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生[張鐵生]

張鐵生[張鐵生]

二個同名人物: 1 白卷英雄 2 天然氣工業專家

白卷英雄

簡介

“白卷英雄”張鐵生“白卷英雄”張鐵生

張鐵生,1950年生,遼寧興城人。1968年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曾任興城縣白塔公社棗山大隊第四生產隊隊長。1973年參加全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時,因解答不了試題而在空白試卷的背面寫了一封“信”,被樹為“反潮流”的“英雄”。同年入遼寧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學習。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任中共鐵嶺農學院核心小組副組長、院黨委副書記。同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1976年10月後被撤銷所擔任的黨內外職務,並被開除黨籍。1983年被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陰謀顛覆政府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1991年10月刑滿獲釋,和另外三人創辦了飼料公司,目前他所在的公司淨資產過億元,是擁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團。張鐵生任集團公司商政總監外,還兼任監事會主席。
1973年,正在遼寧省興城縣白塔公社棗山大隊插隊的張鐵生被推薦參加大學考試。6月30日,在理化考試時,他僅做了3道小題,其餘一片空白,卻在試卷背面給“尊敬的領導”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張鐵生訴說了自己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的心理衝突,發泄他因不忍心放棄集體生產而躲到小屋裡去複習功課,而導致文化考試成績不理想的不滿情緒。 他的實際考試成績:語文38分,數學61分,理化6分。雖然成績比較差,但足以說明他當時並未交白卷。
同年7月19日,《遼寧日報》以《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為題,刊登了張鐵生的信。編者按說:“張鐵生的理化這門課的考試,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對整個大學招生的路線問題,卻交了一份頗有見解、發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報》又轉載了張鐵生的信,又另加編者按語“這封信提出了教育戰線上兩條路線、兩種思想鬥爭的一個重要問題,確實發人深思。”隨後,全國各地報刊紛紛轉載,張鐵生一夜之間成了名噪全國的勇於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幫”一夥對張鐵生交“白卷”的行為讚不絕口。時任遼寧省委書記、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得知此事後,將張鐵生試卷背面的信作了刪改,指示《遼寧日報》發表,並在編者按中說:張鐵生對“物理化學這門課的考試,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對整個大學招生的路線,交了一份頗有見解、發人深省的答卷。”這篇題為“一封發人深省的信”的文章,之後被收錄進了雲南省新增的中學《政治》(各年級用)課本第49頁的附錄中。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了張鐵生的信,另加編者按語:“這封信提出了教育戰線上兩條路線、兩種思想鬥爭的一個重要問題,確實發人深思。”隨後,《紅旗》雜誌轉載時發表評論,說搞文化考試是“舊高考制度的復辟”,“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反撲”。張春橋說這是“反攻倒算”。“四人幫”一夥對張鐵生交“白卷”的行為讚不絕口,江青稱讚張鐵生“真了不起,是個英雄,他敢反潮流”。 各地報刊紛紛轉載那封給“尊敬的領導”的信,張鐵生一夜之間成了名噪全國的勇於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1973年,張鐵生順利地被鐵嶺農學院畜牧獸醫系錄取。1975年,第四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張鐵生當選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親自接見他,以示籠絡。1975年8月張鐵生升任鐵嶺農學院領導小組副組長、黨委副書記……
從此,紅得發紫的張鐵生開始頻繁參加社會活動,成了綁在“四人幫”戰車上的一名打手……
“四人幫”被粉碎後,張鐵生的政治靠山冰消雪融。
1983年3月23日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公審張鐵生反革命案件。3月25日,該法院判處張鐵生15年徒刑,剝奪政治權利3年,刑期從1976年算起。張鐵生在遼寧省凌源監獄裡度過了漫長的刑期。1991年10月,張鐵生出獄。而當時光流轉到2003年時,張突然又成了公眾視線中的新聞人物。
這就緣於知音出版集團報屬《打工》雜誌刊載的《昔日“白卷英雄”張鐵生成“千萬富翁”》這篇文章。由該雜誌記者程龍華撰寫的文章刊出以後,全國各地的報刊網路紛紛轉載,這篇文章的最大賣點就是“張鐵生成為千萬富翁”,但張鐵生說,這和事實不符,自己事實上並不是千萬富翁,“這個千萬富翁是記者程龍華自己算出來的”。並向法院提起了起訴。瀋陽市瀋河區法院已於2003年12月22日受理此案。

