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綽

張綽

張綽,廣東大埔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於廣東省法商學院社會學系。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行政處秘書,《南方日報》記者、政治學術文化部副主編,光明日報社記者、文藝部負責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幹部,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專職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廣東社會科學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研究員。廣東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廣東省文聯第二、三屆委員,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廣東省文學學會第三、四屆副會長及省文藝批評家協會第一屆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信息

簡介

筆 名: 師竹山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27/4

民 族: 漢族

研究員,文藝批評家,筆名師竹山。1927年4月出生,廣東省大埔縣人。

生平

1949年畢業於廣東省立法商學院社會學系本科。194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南方日報政治學術文化部副主編,光明日報文藝部負責人,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專職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兼《學術研究》雜誌社社長。1982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當選廣東省文聯第二屆、第三屆委員和廣東省作協第三屆、第四屆理事。是廣東省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現任廣東省社科聯顧問、研究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廣東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曾發表新聞作品近百萬字,60年代曾連續 8次獲光明日報社頒發的優秀稿件“紅旗獎狀”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其傳略編入《新中國文學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中國作家大辭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國當代著名編輯記者傳集》、《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名人錄》、《東方之子》等二十多本辭典中。

個人作品

主要著作有《龍首井的來歷》、《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一張照片》、《高山難擋萬里雲》、《談談〈三家巷〉》、《春風吹又生》、《短的藝術》、《張綽作品選萃》等九部。發表過論文100多篇,其中《區分人道主義兩個方面含義與文學創作》、《文藝作品的主調》、《論嶺南文化的現代化》、《評鄒月照短篇小說》等四篇獲省優秀論文獎。另有多篇文章編入《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中國當代學者論文精選》等叢書。

社會影響

張綽寫過的論文近百篇,其中新的觀點不少。其理論主張主要有兩點:一是嶺南文化的現代化,二是嶺南畫派的繼承與發展。前者是最早提出(1994年)的觀點。它從中華文化看嶺南文化的機遇和得失,談到嶺南文化的優良傳統和它的弱點,分析了嶺南文化走向現代化的目標和面臨的挑戰,提出實現嶺南文化現代化的對策,特彆強調了關鍵在於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文章在《當代文壇報》發表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的刊物轉載。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華新聞報社通知該文入選《中國當代社科研究文庫》;時代戰略叢書編輯部通知該文入選《中國時代戰略文庫》(入選文學S1-3036)。另一篇文章提出了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究竟我們要繼承嶺南畫派的什麼精神?這些年來嶺南畫派在哪些方面有了發展?指出嶺南畫派從它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一種新的文化精神,它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兼容精神,創新精神。談到嶺南畫派的發展,文章深入細緻地分析了關山月、黎雄才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乃師高劍父,這是畫家、評論家心中所有而筆下很少涉及的問題。文章獨到地分析了關、黎各自的絕活,他們為何超越前輩。另外也談到了他們的後輩楊之光、陳金章、梁世雄、王玉珏、林墉等各自的繼承和發展。文章在1995年第12期《美術》刊物發表後,引起了畫界的廣泛關注。《嶺南畫派研究》1996年5月轉載後,選入四川省社科院科教興國叢書《中國當代學者論文精選》。

榮譽獎項

1、《區分人道主義兩方面含義與文學創作》(《廣東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獲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第一屆(1979-1984)文學評論獎。

2、《評鄒月照的短篇小說》(《作品》1983年8月)獲1985年廣東省社科院第一屆科研成果評獎二等獎。

3、《論嶺南文化的現代化》(《當代文壇報》1994年第6期)獲廣東省(1992.1-1995.12)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理論研究成果論文二等獎,主辦單位廣東省精神文明辦。

4、《文藝作品的主調》(《當代文壇報》1994年第4期,廣州日報1994年5月27日)獲廣東省第六次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省委委託廣東省社科聯主辦,現為政府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