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瓊

彭艷瓊,雲南宜良人,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任副研究員。

基本信息

簡介

彭艷瓊,雲南宜良人,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學習經歷:
2003.2-2005.12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職博士學位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7.9-2000.6 雲南農業大學昆蟲系攻讀碩士學位,獲農學碩士學位。
1993.9-1997.6 雲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讀本科,獲農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0.7-2002.9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任研究實習員。
2002.10-2006.2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任助理研究員。
2006.3-當前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協同進化研究組任副研究員。

研究興趣

1.蝠蛾昆蟲與中華蟲草菌互作的關係
2.榕樹和榕小蜂協同進化的關係

代表論著

(1)Yan-Qiong Peng, Zhu-Biao Duan, Da-Rong Yang and Jean-Yves Rasplus. Co-occurrence of two Eupristina species o Ficus altissima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ern China. symbiosis, 2008, 45: xx–xx. (In press)
(2)Da-Rong Yang, Yan-Qiong Peng, Pei Yang and Jun-Ming Gua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ect functional groups on four fig specie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Symbiosis, 2008, 45: xx–xx. (In press)
(3) Shu-Wei Zhai, Da-RongYang, and Yan-Qiong Peng. The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of two species of Philotrypesis on Ficus hispida. Symbiosis, 2008, 45: xx–xx. (In press)
(4) Rhett D. Harrison, Nina Rønsted and Yan-Qiong Peng. Fig and fig wasp biology: A perspective from the East. Symbiosis, 2008, 45: xx–xx. (In press)
(5) 翟樹偉,楊大榮,彭艷瓊,石章紅 和 白麗芬. 對葉榕隱頭果內佩妃延腹小蜂屬兩種非傳粉榕小蜂的繁殖特點. 昆蟲學報,2007,50(4):389–394.
(6) 謝曉波陶梅,彭艷瓊 和 楊大榮. 榕小蜂傳粉行為對其繁殖的影響. 林業科學研究,2007, 20(1):74–78.
(7) Simon Van Noort, Yan-Qiong Peng and Jean-Yves Rasplus. First record of the fig wasp genus Diaziella Grandi (Hymenoptera: Chalcidoidea: Pteromalidae: Sycoecinae) from the Asian mainland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China. Zootaxa. 2006, 1337:39–59.
(8) Zhang-Hong Shi, Da-Rong Yang and Yan-Qiong Peng. The style-length of the female florets and their fate in two dioecious species of Xishuangbanna, China. Trees. 2006, 20:410–415.
(9) 舒梅,彭艷瓊和 楊大榮. 對葉榕傳粉榕小蜂在時間格局上的種群動態. 生態學雜誌,2006,25(7): 765–768.
(10)石章紅,楊大榮 和 彭艷瓊. 歪葉榕非傳粉小蜂的繁殖策略及其對榕-蜂共生系統的影響. 昆蟲學報. 2006, 49(4): 650–655.
(11)白莉芬,楊大榮,石章紅,彭艷瓊 和 翟樹偉. 垂葉榕隱頭果內小蜂群落結構與環境關係的初步研究. 生物多樣性. 2006, 14(4): 340–344.
(12)Yan-Qiong Peng, Da-Rong Yang and Qiu-Yan Wang. Quantitative tes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ollinating and non-pollinating fig wasps on dioecious Ficus hispida. Ecological entomology. 2005, 30(1): 70–77.
(13)Yan-Qiong Peng, Da-Rong Yang and Zhu-Biao Dua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 non-pollinating fig wasp on Ficus auriculata at Xishuangbanna,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 2005, 21(5):581–584.
(14)彭艷瓊,楊大榮 和 王秋艷. 對葉榕傳粉小蜂性比率的調節和穩定. 生態學報. 2005, 25(6): 1347–1351.
(15)彭艷瓊,楊大榮,段柱標 和 鄧曉保. 影響對葉榕及其傳粉者繁殖的因素. 植物生態學報. 2005, 29(5): 793–798.
(16)楊大榮,彭艷瓊,趙庭周,王秋艷 和 徐磊. 聚果榕榕果內種子季節變化與聚果榕小蜂活動的關係. 林業科學. 2005, 41(1): 25–29.
(17)段柱標,彭艷瓊,楊大榮 和 徐磊. 高榕隱頭果內小蜂群落的動態變化規律. 生態學報. 2005, 25(10): 2589–2594.
(18)王憲芳,彭艷瓊 和 楊大榮. 對葉榕及其傳粉榕小蜂的繁殖特點. 雲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5, 20(5): 632–635.
(19)徐磊,楊大榮,彭艷瓊 和 魏作東. 西雙版納的榕樹及其隱頭果內的小蜂群落. 林業科學研究. 2005, 18(4): 497 –503.