《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

尊敬的領導:
書面考試就這么過去了,對此,我有點感受,願意向領導上談一談。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鄉以來,始終熱衷於農業生產,全力於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天近十八個小時的繁重勞動和工作,不允許我搞業務複習。我的時間只在二十七號接到通知後,在考試期間忙碌地翻讀了一遍數學教材,對於幾何題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題眼瞪著,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不願沒有書本根據的胡答一氣,免得領導判卷費時間。所以自己願意遵守紀律,堅持始終,老老實實地退場。說實話,對於那些多年來不務正業、逍遙浪蕩的書呆子們,我是不服氣的,而有著極大的反感,考試被他們這群大學迷給壟斷了。在這夏鋤生產的當務之急,我不忍心放棄生產而不顧,為著自己鑽到小屋子裡面去,那是過於利己了吧。如果那樣,將受到自己與貧下中農的革命事業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譴責。有一點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沒有為此而耽誤集體的工作,我在隊里是負全面、完全責任的。喜降春雨,人們實在忙,在這個人與集體利益直接矛盾的情況下,這是一場鬥爭(可以說)。我所苦悶的是,幾小時的書面考試,可能將把我的入學資格取消。我也不再談些什麼,總覺得實在有說不出的感覺,我自幼的理想將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這是我唯一強調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條件來參加學習班的。至於我的基礎知識,考場就是我的母校,這裡的老師們會知道的,記得還總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學考題,然很淺,但我印象也很淺,有兩天的複習時間,我是能有保證把它答滿分的。
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會關係等都清白。對於我這個城市長大的孩子幾年來真是鍛鍊極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觀的改造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飛躍。在這裡,我沒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麼基礎知識和能力),我感覺並非可恥,可以勉強地應付一下嘛,翻書也能得它幾十分嘛!(沒有意思)但那樣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榮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貧下中農和領導幹部們的滿意地推薦之下,參加了這次學習班。
白塔公社考生 張鐵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原載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

天然氣工業專家

天然氣工業專家張鐵生天然氣工業專家張鐵生

張鐵生,天然氣工業專家。主持了新中國第一個炭黑廠的籌建工作,研製生產出國產天然氣槽法炭黑,奠定了我國炭黑工業的基礎。組織研究用天然氣提取高純度氦氣項目獲得成功,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年產2萬~2.5萬方氦氣的專業工廠。組織創建我國第一個天然氣研究所。有五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主持研發的“天然氣淨化及其配套技術”獲1978年科學大會獎。

簡歷

1915年10月 出生於四川省南川縣。

1923-1924年 在南川縣大觀鎮念私塾。

1925-1928年 在南川縣大觀國小就讀。

1929-1932年 在重慶求精中學讀國中。

1932-1933年 在重慶求精中學讀高一。

1933-1934年 在南京三民中學讀高三。

1934-1939年 在中央大學機械系就讀。

1939-1940年 任重慶江北民生機器造船廠技術員。

1941-1945年 任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設計室助工、副工程師、工程師。

1945-1947年 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究生院留學,獲科學碩士學位。

1948-1949年 任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設計室主任兼技正。

1949-1950年 任重慶大學機械系副教授。

1950-1955年 任輕工業部重慶工業試驗所材料試驗室主任、兼重慶大學副教授。其間借調西南化工局籌建隆昌炭黑廠,任籌建主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5-1958年 任石油工業部科技司科研處副主任工程師。

1958-1960年 任石油工業部隆昌研究室主任。

1960-1986年 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氣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

