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林[革命烈士]

張鳳林[革命烈士]

1896年2月,張鳳林出生在原廣濟縣西北角一個窮得沒有名字的垸子裡(今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鎮堂選村),直到張鳳林帶領窮兄弟鬧革命以後,人們才知道大法寺鎮潘家山裡有個窮垸子,叫"茅屋洞"。十五、六歲時,張鳳林從師習武。勤學苦練,幾年後就熟練地掌握了拳、刀、劍、氣功、推拿接斗的硬功夫,二十歲時,他成了附近有名的武師,他舞棍如銀蛇飛舞,水潑不進,見過的人沒有不讚嘆的。

基本信息

經歷

張鳳林 張鳳林

張鳳林俠士義膽,耿直善良,多次和當地橫行鄉里、為非作歹的惡霸地主作對,並打傷一個惡霸,那惡霸有錢有勢,唆使官府捉拿張鳳林。

為了一家人生計,張鳳林帶著親友們湊的幾塊錢和一根防身齊眉短棍,揮淚辭別了故鄉,來到九江,後來輾轉到了永修、福安、、吉安、蓮花等地。

1927年,正在湘鄂邊區以放竹排為生的張鳳林,耳聞目賭了"四·一二"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的種種暴行,和共產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求解放的樁樁事實,他認清了一條真理,工農要翻身,當家作主人,只有拿起刀和槍,跟著共產黨幹革命,才有出頭的日子。

於是,他參加湘贛邊區的秋收暴動,由於作戰勇敢,立了戰功,幾個月後,他便當上了班長、排長,不久他隨紅八軍五縱隊轉戰大治、陽新,參加了龍港暴動。192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為了給紅軍四、五縱隊渡江北上開闢道路,張鳳林奉命回到廣濟縣,1930年5月,復祥區成立了蘇維埃,張鳳林擔任區赤衛隊隊長。

1930年10月,蔣介石對鄂皖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反革命軍事圍剿。國民黨十三師三十七旅萬耀煌部進駐武穴,躲藏的、逃亡的土豪劣紳紛紛出籠,成立剿共委員會,他們張牙舞爪地四處清鄉、查戶口,大肆搜捕,屠殺革命同志和無辜民眾。

在這危急關頭,張鳳林堅決執行縣委的指示,留在本地堅持鬥爭,他憑著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同廣大民眾的緊密聯繫,憑著自己會種田,會武術,會推拿接斗等多種本領,一次又一次地逃脫了敵人的搜捕,象一團不滅的火種燃燒在民眾中間。

1932年,由於敵人搜捕太緊,張鳳林同志不得不在樹木叢生的楊家坳上的老虎洞裡隱蔽整整一年,白天,他隱蔽在山洞裡,一大批堡壘戶輪流送飯上山,帶給他各種情報。封鎖嚴密時,斷絕了往來,他就採集野菜、野果充飢。晚上,他經常下山活動,雞叫頭遍了上山。

貢獻

一天晚上,張鳳林趁曬穀咀垸唱戲的機會趕去偵察敵情,剛在台前的一條板凳上坐下,觀眾突然騷動起來,他立即起身一看,七個彪形大漢已經衝到跟前,張鳳林知道是來抓他的民團,揮拳就打,一連打倒幾個團丁,他隨即躍上戲台,穿過掛在台中的布幕,從後台跳下。這時,台上台下亂成一片,人如潮湧,敵人不敢開槍,氣急敗壞,瘋狂追擊,黑暗中,哪裡看得見張鳳林的影子。

1934年以後,敵人對他的搜捕放鬆了些,張鳳林才結束晝伏夜出的穴居生活,轉移到民眾家裡隱蔽。

1938年9月,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廣濟縣,張鳳林帶著那根防身的短棍從家鄉出發,踏遍鄂豫地區的山山水水,終於在武漢找到一度失去聯繫的上級黨組織,他接受了三項任務,重建廣濟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武裝和抗日根據地。

回家後,張鳳林選定人熟,地熟、情況熟,山多,湖多,骨幹多的蘄廣邊地區,於1939年2月,組建了蘄廣邊黨總支,他和其他同志並肩戰鬥,一年多時間裡,發展百餘名黨員,訓練了120多名便衣隊員,建立了4個黨支部和6支武裝便衣隊,開展了抗擊日寇的小型游擊活動,初步形成了以楊門村為中心的方圓200餘平方公里的蘄廣邊敵後抗日根據地。1940年春,張鳳林任新成立的蘄廣邊縣委委員、民運部長。

