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神

形影神這首詩的題目及序文里,表面上是因為形影之言而引發了神辨,並且,在接下去的正文中,以三者辯論的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但實際上,這場辯論的真正用意是什麼為什麼要採用這種三者辯論的形式呢有些學者認為是"自述本懷而兼談人生哲理,則以這樣的寫法較為淺顯,明晰,生動,親切,如談家常,而且淵源有自,不乏先例。

基本信息

作者:陶淵明
又名:《形影神贈答詩》
創作時間:東晉末年

全詩

形影神詩三首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淒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 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詩解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這段文字里,貴賤賢愚四字,當無歧義;營營者,戮力勞心以操持經營也,惜生者,顧惜生命也,也當無歧義;斯甚惑焉四字,惑者,當指迷失,迷惑,用現代的辭彙來說,就是糊塗.焉者,於此也,斯甚惑焉即是指貴賤賢愚無不營營以惜生的這種做法,實在是很困惑很糊塗的,是在這件事情上迷失了,也當無歧義;故極陳形影之苦言句,其中"故極陳……之苦言"是指"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營營以惜生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辭,也當無歧義.餘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了.
固無道理,作為一首哲理詩,它當然是為了表達陶淵明的思想.但上述說法,其實並沒有真正觸及這場辯論的實質.筆者認為,詩中形影神三者之間的辯論,其實是分別代表儒,釋,道思想之間的辨證.陶淵明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過這種形式和內容,來充分表達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學思想:
①對儒釋道思想的全面批判.陶淵明在序文中,一開首就矛頭直指"營營以惜生"這種做法,並且斬釘截鐵地予以否決: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辯解的餘地.那么,這世上營營以惜生的,又是誰呢 自然是人.在陶淵明看來,表面上人有貴賤賢愚之分,但一具體到"惜生"這件事情上來,就都一樣的執迷不悟了.同樣道理,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但一具體到"惜生"這件事情上來,也都一樣的天數難逃了.至於佛教所謂的生死輪迴,自然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無稽之談罷了.這一點,陶淵明在《神釋》中以質問式的闡釋:"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作了相應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說,在序文伊始,陶淵明就已經開宗明義,對儒釋道學說的思想,定下了一個全面批判的基調.
②對儒釋道思想的辨證取捨.在陶淵明處,批判是為了繼承,是企圖通過形贈神,影答形,神釋這種三者辯論的方式,來最終達到一種哲理性的共識,而決不是匪夷任何一方.這就是序文中的所謂"神辨自然以釋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這一點,陶淵明同樣在《神釋》中以表白式的闡釋:"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作了相應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說,在序文結尾,陶淵明同樣直言不諱,對儒釋道學說的思想,定下了一個辨證取捨的態度.
③ 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進行辨證的取捨,那么,就必須弄清楚:辨證的依據是什麼 取捨的結論又是什麼 這裡,就必須對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釋之"一句格外留意了.
首先,是這個"辨"字.是"辨",而不是"辯".形影神三者是據"辨"而"辯"——它們三者的陳言,其實都採用了辨證法,只是辨證的依據各不相同.在《形贈神》中,形對神的辨證依據是"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淒洏."這個依據,其實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長生而不能.其辨證結果的取捨結論是:"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在《影答形》中,影對形的辨證依據是:"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游昆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這個依據,其實就是序文中的"惜"字:願營營以相惜而不達.其辨證結果的取捨結論是:"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在《神釋》中,神對形影的辨識分別給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辨證的依據是"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這個依據,其實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運作之道以及人與自然的辨證關係來闡釋人生的真諦,以此啟發形影,希望達到的最後共識是:"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其次,是這個"釋"字.在這場辯論中,形影所據之"生"與"惜",皆乃塵世中人無時不刻的掛懷之物,故陳言至極苦之處,難免舉目情淒洏,念之五情熱,傷心鬱結.惟有神所據之"自然",大化自鈞,萬理森著,故解辨之餘,得以不喜亦不懼,無復多念慮,欣然釋懷.因此,這個"釋"字,既是釋惑,釋形影之惑;又是釋懷,釋形影之懷.