1998年4月14日 病逝於四川成都。

生平簡介

(圖)淞滬抗戰淞滬抗戰

張鐵生,原名張之英。1915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川縣大觀鄉。其父張仁璞是開明紳士,捐資興辦“張氏國小”,訂閱多種報刊,力求傳播新知識。張鐵生從小不願過不勞而獲的生活,立志刻苦讀書,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張鐵生7歲始進私塾,因聰穎好學,博聞強記,僅兩年便學完了四書五經,打下了堅實的文言文功底。9歲入鄉校讀國小,唯讀了三年,之乎者也早已滿足不了他對新學的渴求。1928年,年僅13歲的張鐵生離別故土,隻身到重慶求學,順利考取了重慶求精中學。他潛心苦讀,圓滿完成了三年國中學業,升入求精中學高中一年後,又遠離家鄉四川到南京投考,進入私立三民中學高中三年級就讀。在這裡他夜以繼日發奮苦讀,立志用一年時間完成三年課程,並投考大學。誰知到了畢業之際,南京教育當局突然發現轉學證有問題,不準畢業,學校深感惋惜,示意可以改個名字,他把原名“之英”換成了“鐵生”,在張鐵生的名字下才畢了業。畢業後張鐵生同時考取了兩所大學,一是清華大學物理系,一是中央大學機械系。這時他面對的是內憂外患、貧窮落後、民不聊生的舊中國,他認為國家之所以落後,皆因工業不興;工業不興,又因缺乏技術人才。因此,他決心走“工業救國”的道路,選擇了中央大學機械系。1937年,淞滬抗戰失利,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他隨校西遷,1939年,畢業於重慶。經校方介紹,他進入重慶民生機器造船廠當了一名技術員。

1940年,張鐵生應重慶國民政府中央工業試驗所顧毓瑔所長之邀,前往該所從事機械研究,直至1945年,先後任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工程師、副主任、主任等職務。

(圖)伊利諾斯大學伊利諾斯大學

1945年,張鐵生考取公費留學前往美國,入伊利諾斯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在芝加哥、克利夫蘭工廠和美國國家阿克米自動螺旋床公司及電氣阿多來公司壓鑄部實習。他潛心研究大量生產方法及工具,特別是對鍛壓技術頗有收穫。1946年進入伊利諾大學研究生院,偏重於金屬材料的理論和實用方面的學習研究。1947年獲碩士學位。留美期間,他學習成績優異,畢業論文《高速切割時轉速走刀速度及進刀速度和車床間溫度關係的研究》在美國《機械工程師》雜誌發表;“壓鑄鋼模設計要點”被美國電氣阿多來公司壓鑄部複製後分發該廠設計人員採用。

1947年,張鐵生謝絕美國阿多來公司的挽留,毅然歸國,到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工業試驗所擔任技正兼機械設計室主任。他目睹了國民黨反動政府只顧內戰,不惜將大量美元變成炸彈投向解放區,科研試驗形同虛設的現實,深感國民黨政府的科研機構不過是塊招牌而已,便於1949年3月憤然離開了該所。為此,張鐵生付出了失業的代價。這時,他祖母娘家的一個兄弟正擔任國民黨經濟部次長,拉他到其開辦的重慶纜車公司任經理,張鐵生堅決回絕。同年9月,經人介紹,他進入重慶大學執教,任機械系副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中央輕工業部重慶試驗所彭光欽所長的邀請,張鐵生回到他心愛的研究崗位,擔任材料研究室主任,兼任重慶大學副教授。1950年春,他借調西南化工局籌建隆昌炭黑廠,任籌備主任、副廠長、總工程師,僅一年時間就研製生產出了我國第一代炭黑。1953年,他調石油工業部任科研處副主任工程師。1958年,張鐵生根據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的需要,主動要求回到四川,擔任籌建石油工業部四川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在他的領導下,科研領域不斷拓寬,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多項重大課題,從創建時僅有的一個研究室,發展為石油工業部石油煉製研究所、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氣研究所,直到現在的天然氣研究院,成為目前全國惟一一個專業性的天然氣科研機構。他長期擔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職務。

1986年張鐵生退休。退休時他對組織惟一的要求是給他保留一間辦公室。他說:“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希望利用自己的專長,多做一些拾遺補缺的工作。”他一直心繫著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十二年如一日堅持上下班制度,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餘熱,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1998年4月14日,張鐵生不幸逝世,享年83歲。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 中國炭黑工業的奠基人

