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君

張默君

張默君(1883-1965)女,原名昭漢,字漱芳,英文名莎非亞,湖南省湘鄉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中華民國教育家,記者。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默君 張默君

1884年10月5日(清光緒十年九月初六)出生在湘鄉二都湘西鄉(今龍洞鄉)的一個士大夫家庭。初名昭漢,乳名寶螭。

早年在金陵陽城學堂附小教書,後進上海務本女校,1906年6月17日加入同盟會,與秋瑾、趙聲等在江浙一帶進行革命活動。

1907年張默君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務本女學後,即被委聘擔任江蘇粹敏女學教務長一職,在學科設定、學校管理、訓導等方面多有興革。未幾又在該校增設中學,並相繼在江寧倡設模範國小14所,積極從事教育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起義爆發。張默君與父親張伯純趕赴蘇州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起義。程德全見大勢所趨,宣布獨立,自任江蘇都督,同時任張伯純為他的參軍,並委託張默君主辦《江蘇大漢報》。該報每天出一大張,張默君既任社長又做編纂,每期社論幾乎都出自她手。她以涵秋、大雄的筆名為文,鼓吹民治,倡導大同;筆鋒犀利,義正辭嚴,報紙供不應求,有時不得不數次加印。

1912年發起成立神州婦女協會,任會長,並創辦《神州日報》,後任神州女校校長。

1918年,34歲的張默君赴歐美考察教育,併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教育。曾為紐約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後遍歷歐美各國,考察社會和婦女教育。

1920年回國,任江蘇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她以“真善美”為該校校訓,除注重學生之品格的修養和體格之鍛鍊外,鼓勵學生參與校外學術研究、演講及其他社團活動,同時也注重家事教育,成效卓著,在多屆全國教育展覽中,有“寧一女師,無不第一”的美譽。並主持《神州日報》、《上海時報》工作。

1921年,張默君擔任中國教育改進社女子教育組組長及交際主任,為首發起“中國平民教育運動”,在各地設立平民學校,掃除文盲,並在江蘇一女師附設失學婦孺夜校,於是各省紛紛仿效。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張默君被任命為中央政治會議上海分會教育委員兼杭州市教育局長。1929年,南京考試院成立,她出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同年7月,國民政府於首都舉行第一屆高等考試,她受命為典試委員。

後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名譽編輯,國民黨南京市黨部監察委員,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常務委員、政治會議委員,考試院法典委員會委員。到台灣後任考試院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黨中央譯審委員。

1938年,張默君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她在韶峰東麓(今龍洞鄉石塘村)買了一棟住宅,取名“蓉廬”,還修了一個閣樓,題名“聽韶”。她在這裡潛心作詩、繪畫、寫字,教育兒女。

1940年,蔣介石把張默君接到重慶,依然供職於考試院。1947年9月13日,被蔣介石親自圈定為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了在南京召開的國民代表大會。

1965年1月30日因胃癌在台北空軍總醫院病逝,享年81歲。

人物家庭

張氏為湘鄉望族,父張伯純是前清舉人,清光緒年間曾協助曾國荃督辦兩江學務,1905年12月26日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其母何懿生,通今博古,善詩詞歌賦,有海內女師之稱。弟弟張元祜官至中將。

辛亥革命後,張默君愛上了摯友蔣作賓,便有意將其帶回家讓其未來“岳母”相看,哪知天意弄人,蔣竟與張的三妹張淑嘉一見鍾情,不明就裡的張母亦極贊成,一樁婚事遂成。身在一旁的張默君感情受創,憤然發誓終生不嫁。

哪知他們的另一位同事名邵元沖者,卻十分高興,因為他對默君暗戀心儀已久,於是趁機表達愛意,誰知當時風華正茂、風姿綽約、風頭正勁的張默君,根本沒把這個小6 歲的部下放在眼裡。張默君心中,總擺脫不了蔣作賓的影子,最後,張默君便以蔣作賓為樣板,竟對邵元沖提出三個苛刻的條件,作為自己擇偶的標準:“第一,必須是留學生;第二,武要做將軍;第三,文要掌官印。”《西廂記》中,老夫人對張生與崔鶯鶯的婚姻,才提出一個條件;張默君的本意是想叫邵元沖知難而退,沒想到卻激發了邵元沖奮發進取的決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1918年,張默君到美國深造,又到歐洲考察教育,一晃就是三年。期間1919年在波士頓時,張默君為另一個妹妹張俠魂擇婿,選定了年少美才的竺可楨,雖未見面而訂婚,翌年結婚,成為一時佳話。

1924年9月,經過13年不勝艱苦的追逐後,甜蜜的痛苦終於結束,邵元沖與張默君在上海完婚,這年她40歲。

家族

張氏家族在當地是一個望族,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父親張伯純(1859-1915),名通典,號天放樓主,以字行。為前清舉人,才氣縱逸,素負經世之志,工詩能文,思想進步,倡導民權思想,一生憂國憂民。清光緒年間曾協助曾國荃督辦兩江學務。戊戌變法期間,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啓超、陳三立等,組成南學會,辦時務學堂,興辦《湘報》、《時務報》等,一時民智大開,學術大盛。1900年在上海與章太炎等發起“張園國會”。辛亥革命後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一生著述頗豐,有《天放樓文集》、《袖海棠文集》、《框言》、《志學齋筆記》等。母何承徽(1857-1941) 名懿生,衡陽何通隱先生女,工詩,有海內女師之稱,著有《儀孝堂詩集》,其兄何璞元亦工詩。陳三立老人在《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序》中說:“伯純素負經世志……其夫人何懿生及夫人兄璞元並工詩,……璞元兄妹則規撫六朝初唐,紛披古藻,雅麗鏗鏘,互為唱酬,各挾其體,相高儕輩……”。後輩中更是人才濟濟。堂弟張天翼,名元定、才寧,字漢弟,號一之,筆名張天淨、鐵池翰,是中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品《包氏父子》、《華威先生》。八妹張俠魂是中國第一個乘飛機上天的女性。1920年與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愛國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結婚。

捐獻古玉

張默君平生喜好收藏古玉,自1929年獲古玉尺後,其興倍增。在各地旅遊時,每次都留意文化藝術珍品,雖節衣縮食而不吝收購。數十年間,共藏有上古圭瑗,古白玉精刻雙龍三星圭,夏璧、商璧等50件玉石並悉數於1957年元月贈與台北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

相關作品

著有《白華草堂詩集》、《默君詩草》二卷。

其所著書刊已印行出版的計有《中國政治與民主哲學》、《憲政評論》、《中國古玉與歷代文化之嬗晉》、《中國文學源流與歷代書法之演進》、《邵翼如先生遺墨》、《玉渫山房遺墨》、《大凝堂集》等共30餘萬言和《大凝堂詩集句聯選》、《正氣呼天集》、《杭州市教育行政六年規劃》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