整首詩,單從字面和邏輯上來講,就已經十分嚴密.而這份嚴密,更深的層次,是來自於字面底下所隱含的陶淵明對儒釋道思想辨證取捨的真正涵義.也就是我們所必須涉及的下一問題:
第二, 形影神究竟代表什麼 其各自觀點的內在含義又是什麼
很多陶學論著,都把這首詩繫於義熙九年癸丑(413),乃陶淵明針對廬山釋慧遠作《萬佛影銘》並立台一事而發,因此,把詩中形影神三者之間的辯論,看成是名實之辯,儒道之爭.筆者以為,如果單從作品系年方面來講,問題不大,因為確乎可以將此事件,看作是觸發陶淵明創作這首詩歌的動機.但如果是要真正地探解這首詩歌的含義,那就失之謬方了.為什麼 因為辯論的東西,即使沒有任何事件的觸發,而是單純給出一個命題,虛擬辯論方之間思想和觀點的對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辯論方最重要的並非在於其實際辯論對象是誰,而是在於務求各領要旨,各執一詞,有的放矢,自圓其說.如果只是泛泛而談,空論儒釋道思想之表麵皮毛,陶淵明又如何能夠表達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學思想呢 僅以儒家思想為例,始創孔子,經孟子發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間的許多觀點,未必就是完全一致,如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卻持性惡論.孔孟都持天命觀,荀子卻提出了"制天命"的人定勝天思想.在政治上,孔孟講仁治,荀子重法制,以至下啟弟子韓非法家思想之集大成.那么,為什麼這三人同被列入儒門呢 當然不是因為師承的關係,或者某些觀點或政治主張的關係,而是因為,在儒家思想的學說里,或許很多理論會因時因人因地而異,但其中關於人文精神的某些核心精髓,是貫串始終,代代延續的.同樣道理,道釋學說也不可能是因循不變的理論,但某些核心精髓,卻是作為立派哲學的基本命題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在第一點中已經明確了陶淵明寫作本詩的真正用意,是為了表達對儒釋道思想的全面批判和辨證取捨的話,那么,在這裡,我們就必須徹底探究清楚:在陶淵明的思想里,足以稱得上儒釋道思想的核心精髓,並被冠以形影神之名,然後拿出來進行批判式地辯論,最後供辨證式取捨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要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筆者以為,首先不能單看組詩中的任何一首,而是必須滲透其中的內在邏輯和思想深意;其次要結合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互相對照,全面把握,才有可能真正解開形影神之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故此,這裡暫時按下本詩不表,繼第一部分社會形態探討中對陶淵明現實生活道路的逐一檢點,在本部分意識形態層的探討里,我們同樣有必要先對徹底歸隱後的陶淵明的人生思想發展路線,作一個梳理.
先看看陶淵明41歲罷官歸田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並序》(摘錄):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托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何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惶惶欲何之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再來看看陶淵明63歲臨終前的《自祭文》(摘錄):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陽,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閒,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 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以滅,慨焉以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嗚乎哀哉!
《歸去來兮辭並序》和《自祭文》兩篇,因文中陶淵明已自明確交代時間,一是"乙巳歲十一月也",一是"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因此其系年當確切無疑.至於《形影神三首並序》一詩,如前所述,根據其寫作背景,我們暫系年於陶淵明49-50歲之間.細心研讀和比較《歸去來兮辭並序》,《形影神三首並序》,《自祭文》這三篇文章,可以發現什麼
三篇作品,雖然從形體上有所不同,但如果從表意的層次來劃分,則和《形影神三首》一樣,都是屬於一種三三辨證對話的模式——形影分別極陳其營營以惜生之苦言,據辨而辯,最後是神辨自然以釋.
也有另一種看法:
形,指代人的形體,肉體;影,就是身影,影子;神,則是人的精神,相對於“形”而言,就是寄託於其中的靈魂。形和神的關係自古就有闡述,而陶淵明在這組詩中提出了影之一說,將原本兩方命題變成了三方,進一步提升了其哲學內涵。
三首詩中,前兩首通過形與影的對話,各表達了一種生活態度。這兩種生活態度可能是當時大多數人所秉持的態度。而最後一首,則闡釋了作者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是這套組詩寫作的目的。同時,也是作者歸隱田園後始終遵循的一條人生價值觀。
詩前小序的意思是:眾生之中,無論貴賤賢愚,都整日為長生或留名而忙忙碌碌,這實在是太讓人困惑了。所以,作者在此要極力陳述形和影二者為名為壽操勞的辛苦,而借神之言,以順應自然的態度為它們二人作解釋。最後,希望關心這類事的人,能共同採納《神釋》中的詩意。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余平生物,舉目情淒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願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辭。
把形和影看做是兩個人,這首詩,就是形寫了送給影的。
天地長久,永遠不會湮滅,山川走形,永遠不會變更。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草木,雖然生命短暫,不能像天地山川一般永存於世,但它們卻擁有大自然恆久不變的道理:儘管冬霜使它們枯萎,然而當春天的露水降臨時,它們又會重新煥發。