我國是生產炭黑歷史最早的國家,可以追溯到公元300年左右的魏晉時期。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所生產的炭黑主要用作油墨或書寫用墨的原料,而作為橡膠工業的補強炭黑,則完全依賴進口。解放初,我國百廢待舉,帝國主義把炭黑作為戰略物資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隨著我國工業建設和國防建設發展的需要,建立自己的炭黑工業,儘快生產出飛機汽車輪胎急需的補強炭黑成了燃眉之急。

1950年春,為打破封鎖禁運,中央決定利用四川隆昌聖燈山氣田的天然氣試製炭黑。時任輕工業部重慶試驗所材料試驗室主任、天然氣組組長的張鐵生等五人被抽調組成了303廠——新中國第一個炭黑廠籌備組,張鐵生任組長。他服從祖國的需要,挑起了這副擔子。他捨棄了工作生活條件較好的大城市,來到了偏僻的隆昌縣兩道橋聖燈山下。聖燈山距隆昌縣城十多公里,交通、通訊十分不便,無供水供電設施,附近山區還常有土匪騷擾,加上技術條件十分落後,短期內完成任務十分困難。籌備工作千頭萬緒,他帶領籌備組從查找資料入手,一方面參照美國ASTM標準,建立炭黑生產過程各種生產控制和質量控制指標及分析測定方法;另一方面根據收集到的技術資料開展試製設備和建造廠房的設計;同時要對新招收的工人進行技術培訓,還要考慮如何儘快完成廠房建設任務。他既放手依靠技術幹部和工人,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又注重把好各道關口。在當時的條件下,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也變得十分困難。如槽架運行的控制機構,如果有電動機,只需通過觸點改變接線的相序就行了。但由於無電源,只有一台25馬力單缸柴油機作為槽架往復運行的動力。當設計人員拿著這一構想的設計圖紙請他審核時,他因為擔心由於槽架運行的速度很慢,用機械控制往復運行的結構原理不能達到目的,因此同技術人員反覆討論了幾天仍然沒有簽字。後來他想起了讀大學時教機械原理課的張可治老師在重慶21兵工廠任總工程師,便乘坐小木船渡江前去請教。經過反覆試驗修改,終於達到了設計時構想的運作要求,為炭黑生產試運一次成功創造了重要條件。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開中國天然氣科研領域之先河

1955年3月,張鐵生從隆昌炭黑廠奉調石油工業部科研處任副主任工程師。當時新中國石油工業才起步,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十分匱乏,而四川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如何科學地利用它是當時石油科技工作者共同思索的問題,張鐵生也敏銳地預見到天然氣綜合利用的廣闊前景。1955年他受國家科委之聘,參加了《1955年至1967年國家重點科學技術發展12年規劃》的編制,他是石油煉製、可燃礦物綜合利用、動力3個組的成員,參與提出了綜合利用天然氣的一些大膽構想。1956年,國家科委正式下達了《國民經濟12年發展規劃》,提出了天然氣淨化、分離、液化及分析等13項重大課題,以及解決這些課題相應建立一個天然氣科研機構的措施。1957年,他作為技術參謀人員隨石油部副部長李范一、部長助理劉放等前往四川對天然氣進行了詳細考察。不久由他主擬的一份關於在四川建立“天然氣研究站”的可行性報告提交石油部黨組。報告中提出把科研的主攻方向首先放在天然氣制合成油上,以解國家燃眉之急。當時的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十分激動,斬釘截鐵地說:如果能早日解決技術問題,我石油工業部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上一百萬噸的天然氣合成油廠。報告被批准後,張鐵生主動向時任石油工業部科技司副司長侯祥麟懇求回四川從事天然氣研究站的建設。這一請求他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才向上級提出的。他是從事機械行業的,1950年服從祖國需要改行搞炭黑,再去搞天然氣利用意味著將再次改行,而且距原來的專業更遠。對於這次選擇,他在給黨組織的一份思想匯報中寫道:“來部兩年多,沒有什麼成績,看到別人卓有成效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辛勤勞動,感到自己有愧。下決心改行吧,雖然這個年齡有些困難,但我不改別人也得改,只要對革命事業有利,我願付出所有代價。”

