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曲肖蛸

雌蛛體長11.34―11.80。一雌蛛體長11.34:頭胸部長3.06,寬1.26;腹部長8。55,寬1.71。螯肢長2.25。背甲淺褐色,具褐色細邊。頸溝和放射溝褐色。中窩縱向,前半部具一“()”形褐色框邊。背甲相對細長,長為寬的2倍多。頭部前緣呈弧形。兩眼列均後凹,等長。側眼著生在低丘上。後列眼的基部周圍具明顯的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3:0.10);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8:0.13)。前、後側眼間距0.10。中眼域長0.43,前邊寬0.38,後邊寬0.40。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前側眼(0.14:,0.11:0.11:0.10)。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11.34―11.80。一雌蛛體長11.34:頭胸部長3.06,寬1.26;腹部長8。55,寬1.71。螯肢長2.25。背甲淺褐色,具褐色細邊。頸溝和放射溝褐色。中窩縱向,前半部具一“()”形褐色框邊。背甲相對細長,長為寬的2倍多。頭部前緣呈弧形。兩眼列均後凹,等長。側眼著生在低丘上。後列眼的基部周圍具明顯的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3:0.10);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8:0.13)。前、後側眼間距0.10。中眼域長0.43,前邊寬0.38,後邊寬0.40。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前側眼(0.14:,0.11:0.11:0.10)。
額高0.10。螯肢淺褐色,僅具前護齒,在牙溝末端正中具一小丘突。前齒堤有9齒,第1齒最大,位於螯牙的基部,第2齒遠離第1齒,位於螯肢近中部,像錐腹肖蛸 T.maxillosa 一樣,隔一小段距離為後續7齒,由大到小向螯肢基部方向依次排列;後齒堤有12齒,第1齒位於螯牙的基部,隔一段距離為第2齒,該齒頂端指向前下方,再隔一小段距離為後續10齒,向螯基方向依次漸小排列。下唇黑褐色。顎葉和胸板淺黑褐色。步足淺褐色,步足I的膝節背面、脛節末端和跗節的基半部為黃色。所有步足僅具少量短細刺,腿節Ⅰ前面具6根淺褐色刺。
步足測量:Ⅰ33.16(10.44十10.53十10.17十2.02), Ⅱ18.00(5.76+5.58十5.40十1.26), Ⅲ8.23 (3.15十2.16十2.16十0.76), Ⅳ19.08 (6.84十5.58十5.49十1.17)。足式:1,4,2,3。腹部長筒形,前端1/3較寬,後端不超越紡器。背面和兩側面的上半部密被銀白色鱗斑。背面中央具一僅在前半部有分支的灰黃色縱條紋,縱條紋的兩側各有一列黑色斑點,其中第1對和最後1對不十分明顯,中間5對則非常醒目。兩側面的下半部和腹部腹面灰褐色,僅散布銀白色鱗斑。生殖蓋長大於寬,影像兩側緣的中部向內凹入;納精囊1對,背面觀卵圓形,側面觀球拍形;中納精囊的頂部卵圓形,下連一細長的管。

雄蛛

體長9.50~10.17。一雄蛛體長10.17:頭胸部長3.15,寬1.35;腹部長7.20,寬1.08。螯肢長2.70。眼的排列及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步足的顏色與雌蛛近似。螯肢棍棒狀,前面近頂端具一頂端分叉的婚距,螯牙溝末端正中央具一小丘突,無護齒。前齒堤有11齒,第1齒小,位於近螯牙的基部,隔一小段距離為第2齒,第2齒最大,向螯肢的基部方向傾斜,第3齒相隔第2齒較大距離,後續8個齒,較小;後齒堤有9齒,第1、2齒的間距較小,第3、4齒明顯小於前2齒,相隔一段距離,第2、3齒的間距較第3、4齒的大,後續5齒,很小。
步足較雌蛛的細長。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87(1.71十0.54十0.45十0.17);步足Ⅰ―(9.99十11.34十―十―), Ⅱ19.35 (6.12+6.12十5.76十1.35), Ⅲ― (3.42十2.43十2.61十―),Ⅳ20.11(7.06十5.94+5.94+1.17)。觸肢器的引導器不具側褶,頂部擴大,有2個大導片;副跗舟近三角形,頂端具一淺的“V”字形刻痕。

鑑別特徵

本種與突牙肖蛸 T.chauliodus近似,腹部也呈管狀,但有如下不同:①後眼列稍後凹,而不是強烈後凹;②雌蛛中納精囊的頂部卵圓形,而不是呈管狀;③雌蛛螯牙的後面無大的齒突;④雄蛛觸肢器引導器的頂部具2個大導片。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斯里蘭卡到泰國。
國內分布:海南、雲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