張鳳林深深懂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為壯大抗日革命武裝,他費盡了心機,他動員二弟把家裡僅有的一畝五分田賣掉,他還帶領便衣隊,採取借、買、收、繳等辦法,搞到一批槍枝彈藥,不僅武裝、壯大了自己,還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新四軍和鄰縣的便衣隊。

為了適應抗日鬥爭的需要,1941年5月,蘄廣邊軍政聯合辦事處成立,張鳳林任處長。1942年6月,他又擔任了蘄廣邊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

為了鞏固蘄廣邊縣根據地,他不顧風險,日夜操勞,頑強戰鬥。他帶領武裝工作隊,摧毀偽保甲政權,建立了白民田、羅麻豹等四個鄉的民主政府。

1942年底,張鳳林考慮到自己文化程度低,擔負政府主要領導工作有困難,就向上級黨組織力薦文化比自己高的居文煥。擔任縣長,黨組織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擔任民運部長,兼管財經工作,可是在民眾心中,張鳳林卻一直是沒有縣長頭銜的好縣長!

張鳳林和他的兄弟相繼參加革命以後,地主、惡霸,土匪和國民黨軍隊對他的家庭進行了嚴重的摧殘,財物搶劫一空,房屋燒毀三次。張鳳林長年在外,家裡往往大半年揭不開鍋蓋,破瓢破籃、討米棍成了他妻子兒女離不開的三件寶。

家裡人經常流落外地,受盡折磨,一次,大兒子在流浪中得了重病,高燒不退,草藥治不好,不得已請了一個郎中,但朗中開口要十擔谷,診不起,結果活活病死,他生下五個子女,先後餓死,病死四個,只有一個名叫常德的小兒子幾經磨難活了下來。

常德生下不久,媽媽就背著他去討飯,貧苦農民看到張鳳林的妻兒這般落難,都情願自己挨餓,也要拿出東西給他們吃,常德靠吃"百家飯"長到7歲,爸爸把他送到舅舅家裡放牛。一天晚上,常德看見爸爸用麻繩做成的腰帶上穿了兩圈密密麻麻,黃燦燦的金戒指,覺得很稀奇,鳳林撫摸著孩子的頭,說:"這是公家的東西,俺不動。"

當縣長以後,他家的房子又一次被敵人燒毀,親友們勸他蓋間瓦房。他笑著說:"我身無半文,拿什麼蓋瓦房?還是搭茅屋好,冬暖夏涼,不怕火攻,茅草是燒不盡的。"大家又說:"你當了縣長,連間瓦房也蓋不起?"鳳林回答:"共產黨的縣長不比國民黨的,只能為民眾謀利益,也不能給自己謀私利。

張鳳林分管財經工作,經管大量現金和實物,他經常教育身邊的同志要廉潔奉公,不能貪財。一分錢,一寸布都要用在革命事業上,同志們給他發津貼,他總是嫌多了,給十元,死活只肯收五元。

一次鳳林重病之後,瘦得皮包骨頭。警衛員擔心他拖垮了身子,悄悄動用了公家一塊銀元,買回了一點冰糖、木耳和一隻土雞,蒸得爛熟,在睡覺前端給鳳林吃,鳳林問明了情況,嚴肅地說:"動用公款是犯法的",他硬是連筷 子都沒有動一下,還拿出一塊銀洋替警衛員還上。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鳳林和其他二十多位同志一起從黨校回到蘄黃廣地區開展工作,1946年8月間,擔任新成立的蘄廣工委副書記,負責陽城,田家鎮、四望一片工作。年底,中原突圍到蘄廣一帶活動的張體學,撤離廣濟前,親手交給張鳳林一千塊銀洋,一再屬咐他,必要時你可以自行處理。張鳳林當即把銀洋裝進袋子,塞進罈子,在壇口封上泥,埋進家裡的土洞裡。

為了擺脫敵人,他化裝出走,拖妻帶子,提著籃子,拄著棍子,一路討米要飯,一路探聽情況,途中遇見蘄春的老戰友何啟,何啟見他一家人面黃肌瘦,破衣爛衫,問他怎么這幅窮相,張鳳林默默地笑,老伴說出了實情,何啟感慨地說:"老張啊,像你這樣腰掛手槍,家藏銀洋,領著妻兒要飯的縣長,從古到今,怕是頭一個吧。"

11月間,鄂豫區五地委和軍分區成立,他向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劉仰嶠如數交出了這一千塊銀洋。