1958年2月,張鐵生再次離開了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舉家遷回四川,又一次來到了聖燈山下,挑起了天然氣研究站籌備組主任的擔子。1960年,石油工業部下達了改站建所的任務,所址選定瀘州市郊鄰玉場。他一面指揮隆昌的科研,一面指揮瀘州的基建工程,在瀘隆兩地奔忙。由於施工單位挪用了國家調撥的“三材”,使試驗大樓的建設一拖就是兩年多。1962年他趁參加周總理在廣州主持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的機會,在小組發言時痛陳科研單位在建設中的難處,引起了石油部副部長劉放和建工部副部長賴際發的高度重視,立即聯名致電四川省委書記楊超。在楊超的過問下,試驗大樓很快落成。經張鐵生的不懈努力,我國第一個天然氣研究所初具規模,他擔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作為主要技術領導人,他面對的是建立什麼專業、開什麼課題、帶出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如何處理好孰先孰後、當前和長遠任務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他憑著多年從事科研工作的經驗,按照“以任務帶學科”的方針,審時度勢,抓住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又瞄準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項目,使科研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

(圖)大慶油田大慶油田

1958年建站之初,為了加快進度,張鐵生打破常規千方百計利用僅有的簡陋條件,一邊建設基地,一邊發展技術隊伍,一邊開展科研,很快就使分析、轉化、炭黑、儲運四個專業組運轉起來。當年研製成功了高耐磨爐法炭黑。採用“催化轉化法”和“部分氧化法”造氣兩條技術路線齊頭並進研究,天然氣合成油僅用兩年時間便在中試裝置上獲得成功,後因發現大慶油田天然氣合成油廠停建。張鐵生帶領研究人員在十分簡陋的技術條件下,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全川氦氣資源的初步普查,取得了大量可靠數據,並向國家科委上報了提氦的課題。

氦氣是深海氧氣必不可少的混合劑和火箭液體燃料必需的壓送劑,屬當時我國海軍潛艇部隊建設和航天工業急需的戰略物資。但它又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稀有氣體,在空氣中的含量不過百萬分之五,在天然氣中的含量也僅千分之幾。由於我國當時沒有自己的提氦工業,一直被美、蘇所封鎖。為了打破這種局面,1960年國家科委以科技密字82號文批覆天然氣提氦項目,代號“6082工程”。張鐵生迅速抽調技術骨幹,根據氦氣普查結果,選擇距重慶市1.5km的南橋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天然氣深冷工程研究基地,堅定地支持他提出的“帶氨預冷簡單林德循環加液甲烷補冷和氧化銅脫氫”工藝流程設計方案,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認真修改審查後予以通過。1964年,天然氣提氦試驗取得初步成果,他在審查研究報告時從誤差分析的角度指出了誤差過大、重複性不好,需要進一步改進試驗,取得更多的數據,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指導新建裝置的設計工作。在他的指導下,改進裝置後,1965年天然氣提氦工業試驗成功,獲得99.995%~99.9979%的高純度氦氣。經海軍醫學研究所生物試驗,證明可供深海潛水及醫學使用。1967年整套裝置遷至威遠,擴建為日處理天然氣4萬~4.5萬方,年產純氦2萬~2.5萬方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威遠天然氣化工廠,從此我國有了第一個氦氣生產專業廠家。