人類是所謂的萬物靈長,在生命這個話題上,卻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樣得到永恆。適才還在世間相見,可轉眼就去了另一個世界,永無歸期。對於這個大世界來說,走了一個人,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作為親戚朋友,哪有不相思的!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這只能引起無限傷感。我只是一個形體,沒什麼本事,沒有騰化成仙的法術,必然也會像上面所說的情況一樣,這沒什麼可懷疑的!希望你——影,能聽從我說的話,得到了美酒,千萬不要推辭。
形對生命這個命題的觀點,即魏晉士人中大多數的觀點。他們羨慕天地山川草木的不衰,感嘆人的生命無常。但是又無可奈何,再怎么想法設法去延長壽命,也是徒勞。只能去逃避這個話題,以酒怡情,遁入醉夢中,享受虛幻的快樂。形在這裡代表魏晉士人告訴大家,忙忙碌碌為長壽都是無用的,無論如何都逃不過一死,與其如此徒勞辛苦,不如痛飲美酒,醉鄉里,省卻這些煩惱。形之所痛者,在於身體的消失,故而這首詩中寫的最動人的,就是人逝世後留下的那種空缺感,那種“但余平生物,舉目情淒洏”的情形。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願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影收到了形贈的一首詩,也回贈了一首給形。
長生不老地留存生命史不可能的,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但是衛護生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我打心底里想到崑崙山和華山這樣的仙境去學習養生之道,無奈路途遙遠不可通。自從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離,不管是悲還是喜,我們都一起承受。其實在樹蔭下暫時分開,而止於陽光下,我們也詩中不離別。可是,這種形影不離,也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形總有一日會滅亡,而影也會跟著一起黯然俱滅。想到身子沒了,但是名聲也沒有留下,實在是心情複雜。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了些大功,就可以見愛於後人,為什麼不竭盡你的能力為之呢?酒雖然能夠消除憂愁,但是與此相比,豈不是太拙劣不堪了么。
影在這裡所說的,似乎比形的觀點簡單了一下,但也更深了一層。它接受人定不能長生的事實,不會為此而奔波辛勞,因此它沒有為人死後留下的空缺感所苦惱,卻希望可以在死後留下美名。肉體雖然不在了,可是好名聲依然流芳百世。詩中觀點是,名聲與人,同影與形是不一樣的。影會同形一起湮滅,而名卻不同。如果一個人在世是“立善”,死後就會有“遺愛”,這比死後什麼都不留下要強得多,更比得酒即飲沉湎於物質生活,要更加接近永恆。
神 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這首詩,才是本組詩的主旨所在。前兩首也許是作者陶淵明的對於人生的矛盾心理,但是到了這裡,作者終於想明白了,他領悟到了自己的真諦,寫了這首詩作為自己釋懷的交待。大自然的造化,是沒有私心的,萬物自然生長,繁華而富有生機。人可以列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為神的緣故啊。雖然神與形和影相異,但是三者生而依附。形影神相互依託,三者關係休戚相關,看到形與影如此為生命所困,作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說幾句話了。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裡?彭祖傳說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後沒有區別。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生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減壽了。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可是留名於世是那么容易嗎?又有誰來讚譽你的名聲呢?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生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與造化之間,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為這些多慮了吧!
這是作者解剖自己的思想,並求得解決的記錄。他首先肯定了自然是平等的,萬物眾生,並沒有哪一種被老天特別關照;接著,也肯定了人會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但是,這裡批判了前兩首詩中喝酒消憂以及竭力留名的愚痴,告訴大家,天命自有安排,與其如此放不下,不如早些釋懷,任性自然。也許這,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樂趣吧!
對於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也許有人會贊同前兩者,作者在此只是闡述自己的人生理念。從中我們能看到陶淵明的達觀,以及一絲幽默風趣。作者充滿想像,以形影神三者對話,為我們詮釋了一個樂於天命的人生價值觀,即便是在生死的問題上也顯露出來精神的寬鬆與餘裕,才是這套詩最最迷人的所在。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一說江西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詩今存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陶文今存12篇,計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
陶淵明辭賦中的《閒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說來,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