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漏斗

溶洞的洞頂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往下崩塌,當洞頂完全塌陷時,就形成了喀斯特漏斗。 在地表與地下長期的喀斯特作用下,漏斗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漏斗”、“天坑”。 目前,全國已形成漏斗區面積達8.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北京市的面積。

天坑,屬於漏斗的一種。漏斗是由於喀斯特現象形成的,與當地的氣候、岩石特性地質構造水文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熱,雨量充沛,雨水降落在石灰岩地面上,沿著岩石的裂隙滲入地下,由於石灰岩具有溶於水的特性, 地下水夾雜著溶解的石灰岩質,一路溶蝕四壁,逐漸擴大,在地下形成大型的溶洞。

簡介

溶洞的洞頂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往下崩塌,當洞頂完全塌陷時,就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表與地下長期的喀斯特作用下,漏斗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漏斗”、“天坑”。

以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斯洛維尼亞、法國等國家發現過大型天坑,近年來我國陸續發現了許多世界級的大天坑、大漏斗。如四川蘆山縣的圍塔大漏斗,重慶境內的幾個深約數百米的天坑,廣西樂業縣的天坑群,由20來個類似的天坑組成,最深的達600多米,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天坑和溶洞景觀。如此規模的天坑群在世界上實屬罕見。

形成原因

在許多城市和工礦區,地面來水不夠用,就打井抽取地下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採取地下水的量越來越大,而地下水的自然補充和恢復又跟不上,如此入不敷出,天長地久就形成一個地下水面以城市和工礦區為中心,中間深,四周淺的大漏斗。早年井水離地面不過兩三米的地方,如今井深60米也不見水了。更嚴重的是,超量開採地下水,還造成地面沉降,建築物開裂、傾斜,影響安全。目前,全國已形成漏斗區面積達8.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北京市的面積。

土壤中含有水層,人類過度開採,導致水層消失,那么那一部分就是空的了,形成了漏斗區,在未來的某一天要么海水倒灌,要么地表下沉,結果還是海水倒灌,大陸成孤島,成礁石,最後消失在大海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