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金庸

影像金庸

二、金庸小說的電影改編 如此,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作品,已經成為金庸小說研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子項目。 參與多部金庸小說的改編工作,我總共寫下了超過一百萬字。

影像金庸影像金庸
陳墨金庸書系之一。

作者簡介

陳墨,安徽省望江縣人。1960年生,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現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1986-1990年間發表過大量文學評論文章。著作有“評金庸系列”,以及《新武俠二十家》、《新武俠五大家導讀》、《新武俠之趣》、《海外新武俠小說論》、《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碧血劍>拍攝秘笈》、《武俠文宗:金庸小傳》、《中國軍事精粹》、《妙悟心禪》以及《劉心武論》、《張藝謀電影論》、《陳凱歌電影論》、《黃建新電影論》、《費穆電影論稿》、《中國武俠電影論》、《中國武俠電影史》、《中國百年電影閃回》、《影壇舊蹤》、《半間齋影話》、《中國電影十導演》。

內容提要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和賈寶玉。一千個人就有對金庸小說的一千種不同理解。改編金庸作品,正是對金庸小說不同形式的詮釋。你說你的金庸,我說我的金庸,各有所短,自然也會各有所長。

相關導語

金庸小說不僅是當今多元文化生活中一種受人喜愛的文化消費品,而且已經成了當今影視創作改編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從香港粵語片電影導演胡鵬於1958年率先將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搬上銀幕以來,金庸小說被一次又一次改編成電影或電視連續劇,至今不絕如縷。在電影和電視螢幕上,我們見識了金庸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就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林黛玉和賈寶玉一樣,一千個人就有對金庸小說的一千種不同理解。改編金庸作品,正是對金庸小說不同形式的詮釋。你說你的金庸,我說我的金庸,各有所短,自然也會各有所長。本書對由金庸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作了詳細的解讀。

內容目錄

自序:關於“改編備忘錄”
金庸小說與電影
一、金庸小說的高難度
二、金庸小說的電影改編
三、金庸小說的影響與啟示
30集電視連續劇《碧血劍》改編備忘錄
一、主題研究
二、風格設計
三、情節與線索
四、改編原則
五、改編難點
六、改編要點
七、人物分析與提示
40集連續劇《神鵰俠侶》改編備忘錄(提綱)
一、主題層次與要點二、風格層次與要點
三、重要人物及其個性類型
四、武功打鬥的想像和設計
五、需要討論和處理的難題
六、人物關係與重要故事情節
七、逐回討論
電影《神鵰俠侶》改編備忘錄
一、引言:改編金庸的難處
二、對《神鵰俠侶》小說的理解和電影的構想
三、保留什麼:原則與要點
四、刪除什麼:原則與要點
五、逐回題材初選與提示
六、三種初步構想及其分段建議
七、重要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關係
八、結語:對編劇和導演人選的建議
50集電視連續劇《鹿鼎記》改編備忘錄
一、主題認知二、風格:幽默與卡通
三、結構分析
四、語言藝術
五、情節與疑問
六、人物與名冊 
附錄一:《鹿鼎記》場景提要與說明
附錄二:《倚天屠龍記》主要場景策劃備忘錄
後記

書籍前言


金庸小說不僅是當今多元文化生活中一種受人喜愛的文化消費品,而且已經成了當今影視創作改編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
從香港粵語片電影導演胡鵬於1958年率先將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搬上銀幕以來,金庸小說被一次又一次改編成電影或電視連續劇,至今不絕如縷。在電影和電視螢幕上,我們見識了金庸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1998年台灣舉行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台灣電視螢幕上甚至出現過四部《神鵰俠侶》同時播放,四對楊過、小龍女打擂台的盛況。
大陸方面,新世紀之初,金庸先生以一元錢象徵性版稅將《笑傲江湖》的著作權出讓給中央電視台,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並從此掀開了大陸電視人改編金庸小說的嶄新一頁。短短几年之間,金庸的絕大部分小說都有了大陸電視改編版本。最新的訊息是,已經有大陸製片商購買了某些金庸作品的下一輪改編權。
如此,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作品,已經成為金庸小說研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子項目。而從電影和電視劇改編的角度來看金庸小說,也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角度,不僅能夠深入其中,往往還能別開生面。

