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墓[湖南張家界]

張良墓[湖南張家界]
張良墓[湖南張家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家界張良墓現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水繞四門柏柳岩下孤台上。這是張家界風景區重要人文景觀之一。張良(?—前185年)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穎川)貴族。張良原姓姬,其祖上五代為韓國相。秦滅韓後,殺其家族三百餘人。張良曾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刺殺秦始皇報仇,未遂,後回響陳勝吳廣起事反秦,歸附劉邦,成為劉邦身邊重要的謀士。晚年隱沒於深山之中,熱衷道家修煉功夫。公元前185年,張良去世,諡號文成侯。張良的生平因為有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為證。

基本信息

傳說故事

張良墓張良墓
先說呼聲最高的湖南張家界青岩山頂的張良墓。《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時隱時現。”《陵墓誌》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蹟。”當地傳說張良為避殺身之禍,功成身退,跟著赤松子大仙南遊天門、青岩等名山大川,不食五穀,專吃百草花果,修煉仙道。張良死後,呂后想尋到張良的墓地。誰知詔令一下,天下一夜間就發現好幾百座“張良墓”,弄得呂后無處下手。但武陵郡喬太守卻向呂后密報,說張良墓葬在青岩山,而且說,張良與他的師傅黃石公並葬在一起,不然為什麼拱出了個“黃石寨”?呂后聽了,覺得有理,便傳下密旨,令喬太守率三百士卒,帶上風水先生,扮成遊客,進青岩山查訪。喬太守一行,從鑼鼓塌尋到黃石寨,又從龍鳳庵訪到水繞四門,果然在相柳岩下,發現了墓地。喬太守撥開樹枝,見碑頭上分明寫著“張良之墓”四個篆字。喬太守大喜,立即下令挖墓。墳挖開了,穴孔里放著一具檫木棺材。打開棺蓋,忽地從裡面飄出一縷清氣,升上天空。棺材裡哪有屍骨,只有一套衣冠!喬太守只好如實向呂后稟報。呂后聽後大罵喬太守無能,責令喬太守一月之內務必找到張良墓。喬太守無奈重上青岩山。這時,有人稟報說:“相柳岩下的張良墓又長起來了!”喬太守一怔,急打馬去看個究竟。可不是么!被挖開的墓穴真的又壘起來了,而且墳頭上還長了草呢!喬太守求功心切,拔出劍就往墳上砍,只聽“當!”的一聲,手震麻了,劍砍斷了,原來是座鐵墳!三百士兵挖了三五一十五天,怎么都打不開。喬太守急了,吩咐士兵砍來山柴,放在墳上燒,這樣燒了三五一十五晝夜,“轟!”的一聲,墳炸了,只見那棺材裹著滾滾濃煙,呼啦啦升到半空,又慢慢落在相柳岩峰頂上,然後,又慢慢長起一座圓圓的墳堆。喬太守急下令士兵爬上去挖。待士兵們好不容易爬上山頂,那墳墓又不見了。士兵們剛下山,那墳墓又現出來了,士兵們又爭相攀崖附葛往上爬,可爬上山頂,那墳墓又不見了!這樣往復幾次,喬太守無計可施,一屁股坐在地下,嘆道:“到底不知埋骨處,卻教台上望何人?”後來,一位陰陽學家經過反覆查考,認為水繞四門相柳岩上葬的就是張良墓,並作詩云:踏遍青山尋古人,四門水繞得佳城;相柳岩上舊土堡,漢代留侯張良墳。
從以上記載和傳說不難看出,青岩山存有張良墓更像是一個神話傳說,從古至今,此處並無可以確認張良葬於此的記載,即使是有據可查,也只說張良墓“時隱時現”,即使有張良墓,充其量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

爭議

張家界張良墓張家界張良墓
其實關於張良墓的真假一直是眾人爭論的問題。全國的張良辟穀處有20多個,張良祠廟數約100上下,張良墓也有10多處!其中喊得最響的是留城故地、蘭考縣、張家界青岩山和岱陰曆城高而鄉銅壁山東麓等幾個地方。
張良的生年史上沒有記載,但死期卻有,《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後八年卒(公元前185年),謚為文成侯。”既然有明確死期,應該也有明確的死地,但考究起來,河南蘭考是張良託病隱居的東昏縣所在,死後葬於此很正常;留城是張良的封地,留侯葬在封地附近也合情合理;古書《陵墓誌》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蹟。”張家界青岩山風景秀美,張良曾在此修行,死後葬在當地,也不是不可能。這遍布各地的張良墓,似乎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