(20)魏作東, 楊大榮,彭艷瓊 和 徐磊. 榕樹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生態學雜誌. 2005, 24(3): 233–237.
(21)魏作東,彭艷瓊,楊大榮 和 徐磊. 聚果榕上黃猄蟻對傳粉小蜂和非傳粉小蜂后代數量的影響. 動物學研究. 2005,26(4): 386 –390.
(22)彭艷瓊,楊大榮,王秋艷,徐磊 和 魏作東. 木瓜榕的性表達和繁殖特點. 林業科學研究. 2004, 17(1):60 – 65.
(23)彭艷瓊 和 楊大榮. 榕小蜂繁殖行為的多樣性. 當代昆蟲學研究, 李典謨等主編.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4. 220–224.
(24)楊大榮,彭艷瓊,徐磊,王秋艷,魏作東 和 宋啟示. 雲南榕樹與榕小蜂物種分布特點. 當代昆蟲學研究, 李典謨等主編.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4. 207–212.
(25)楊大榮,徐磊,彭艷瓊,魏作東 和 段柱標. 雲南省榕樹和榕小蜂的物種組成和及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2004, 12(6):611–617.
(26)徐磊,楊大榮,彭艷瓊,王秋艷 和 魏作東. 熱帶雨林片斷化對聚果榕隱頭果內小蜂種類多樣性的影響. 當代昆蟲學研究, 李典謨等主編.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4. 225–212.
(27)王秋艷,楊大榮 和 彭艷瓊. 對葉榕兩種非傳粉小蜂的產卵行為研究. 當代昆蟲學研究, 李典謨等主編.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4. 275–280.
(28)陳春,宋啟示,張光明,彭艷瓊,王秋艷 和 楊大榮. 榕果揮發物對傳粉榕小蜂的吸引作用. 生態學報. 2004, 24(12): 2794–2798.
(29)彭艷瓊,楊大榮,周芳,張光明 和 宋啟示. 木瓜榕傳粉生物學. 植物生態學報. 2003, 27(1):111–117.
(30)楊大榮,彭艷瓊,張光明,宋啟示,谷海燕 和 王秋艷.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聚果榕隱頭果的昆蟲群落結構與多樣性. 套用生態學報,2003,14(10):1710 –1714.
(31)楊大榮,彭艷瓊,王秋艷,徐磊 和 魏作東. 熱帶雨林三種榕樹隱頭果昆蟲群落結構與功能生態群生態特性. 生態學報,2003,23(9):1798 – 1806.
(32)王秋艷,楊大榮 和 彭艷瓊. 西雙版納雞嗉果榕小蜂繁殖和傳粉行為. 昆蟲學報,2003, 46(1): 27–34.
(33)徐磊,楊大榮,彭艷瓊,王秋艷 和 張光明. 西雙版納聚果榕隱頭果內小蜂群落結構及種間關係. 生態學報,2003,23(8):1554 –1560.
(34)張光明,楊大榮,徐磊, 彭艷瓊 和 盧耀. 西雙版納聚果榕榕果小蜂種間聯結性研究. 生態學雜誌,2003,22(4):20 –26.
(35) 張光明,楊大榮,王瑞武,彭艷瓊 和 宋啟示. 聚果榕小蜂繁殖性雌蜂的時空分布格局. 昆蟲知識, 2003, 40(3): 251–254.
(36)谷海燕,楊大榮,張光明,彭艷瓊 和 宋啟示. 高榕隱頭果內寄生蜂種類及生態學特徵初步觀察. 生態學雜誌,2003, 22(2):70 –73.
(37)彭艷瓊,楊大榮,王秋艷,周芳 和 羅進榮. 木瓜榕上昆蟲群落結構及分布特徵. 昆蟲學報. 2002, 45(5): 629–635.
(38)彭艷瓊,楊大榮 和 蘇紹菊. 木瓜榕和對葉榕上昆蟲群落結構. 林業科學研究. 2002, 15(2):136 –142.
(39)Da-rong Yang, Yan-qiong Peng, Qi-shi Song, Guang-ming Zhang, Rui-wu Wang, Ting-zhou Zhao and Qiu-yan Wang. Pollination biology of Ficus hispida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China.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44(5): 519 –526.
(40)楊大榮,彭艷瓊,張光明,宋啟示,趙庭周 和 王秋艷.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榕樹種群變化與環境的關係. 環境科學,2002, 23(5): 29 –35.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承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榕小蜂交配機制對榕樹繁殖的影響”,編號:30200220,研究年限:2002—2005年。
(2)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榕小蜂交配機制對榕樹繁殖的影響”,編號:2002C0019Q,研究年限:2002—2005年。
(3)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榕小蜂性比率的調節機制”,編號:30670358,研究年限:2007.1-2009.12。
(4)主持中國科學院植物園與生物分類研究項目“榕樹及榕小蜂種質資源保護對策”,編號:KXCS2-YW-Z-003,研究年限:2007.1-2009.12。
(5)主持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重點項目“青藏高原瀕危真菌—冬蟲夏草的形成機制”的二級項目:“冬蟲夏草寄主昆蟲繁殖特性研究”,研究年限:2007.1-2010.12。
2.參加項目
(1)參加雲南省套用基礎基金項目“熱帶雨林片斷化對傳粉昆蟲種群的影響”,編號:98C093M,研究年限:1998—2001年。
(2)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熱帶雨林榕小蜂傳粉生態學研究”,編號:2001C0065M,研究年限:2001—2004年。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熱帶雨林榕小蜂傳粉生態學研究”,編號:30170171,研究年限:2001—2004年。
(4)中國科學院“十五”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物種間的協同進化機制及其生態學效應”,編號:KSCX2-SW-105,起止年限:2002—2005年。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外交流項目“第七界國際榕樹和榕小蜂學術論壇”,編號:30610303033, 2006年。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榕樹非傳粉小蜂對榕-蜂互惠共生體系的影響”,編號:30571507,研究年限:2005.1-2008.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