香港、台灣、大陸、新加坡以及其他地區華語影視製作機構爭相改編金庸小說,各領風騷三五年的狀況,固然有讓人激動的一面,卻也有讓人憂慮的一面。如今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如此之多的改編作品,究竟有哪一部電影或電視劇作品稱得上是金庸小說改編的精品或經典之作?
各領風騷三五年,或一二年,或幾個月,很快就有新的同題作品出現,有好的、值得讚賞或可以理解的一面,即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和賈寶玉,一千個人就有對金庸小說的一千種不同的理解。改編金庸作品,正是對金庸小說進行不同形式的詮釋和翻譯,你說你的金庸,我說我的金庸,大家都來說,各有所短,自然也會各有所長。
但這裡也有不大讓人放心的一面,那就是一些號稱改編金庸小說的作品,不過是貌似金庸小說,其實並沒有表現出金庸小說的真精神和真肌理,常常是對金庸小說進行隨意的改動和編造,有些甚至不過借用金庸小說的人物姓名及其個別線索進行讓熟悉金庸小說者瞠目結舌的創新。後一類作品,無論成功或失敗,恐怕都與金庸小說沒有多大的關係。
更令人憂慮的是,由於數千年小農經濟傳統的影響,在進入現代化商業競爭市場之初,影視製片商常會重蹈先人無序競爭、小本經營、以次充好乃至假冒偽劣的覆轍。在20世紀20年代與30年代之際的上海武俠電影史上,和50年代到60年代之交的香港武俠電影史上,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惡性競爭導致武俠片數量激增至“臭遍街”的可怕現象。這種追求多快好省,實際上不過是以次充好的短期行為,結果不僅會砸掉製片商的品牌,還會使整個電影類型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害。金庸小說的聲譽雖然不至於因為部分改編者的假冒偽劣而受到根本性的損害,但若冒改編金庸之名卻少金庸小說之質的作品太多,難免讓人對金庸小說的改編作品印象惡劣,甚至對金庸小說敬而遠之。
雖然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電影電視作品很多,金庸小說也被改編了一輪又一輪,但如何對待金庸小說及如何改編金庸小說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這一問題其實並沒有真正解決。

近幾年來,我受製片人張紀中先生的邀請,參與了他擔任製片人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已經播放,毀譽不一)、《碧血劍》(製作完成,即將播放)、《鹿鼎記》(正在拍攝過程中,即將進入製作階段)和電影《神鵰俠侶》(因為多種原因,至今仍未投拍)等作品的改編創作。我的身份是文學顧問,實際上卻參與改編策劃、劇本統籌和劇本編審等多項工作。
參與這些作品的改編工作,我曾與不同的導演、投資人及數十位編劇合作過,見識過多種不同的改編理念和改編方法,與一些編劇和導演之間有過激烈的爭議和大大小小無數次的討論切磋,總體上是大家合作愉快。
經過討論和爭議之後,多半都能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在與富有經驗且具藝術才華同伴合作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的新知識和新經驗。切實了解到電影或電視形式與小說之間的不同,因而必須經過艱苦的改編和再創作,才能夠找到恰當的形式將金庸小說的形象和靈魂充分地表現出來。
當然也會有難以合作的時候,有些編劇雖然富有編劇經驗且有創作才華,但他們的劇本不只改編,更多的其實是改寫;不僅改寫了金庸小說的故事情節,甚而改寫人物性格。不能說劇本不好,但卻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金庸小說的改編劇本。我只能說,這些編劇沒有認真閱讀金庸小說原著,沒有深入理解金庸小說的肌理和精髓,甚至對小說原著還缺乏應有的了解和尊重,因而導致有些情節和場次的改編,看起來雖然有戲,實際上損害了金庸小說的肌理。
為了大家有一個共同工作的基礎,從《神鵰俠侶》的改編開始,我都會先寫出改編備忘錄。也就是將我能夠想到的一些問題寫出來,諸如對原著的理解,對其中主題和人物的分析,對小說情節肌理的梳理,對改編風格和改編難點的思考等等,供大家討論,然後再根據大家的共同認識確定具體的改編思路和改編方案。備忘錄的形式和性質並不一樣,有些只是一個討論提綱,有些則兼具策劃書的性質。因而有些比較簡略,而有些則相當完備周到。

