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與抗日戰爭

彭德懷與抗日戰爭

《彭德懷與抗日戰爭》,圖書名,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彭德懷(1898—1974)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傑出領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一直受到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懷念和愛戴;本書對彭德懷成長經歷和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這14年間國內外時局變化進行了回顧,全面系統地再現了這一時期彭德懷同志出生入死、轉戰陝北的戰鬥歷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尚偉 主編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7-1

版次:1

頁數:280

印刷時間:2005-7-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 S B N:9787507319231

包裝:平裝

編輯推薦

他出身貧寒,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追求光明,從農家少年、舊軍隊下層軍官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他才華橫溢,在戰爭年代叱吒風雲,屢建奇功;他忠誠盡責,為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不計得失,一往無前;他剛正堅韌,雖功勳卓著卻從不驕奢,雖蒙冤受辱仍壯心不已。

他的一生,有寫不完的故事,也有解不開的謎團。但在人民心中,他永遠是親切的“彭老總”,是威武的“彭大將軍”!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湘水養育好男兒,為救山河赴明途

第一節 艱辛童年志不屈,從軍救國

第二節 求學北伐找到黨,開始新生

第三節 舉叉平江打游擊,會師井岡

第四節 留守轉戰保蘇區,屢建軍功

第二章 艱難走過長征路,會師陝北謀抗戰

第一節 國難當頭,攜手反蔣為抗日

第二節 被迫長征,矯枉“左”傾開正途

第三節 長路漫漫,浪沙溝盡始到金

第三章 馳騁陝甘寧,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早形成

第一節 立足陝北,聯合東北軍共赴國難

第二節 東渡黃河,招兵買馬為抗日

第三節 西征陝甘,紅軍勝利大會師

第四章 挺進敵後,平型關大捷振民心

第一節 七七事變,戰爭風雲籠中國

第二節 接受改編,背負希望赴前線

第三節 首戰告捷,平型關大奮人心

第五章 轉戰華北立豪言,八路軍堅守黃河線

第一節 國共撈手,屢戰山西連勝利

第二節 重回延安,彭毛推腹話乾坤

第三節 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

第六章 勝利打出“第二槍",粉碎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一節 不甘失地,蔣介石河北生磨擦

第二節 “雞蛋上跳舞”,閻錫山山西起雲雨

第三節 運籌帷幄,八路軍勝取反磨擦

第七章 運籌百團大戰,正太線上顯神威

第一節 華北告急,精心醞釀大破襲

第二節 聲東擊西,正太線上巧設局

第三節 初戰初捷,華北戰場傳佳訊

第四節 舉國振奮,乘勝追擊癰殲敵

第八章 創立隱蔽根據地,突圍路上痛失戰友

第一節 華北艱難,總結應時打游擊

第二節 岡村上任,根據地再遭“掃蕩”

第三節 較量岡村,敵進我進反“蠶食”

第四節 痛失戰友,左權犧牲突圍路

第五節 痛定思痛,“台搭起來再於”

第九章 “八路軍”抗戰偉績彪炳史冊,大將軍英名永譽中華

第一節 抗擊災害,開源節流促生產

第二節 曙光在前,鬥智鬥勇戰敵寇

第三節 抗戰勝利,彭德懷英名永流傳

後記

歷史記述

抗日戰爭期間,彭德懷(右)與朱德合影 抗日戰爭期間,彭德懷(右)與朱德合影

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司令;他堅決支持毛澤東提出的“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方針,同時,根據自己對形勢的認識,提出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思想,對毛澤東的抗日戰爭原則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1937年底,彭德懷等率兵東渡黃河,深入太行山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經過八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在國民黨七十萬華北駐軍全面崩潰、十萬日寇瘋狂進攻的條件下,硬是逆敵而進,在五台山、太行山、恆山、華北平原展開了全面游擊抗戰。到1938年底,建起了晉察冀、晉冀豫、晉西北三塊根據地,發動民眾數十萬人,八路軍的隊伍也由三萬人上升到十五萬人之多。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初步形成規模。

抗日戰爭中,既是堅持聯合抗日一致對外的方針,又要對付國民黨軍隊製造的磨擦。彭德懷是位敢打敢拼的勇將,歷來對反動派仇視痛恨,對閻錫山、蔣介石的進逼也窩著一肚子火,但還是忠實地執行毛澤東團結抗日的方針。對待國民黨軍隊製造的磨擦,遵照毛澤東的指示,進行必要的還擊,但掌握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打完了仍回到統一戰線上來。

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中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 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中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

1939年秋至1940年春,侵占華北的日軍利用國民黨製造內部磨擦的時機,逼迫數百萬民工在華北大平原上推行“囚籠”政策。深溝高壘連築碉堡;使公路高出地面五尺以上。劉伯承一眼看穿了敵人策略,日寇是企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網,據點為鎖”,實行嚴密的“囚籠”政策。日軍的企圖得逞,我軍在敵後的活動將極其困難。彭德懷提醒廣大指戰員從總體上來認識和對付敵人的陰謀。朱德和彭德懷下令八路軍各部隊立即對敵築路、沿途設施、守備兵力等進行偵察。

1940年7月,由朱德、彭德懷、左權簽發的破襲正大路線戰役預備命令發至各部隊,同時上報中央軍委。8月8日發出戰役命令。命令發出後,各根據地軍民情緒極其熱烈,出擊兵團掀起練兵和爆破熱潮。8月20日,破襲戰陸續展開,並迅速推向高潮。初定二十二個團參戰,由於抗日軍民痛恨日軍至極,皆勇躍參戰,使參戰部隊竟然達到一百零三個團。因此,後來稱這場戰役為“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在八路軍前方總指揮彭德懷、副總參謀長左權直接指揮下,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總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樑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這場戰役沉重地打擊了駐華北的日偽軍,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