1947年9月間,正是大別山楓葉染紅,桂花飄香的季節,挺進中原的劉鄧大軍到達鄂東地區,10月26日,劉鄧大軍在蘄廣邊界打響了著名的高山鋪戰役,張鳳林積極發動和組織民眾大力支援前線,護理傷員,沒日沒夜地乾,他還深入田家鎮、陽城一帶,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基層政權,組織貧農團,發展武裝力量,消滅反動勢力,他精神煥發,逢人便說:"紅旗快要插遍全中國了。"

1948年3月,尾隨劉鄧大軍的國民黨四十八軍七十二師進犯廣濟,以五千餘兵力,將我縣四望、田家鎮、乾仕等區共約500人的區乾隊全部壓到崇山,包圍圈越縮越小,情況越來越危急,黨組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分散突圍。討論部署時,同志們都說:"老縣長先走,你今年都五十二了,要不同志們怎么好讓你留下?"張鳳林笑著說:"老規矩,我留在後面掩護。"

崇山突圍後,國民黨的幾千名正規軍和上千名"團兒隊",開始逐垸逐山逐洞地搜查,許多同志在突圍後卻慘遭殺害,張鳳林堅持革命二十幾年,"馱兒隊"對他的活動十分了解,張鳳林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1948年4月5日,劉鄧大軍留守人員劉靖江、王長江等十位同志在梅川東門河灘被敵人殺害了,張鳳林得知訊息,悲憤不已,他連夜冒雨趕到銀山腳下,在王垸一戶人家的薯洞裡找到了兒子常德,流著眼淚對兒子說"革命快要勝利了,我可能看不到,勝利後,兒要到我們黨辦的學校去讀書,長大了,好好為人民服務。"

誰知這竟是父子倆相見的最後一面,這番話竟是他給兒子留下的遺言。

當夜,張鳳林悄悄來到內侄何松延家,吃了一頓飽飯,半夜時分,他又要走。松延問他:"姑爺,你怎么不隨大軍走?"鳳林說:"服從命令,留下堅守。"

松延又勸鳳林在他家歇幾天,鳳林說:"敵人曉得你是我的親戚,會來搜的,我不連累你。"說罷大步跨出大門,很快消失在漆黑的夜幕里。

1948年4月9日,隱藏在張百可垸王季梅家夾牆裡的張鳳林,被"團兒隊"探知,大隊長李樹鵠親自領一個中隊的匪徒把王家圍得水泄不通,匪徒們都知道張鳳林槍法準,武藝高,力大過人,誰也不敢上樓去送命,他們都呆在外面亂鬨鬨地嚎叫:"張鳳林,你快出來,你跑不了啦!""老子今天要抓活的!"

張鳳林緊握手槍,貼住夾牆,緊緊監視著敵人的活動,隨時準備抗擊領頭竄入的匪徒,這樣相持了半天,李樹鵠不見動靜,就喪絕天良地下令"放火"。頃刻間,匪徒們拉來了大捆大捆的乾柴,堆在房子四周。

這天,久雨初晴,東南風正颳得緊,一點火星,就會引來沖天大火,吞沒全垸上百戶人家的房屋財產。

正在這萬分危急的一剎那間,樓上夾牆內傳出一聲驚雷般的喊聲:"不準放火!"

匪徒們嚇得一個個目瞪口呆,只聽見張鳳林大喊道:"你們這幫土匪,休想捉住我活的張鳳林!"

話音剛落,樓上響起了一聲沉悶的叫人心碎的槍聲。

鄉親們爭先恐後登上樓去,看到老縣長穿的一套土布衣服千補百衲,一雙自製的草鞋沾滿血跡,身邊一支舊手槍沒剩一顆子彈,一副老花眼鏡折斷了一條腿,大家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放聲痛哭。

鄉親們懷著無限的深情,洗乾淨老縣長身上的血跡和污泥,給他換上了一套嶄新的衣服鞋襪,把他安葬在松柏長青的簸箕山上。

噩耗傳開,許多善良的人認為是國民黨編造的遙言,斷定:"老縣長是不會死的,他不能死啊。"

他熬過了漫漫長夜,在九死一生中活下來,如今天亮在即,他常講的"紅旗就要插遍全中國"的景象就要實現時,他卻沒看到什麼,竟然就這樣走了!

然而,一切都是事實,令人不敢面對的事實,在追悼會上,地、縣委領導痛哭失聲,黨失去了一位好乾部,人民失去了一位好縣長,共和國朝陽的霞光中多了一抹鮮紅!

在黨的關懷下,烈士的後代張常德生活幸福、事業順達,曾在京山、黃州等地工作多年,後在黃岡地區輕工局副局長任上離休,於1998年底離開了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