本書收錄了我的幾個備忘錄,需要作一些具體的說明。
首先,其中沒有40集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的改編備忘錄,因為我參與這部戲的改編工作時間比較晚,第一次參加攝製組的集會,已經是討論劇本的初稿階段。因為中途加入而後程不得不快馬加鞭,我沒有來得及從容地寫出一份詳細的《射鵰英雄傳》改編備忘錄。我的觀點和意見都在討論會上口頭髮表,當場討論,從而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對劇本的審讀報告及其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也大都寫在劇本列印稿的空白處,因為沒想到要保存這些,所以搬家之後,這些劇本文稿和我的意見與建議文字也就全都丟失了。
其次,40集電視連續劇《神鵰俠侶》的改編,我寫出了備忘錄,但後半程我一直在國外做訪問研究,只能通過電子郵件與編劇和導演討論。我的電腦曾染上病毒而導致一些檔案丟失,所以,這裡收錄的關於電視連續劇《神鵰俠侶》的備忘錄也就只是一個提綱,而不是備忘錄的全文。好在我還參與了電影《神鵰俠侶》的策劃,並寫出了完整的策劃討論方案,且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從中也可以看到我對這部小說的基本看法及其改編思考。
再次,這裡收錄的30集電視連續劇《碧血劍》和50集電視連續劇《鹿鼎記》的改編備忘錄,是我根據改編工作備忘錄刪節而成。也就是說,這裡發表的,只是實際工作備忘錄的一部分。因為具體的工作備忘錄中將這兩部作品的所有人物都作了備案索引和分析提示。對於並不實際參與改編工作的讀者來說,有些內容未免多餘。不過,除了刪節之外,在其他方面並無修改,全都保持原狀。
又次,最後收錄了兩個特殊的備忘錄,即場景設計備忘錄。場景設計和主題影視城的設計,既非我特長,也不是我的正常工作。只是,我曾應邀參加過包括浙江象山《神鵰俠侶》影視城等多家主題影視城的策劃討論,有意思的是,最終建成的影視城,我沒有留下文字;而我留下備忘錄文字的影視城卻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最後並未建成。我把它們也收錄在此,也算是熟悉金庸小說的一個非常特殊的角度另外也有一份特殊的紀念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在過去的幾年間我本人也曾參與過幾部金庸小說的改編工作,我對金庸小說改編作品批評的公正性可能會受到質疑,也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上喪失了充當公正的批評家的資格。在這裡,我不再是以一個批評家的身份說話,而是以一個金庸小說改編的參與者的身份說話。
我的這份《備忘錄》,並不是對其他金庸小說改編作品的批評,而是自己參與的幾次金庸小說改編的真實記錄。我當時寫作備忘錄的目的,如前所述,不過是作為一個改編顧問和策劃人,為編劇、導演、製片人和其他策劃人的討論提供一份討論的草案,以便大家有一個開始工作的共同平台。其中有我對作為改編對象的金庸小說的主題、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理解,有對金庸小說改編基本原則和思路的探索,有對一些改編難點的梳理和分析。前車之鑑,無論是作為成功的經驗或作為失敗的教訓,都應該也值得與大家分享。
對於影視創作界以外的讀者,只要喜愛金庸小說或喜愛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作品,這本書也有一些可以分享的東西。例如,其一,從影視改編的角度看金庸小說與純粹地看金庸小說文本角度大不相同,因而看法和所見都會有所不同。其二,通過這本書,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金庸小說改編及其影視製作的思路、流程及其相關的內部訊息。其三,備忘錄說到底仍只不過是一種構想,一種討論的草案,與最終形成的影視作品還有相當的距離,了解其中的差異,或將此作為一種觀看或評價影視作品的參照系,或許不無補益。
當然,這不過是我自己的個人想法,真實效果如何,尚待讀者朋友閱讀和鑑定。畢竟,這些“備忘錄”不過是些改編工作的備忘錄而已。是否值得一讀,請您看看再說。

書籍後記

這是一本從未出版過的新書。
人民出版社要集中重新出版我曾出版過的金庸小說研究著作,我當然非常高興,也非常感激。高興和感激之餘,也有一點惶愧,這一套新書如果全都是舊作,心裡總是有點過意不去。因而想:一套書中總要有一兩本新作才好。進而想到,自己近些年來參與多部金庸小說改編工作,其中的一些備忘錄,或許不無出版的價值。於是,就有了這本新書。
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第一次發表。只有第一篇即《金庸小說與電影》曾收入上海三聯版《孤獨之俠》一書以及台灣遠流版《視覺金庸》一書。現在讓它“歸隊”,而在原《孤獨之俠》即《金庸小說散論》一書中補充新的論文。
參與多部金庸小說的改編工作,我總共寫下了超過一百萬字。其中包括策劃書,備忘錄,討論提綱,回應編劇和導演的提問,分集提綱和分場提綱的閱讀意見、建議和總體報告,以及劇本每一稿的閱讀報告、具體意見和建議等等。這裡的二十來萬字,就是從這些文字中精選出來的。
此前,山東畫報出版社曾出版過我的《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2006年5月第一版),書的主要內容是對小說的細讀和細評,其中收入了一些有關這部小說的電影和電視劇改編的文字——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曾構想要專門編輯一本我本人談論該書的電影和電視劇改編的書,但因為我當時忙於別事,有許多檔案沒有及時找到,遂作罷論
另外,江西美術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我的《(碧血劍>拍攝秘笈》(2007年1月第一版),將我有關《碧血劍》改編的文字收錄了不少,包括我對劇本一稿到三稿的意見和建議的精選文字。只不過,這是一本圖文書,其中包含了數百幅最新版電視連續劇《碧血劍》的劇照,我的文字幾乎成了照片的附屬品。我關於《碧血劍》改編的文字共有35萬多字,那本書也不過收錄了其中的一部分。
我自己更看重這一本書。不僅因為這本書全部由我自己編寫成,而且包含了多部作品的備忘錄,集中起來,可以看到更多的內容,且能更清晰地看到我的一些改編創作思路,反過來,從這樣的角度看金庸小說又會有新的心得。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向人民出版社及其相關領導表示衷心感謝!感謝責任編輯孫興民先生、許運娜小姐及其他工作人員為此書所付出的辛勞!
陳墨
2007年1月

基本信息

出版社:東方
作 者:陳墨
類 別:文 學 -> 文學理論 -> 中國文學研究
開 本:32開
ISBN:9787506032162
頁 數:438
出版日期:2008-07-0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