊楓亭麟山宮“根深葉茂”的題詞。
龍彼得教授對潮劇也深有研究,他曾五次到泰國採訪潮州民間藝術的故事。龍彼得在劍橋教中文,專門研究潮劇、英歌舞和潮州音樂。他所掌握的潮州民間藝術的知識,連身為潮州人的作者都深為吃驚,尤其使作者感到驚奇的是,他第一次到泰國,竟是到各佛寺蒐集潮州“功德樂”(做喪事的廟堂音樂)的資料,又花錢錄下了整場的功德樂,還索取演唱功德樂的歌詞。此後龍彼得又數度訪泰,觀賞潮劇演出,到北欖坡拍攝英歌舞和潮州大鑼鼓遊行的全過程。

主要著作

1. 《皮影戲〈朱文〉介紹》(英)龍彼得 《歐洲漢學研究會學報》 一九八二年
2.《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龍彼得主編,台北市,新文學1999 年。
3.《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龍彼得輯;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1冊
4.《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下,龍彼得著,王秋桂,
5.《宋代叢書中的道教書籍:評論和索引》(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ong period:A critical study and index) 1984年出版
6.《宋代收藏道書考》(Taoist Books in the Li— braries ofthe Sung Period:A Critical Study and Index),劍橋東方學院專著第八種,1984年由倫敦伊薩卡(Ithaca)出版社出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