作為科研工作的領導者,張鐵生表現出了非凡的遠見卓識和超前的預見能力。早在他留美時就深知天然氣能源的寶貴,曾廣泛收集了國外天然氣開發利用的資料。他結合我國天然氣工業剛剛起步的實際制定的科研發展方向,其正確性都被後來的實踐所證明。他當初確立的天然氣分析技術,目前已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析測試中心的拳頭技術;他早期就提出天然氣的利用主要是燃料方向,1956年就在《汽車》雜誌上發表了天然氣做汽車燃料的論文,如今CNG汽車的大力推廣已證明了他卓越的預見能力,而他所在的天然氣研究院已成為掌握CNG深度脫水脫硫從裝置生產到藥劑開發的配套技術。他十分重視從天然氣中提取有效物質,60年代初他就組織開展天然氣中輕烴和凝析油的分析、回收研究及現場試驗。儘管當時四川氣田乾氣居多,他仍然一心一意抓天然氣凝析油分離技術,他堅信,隨著我國氣田大規模發展,必定有大批凝析氣田出現。如今新疆三大盆地富含凝析油天然氣田的發現,使他的預見成為現實。他的“天然氣淨化及其配套技術”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5項專利技術獲國家發明獎;100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局科技進步獎。這些先進科學技術,僅在“八五”期間就為國家帶來可測算的經濟效益約6.5億元。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實事求是、治學嚴謹的楷模

早在1958年天然氣研究所建所之初,作為一個科研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張鐵生深知建設一支作風踏實、技術過硬的科研隊伍是一項十分迫切且又影響深遠的任務,為此他制定了“既要多出成果,又要多出人才”的治所方針,下決心在實踐中帶出一支基礎紮實、學風嚴謹的科技隊伍。他主持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科研程式,強調科研人員從選題開始要深入調研,精心做試驗設計,嚴格操作,仔細觀察,取準取全數據。他經常強調:“科研工作的產品是嚴密、準確的數據。不準確的數據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其後果比沒有數據還壞。”為此,他狠抓數據的原始記錄,強調必須用工程數字填寫在專用的試驗記錄本中,以備檢查。在科技人員心目中牢固地樹立起了第一手數據是科研靈魂的觀念;分析數據是科研工作的眼睛,容不得半點虛假。他還提倡用數理統計方法來進行實驗設計,推廣正交試驗法,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計量監督制度和有關的量值傳遞標準,規定凡是所用計量器具沒有按規定送計量部門定期校檢認證的課題,計量部門有權拒絕在其成果鑑定申請書上籤字。他大力倡導對實驗數據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為此他經常擠出時間舉辦數理統計知識講座,使數理統計方法逐漸成為科研人員自覺運用的手段。他有一條原則叫做“言必有據”,凡送給他審查的試驗報告,他都仔細核對數據,認真思考作者的推斷和結論。他經常問:你的判斷和結論的依據是什麼?得不到滿意的答覆一律不予通過;凡對有紮實數據為基礎的判斷和結論,他都給予肯定和支持。他常對科研人員說:成果報告就是科研單位的產品。他對報告的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他審查每一份成果報告都要逐字逐句地修改,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每一份報告經他修改後無不留下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事後他還要把作者叫來耐心地指出修改的理由。他嚴謹治學,一絲不苟,通過他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三代科技人員,對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質量起到了保證作用。1998年4月14日,張鐵生因病逝世。根據他的生平事跡,中共四川石油管理局委員會發出《關於開展向張鐵生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說:張鐵生同志的一生,是與四川石油天然氣科技事業緊密聯繫的一生,是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勤奮探索、無私奉獻的一生;他作風樸實、治學嚴謹、甘為人梯、嚴於律己,集中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尚品德和優秀品質。《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認真開展向張鐵生同志學習活動。學習他忘我工作、獻身石油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學習他勇於探索、刻苦攻關的拼搏精神;學習他學風嚴謹、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學習他愛護人才、淡泊名利的人梯精神;學習他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的餘熱精神。張鐵生的優秀事跡傳遍了整個四川油氣田

主要論著

1 張鐵生.多軸多功位自動車床凸輪設計.在美國實習報告,1946

2 張鐵生.有色金屬壓鑄工藝.在美國實習報告,1946

3 張鐵生.高速切割時轉速走刀速度及進刀深度與刀具和車床間溫度關係的研究.機械工程師(美國),1947

4 張鐵生.天然氣開汽車.汽車,1956

5 張鐵生,周學厚.炭黑.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58

參考資料

中國數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76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